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02037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 策内容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 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关键词: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成因,转移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及结构 1、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相对数量巨大。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 9 亿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

2、口数的 3/4,占全球人口的 1/6。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数量和发展速度成倍增加,虽然 20世纪年代有所缓解,但每年仍以 1300 万人的速度递增。到 1978-2003 年的 20 多年来,农村劳动力约增加近 2 亿人。(2)素质参差不齐。劳动力素质是指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和劳动经验等素质的统一,也叫劳动质量。现阶段素质急待于提高: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处于“外出找钱无技,在家致富无门”的状况;二是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以体力型为主,技能型较少,智能型更少。2(3)农村劳动力过剩,出现自主流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现有农村劳动力人数多于农村各项生产工作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

3、,一般来说包括完全无业的劳动力和工作不饱和、有剩余劳动时间的劳动力两种情况。超过农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有两种含义:一是超过农业需求量的劳动力,即供给大于需求的那部分;二是超过社会需求的农业劳动力,即已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后备劳动力。2、结构: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季节性剩余。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可供给量之间在不同季节里出现不均衡状态;(2)常年性剩余。在全年中的任何季节里,劳动力的可供给量都大于需求量;(3)潜在性剩余。主要对劳动时间的利用率过低,隐藏着多余劳动力。(4)结构性剩余。某一产业部门、某一技术类别的劳动力出

4、现剩余,而其他类别和技术级别的劳动力相对不足。我国目前主要是常年性剩余和结构性剩余。按照我国有 5 亿农村劳动力其中以 70%的农业劳动力粗略估算,66%的利用率意味着我国目前存着近 1.2 亿的过剩农业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因素 1、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较低,受观念的制约。一是素质因素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否能够转移,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本身素质和就业能力。文化素质高的适应3性强,能胜任多种角色,较容易转移就业;文化素质低的又不具备专业技能,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狭小,只能选择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一些岗位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低下、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市场

5、适应能力弱、就业竞争力差,难以转移就业。作业面被限制在极小范围,其转移就业难度大。据调查,因找不到工作而返回农业的劳动力占返回农业劳动力的 16%。二是观念因素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保守、观念滞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怕冒风险、小富即安、缺乏致富意识和吃苦精神,而不愿向外转移。常年巴望接受政府救济金和救济粮而不愿改变现状的大有人在。据某地资料调查: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仅有 20%左右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劳动力占 1.5%,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 16.5%,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 61.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3.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 6.7%。而且,这些劳动力中 85

6、%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2、一部分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不足现象。据调查,农村转移劳动力以青壮年劳力为主。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未满 18 岁的劳动力占 3.5%,1840 岁的劳动力占 81%,40 岁以上的劳动力占 15.5%。在一些偏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是以进城务工或采金为主,由于青壮年劳力大量转移,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3、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农村劳动力无论是在本地就业,还是“背井离乡“的外出就业,都受到教育程度和基本技能的影响,文化程度高低与劳动者对新事物、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的潜在原因。根据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

7、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必须要有较高4素质的产业劳动者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要求,而眼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对千户农民的调查,8694 个打工人员中,6260 个人的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占打工人数的 72%,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员有 940 人,占打工人数的 10.81%,受过专业培训的外出劳功力更是寥寥无几。显然,这一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4、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省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乡镇企业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农村非农产业吸纳现有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城镇化建设

8、进程相对缓慢,水平较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实现就地转移。而在城市中,一些用普工的行业所实行的一些用工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违反国家有关法律,侵害农民正常权益的事情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止了农民进城务工。加上近年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下岗职工数量较多,使农民到城市就业的机会减少,这些原因使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条件不容乐观。 5、家庭责任大,转移成本高也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壮年农村劳动力是家庭中的顶梁柱,他们承担着赡养父母照顾父母、抚养子女教育子女的责任义务,一旦外出务工,必定给家庭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如果家庭一起随迁,一个家庭的吃、住、行、子女教育费用等开支将大于一个农民

9、工的工资收入。还有一部人员由公司招工或民间中介组织介绍出去。就业难度大、务工时间不稳定,又缺乏组织管理,使部分民工生活困难、付出劳动力及本金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并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这些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 51、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省级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得到理想成效。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升级,首要应大力

10、加强对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培训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并对农村农民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就业指导,突出实用性有效性,培养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为农村就业创造条件。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产量高、经济效益乐观的优良品种作物,组织科技人员下村、下地进行亲自指导,使得让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掌握科学技术,加强自身技能,不断累积经验,加快专业村、专业户的建设,提高农村现有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培训具有较高文化的经济能人,带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长远来看,发展农村教育,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才是治本之策

11、。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既解决部分地区青壮年因过多转移而带来的遗留问题,同时也解决农业生产经营劳力不足的现象。由已经逐步融入人们生活的新兴社区服务业入手,如家政服务、农家乐休闲、家庭式保姆、利用当地优势搞庭院经济等等,安置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加强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引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做到农业生产经营与挣钱两不误。沿着“二种需求加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力求服务的细化、多元化,促进城镇商贸繁荣,拓展就业渠道。3、实行农业多种经营,加大市场需求力度。一方面根据政府各部门有关农村6劳动力转移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应做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业务培训、素质培

12、训、岗前培训、相关法律法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加大二、三产业发展,发挥本地优势,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转移。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劳动力中约有 60%左右的劳动力因知识层次、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原因无法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异地就业。因此要根据地方和个人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发挥其优势特长,挖掘地方和个人潜能达到转移就业。提高地方经济的吸纳能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推进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还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比如,从事林业生产是农村劳动力的特长,应鼓励劳动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培育食用菌,养殖牛、羊、兔等,并按国家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作物,蔬

13、菜、花卉、瓜果和林业、牧业、渔业等产业,促使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种植向多种经营转移。既能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宗旨。4、改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大法治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消除城乡劳动力各种不平等的政策,尽可能使农村劳动力在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上与城市劳动力相对平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自由流动。最大限度地争取省、地政策支持,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对那些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政策、做法以及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单位的人与事给予严厉制裁,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等多方而与城里人享受相对平等待遇。5、依

14、靠政府参与并加大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据调查,尽管多数人的工作是由劳动力自己出门寻找,但问到打工时,由政府组织好的有 59.21%,占了最大比7例;成立公司组织好的有 25.60%;亲朋介绍或自己寻找好的有 15.19%。数据表明,农民们极希望在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中有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日益扩大的打工队伍及激烈的竞争,对劳动力的要求和市场需求也逐步提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参与组织劳务输出的力度:一是实行外部转移,对外出民工进行较系统的文化、技能培训,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育中介机构,拓展境内外劳务输出渠道;二是更好的利用内部吸引,鼓励发展密集型产业,帮助农民在近处打工,实现离土不离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