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01690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理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略论贸易条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 理性资源配置与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区域一体化时,一般皆采用自由贸易区的形式,所以本文的分析主要针对自由贸易区展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获取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首要理性。关于自由贸易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可以用图 1 加以简单说明。 图 1 是一个自由贸易区的局部均衡分析,假设世界有三个国家:本国(H),本国潜在的盟国(F)及代表世界其余国家的第三国。左图代表本国,Dh 与 Sh 分别代表本国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本国的价格是 Th。假设国际市场价格为 Pw,由于国际市场价格远远低于本国封闭经

2、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根据比较优势,本国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维持本国对该种产品的生产,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 PwTh,征收关税后本国的价格为 Th。右图代表本国潜在的盟国,Df 和 Sf分别代表盟国对该种商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在封闭经济条件下盟国的价格是 Tf。由于与本国一样,国际市场价格低于盟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盟国也是属于该种产品的进口国。现在同样假设盟国为保护其生产者的利益,维持对该种产品的生产,也征收禁止性的从量关税 PwTf,征收关税后盟国的价格为 Th。 现在假设本国打算与 F 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

3、的形式,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谋取资源优化配置的利益。假设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各自对非成员国维持的关2税仍为原来的禁止性关税,只是内部取消了相互的关税。由于本国的关税水平高于盟国的关税水平,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自由贸易区初期,本国的价格肯定高于盟国的价格,这样就会形成盟国的产品向本国流动的动力,产品的区内流动会导致本国的价格下降,但价格的下降具有界限,最低价格为 Tf,原因是本国的进口来源是盟国,而盟国的最低价格为 Tf。要知道本国最后的价格为多少,关键在于确定本国市场的供给。由于本国的价格间于 Th 与 Tf 之间,而且只要本国的价格高于 Tf,盟国的产品就会全部供给本国市场,所以本国与盟国形成

4、自由贸易区后,本国市场的供给实际上就是两国市场的供给之和。图中的 Sh+f 就是两国供给曲线的横向加总,也是本国市场的实际供给曲线。本国市场最后的价格取决于 Sh+f与 Dh 的交点的位置,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高于或等于 Tf,则该价格即为最后的价格,相反,如果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低于 Th,则最后的价格即为 Tf。在此为方便分析,假设 Sh+f 与 Dh 的交点处所对应的价格恰好是 Tf。由于本国与盟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价格由 Th 降为 Tf,消费者剩余的增加为梯形 ThABTf 的面积,生产者剩余的减少了梯形 ThACTf 的面积,由于政府原来没有关税收入,所以社会净福利增加了三角形 AB

5、C 的面积,新增加福利皆来源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其中 ABD 为消费效应,即由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增加了一部分消费数量所引起,ADC 为生产效应,即由较低成本的进口替代了一部分较高成本的国内生产所引起。对于盟国来讲,其市场价格始终为 Tf,其出口并不会导致其国内价格上升,因为一旦价格高于 Tf,其国内的消费者就会转而消费第三国的进口产品。在例中,盟国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相比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前均没有发生变化,但盟国的社会福利也会得到改善,原因是盟国消费者的消费全部来源于进口,消费数量为 Q1,由于政府得到了为面积为 TfEFPw 的关税收入,此即盟国加入自由贸易3区的净社会福利增加额。 以

6、上的分析表明,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是自由贸易区两个重要效应,前者有助于改善福利,后者则会导致福利的恶化,自由贸易区能否改善成员国的福利,关键取决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创造能力,贸易创造型能力越强就越有可能改善成员国的社会福利。但现在的问题是,本国如果不是采用跟盟国结成自由贸易区的形式,而是采用方面削减关税的形式,同样能达到甚至会超过自由贸易区的收益。在图 1 中,如果本国将关税由 Th 削减至 Tf,本国的净收益为增加额同样为三角形 ABC 的面积。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一个国家在走向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为什么通常采用构建自由贸易区而不是单方面削减关税的经济理性问题。 贸易条件与发展中

7、国家构建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 仅仅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显然无法解释以上所提出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问题,根据经济研究通常的思路,解释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从改变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入手。在第一部分的模型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假设:本国与盟国都是小国,这意味着两国构建自由贸易区前后对贸易条件没有任何影响。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条件效应可以用图 2 加以分析,假设整个世界有三个国家组成:本国、本国潜在的盟国和由世界其余国家组成的第三国。本国和潜在盟国是进口 X 产品,出口 Y 产品,Oh 和 Of 分别为本国和潜在盟国的提供曲线,为方便分析,假设初始情况下两国的贸易提供给曲线正好重合。第三国出口 X 产品,进口 Y

8、产品,Ow 为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X 和 Y 的相对价格就由本国、盟国及第三国的贸易提供曲线共同决定,假设初始情况下,世界市场用 Y 产品表示的 X4产品的相对价格为 P0(即本国的贸易条件),此时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可以用贸易无差异曲线 U0 代表,盟国的情况跟本国一样。现假设本国为保护本国的生产者,对 X 产品的进口征收某一数量的关税,征税的结果是本国的提供曲线 Oh 向内移动,现假设移动至 Oh,贸易条件相应变为 P1,对本国来说意味着贸易条件的改善。在 P1 贸易条件下,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 U1 所代表,显然与自由贸易相比,本国的社会福利水平得以提高(F 国的福利水平图

9、中也得以改善)。这种提高显然纯粹来源于贸易条件的改善。现假设本国潜在的盟国跟本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也相应将关税提高至本国的水平,这样盟国的贸易提供曲线移动至Of,与本国的贸易提供曲线 Oh正好重合。此时贸易条件演变为 P2,两国新的福利水平由贸易无差异曲线 U2 代表,相比本国单方面提高关税来说,两国的福利水平得以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获取贸易条件的改善通常会成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理性。如果此时本国单方面削减关税,贸易条件将会恶化,福利水平也会相应降低。 普雷维什和辛格早在 1950 年首先提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后来又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基于不同样本和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发现发展

10、中国家普遍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现象。辛格等在 20 世纪 90 年代重新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即使是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也呈恶化趋势(Singer,1999)。关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状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从在发展中国家出口中占据重要比例的初级产品的角度考察。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相对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而言,呈现出长期恶化的趋势。这一点得到有关学者和机构的证实。D沙普斯福德指出,在 1900-1982 年5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都下降 1.2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4 年的一份报告中也指出,1968-1987 年间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每年

11、都下降 1.52%。1957-1982 年间,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贸易条件下降了 32%,这一恶化体现在四类主要的初级商品上:粮食下降了 21%、饮料下降了 28%、农业原料下降了 45%、金属下降了 28%。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相对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来说,其贸易条件同样也在恶化。汉斯辛格指出,1954-1972 年间,发达国家的初级产品单位价格每年平均下降 0.73%,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则年均下降了 1.82%。联合国在 2000 年 1 月发布的统计材料中指出,1980-1999 年第一季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下降了

12、25%和 58%。随着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初级加工品生产领域,从 1980至 1999 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价格又下降了 42%,其中食品价格下降35%,非食用类农产品价格下降了 30%,矿物价格下降了 45%。 其次,从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占据同样重要比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角度考察。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卷入世界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也由初级农矿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转向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交换。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并没改善,而是继续呈恶化趋势。汉斯和沙卡等人的研究为该论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通过对 29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 196

13、5-1985 年期间出口制成品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这 29 个国家出口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年均下降 0.65%。 最后,从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考察。世界银行在1997 年世界发展指标中指出,1980 至 1995 年间,低收入国家的商品贸易条件(NBTT)和收入贸易条件(ITT)都呈下降趋势:如果以 1987 年为 100,那么这两项指标分别从 1216和 105 下降为 91 和 89。这意味着,即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的趋势还会延续。这种延续将体现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展中国家的初级知识产品与发达国家的成熟知识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综合上述,我们可知,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基本现状,发展中国家采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单方面削减贸易壁垒的形式走向自由化的经济理性,主要是基于贸易条件方面的考虑。 参考资料: 1.波得罗布森,国际一体化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大卫格林纳韦,国际贸易前沿问题,税务出版社,2001 3.王允贵,易条件持续恶化中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亟待改变,国际贸易,2004 年第 6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