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00953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 一体化一、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建立与东亚经济圈的事实形成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由于成功实施了以政府主导性、出口扩张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随着日本经济在战后的重振,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特别是 70、80 年代以来,作为在东亚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开始逐步向东亚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亚雁行发展模式”。“雁行模式”的提法起源于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

2、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引用赤松要“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论”,将战后东亚地区国际分工体系和经济发展过程也喻为一种“雁行形态”或“雁行模式”。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基本内涵是:战后以来,率先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潜在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后者又将其成熟的产业依次转移到东盟诸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80 年代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开始参与东亚国际分工体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为“领头雁”的东亚经济发展的雁行图景,在他们之间形成了技术密

3、集与高附加值产业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梯式产业分工体系。随着东亚区域雁行国际分工体系的逐步建立,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依存2程度日益深。纵观整个东亚地区,就地区对外贸易来看,东亚区域内相互出口由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的 30.2%增加到 90 年代前期的 38.3%,同期的相互进口由28.2%增加到 34.5%。1994 年,整个东亚地区内部相互贸易的比重已占全部贸易的 43%。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所以能在短时间迅速波及到其他东亚国家(地区),也充分反映了东亚地区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关系的紧密程度。由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基于传统雁行分工体系之上的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加之地缘上相

4、近,文化传统上相亲,因此,二战以后,在东亚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非制度性经济圈。二、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和弊端显露客观地说,二战以后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雁行模式”的建立以及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东亚经济圈的自发形成,的确带动和促进了东亚地区在战后的经济起飞和高速增长。在这个自发形成的经济圈中,日本已经成为较成熟的发达国家, “四小龙”已向中等发达经济体迈进,泰国、马来西亚等也步入了准新兴工业国之列。然而,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亚传统的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主的“雁行模式”大有式微之势,特别是 1997 年东亚经济危机爆发以后,传统东亚“雁行模

5、式”的一些弊端开始集中显露,目前东亚地区正处于一个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省与重新定位的关键时期。1.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逐渐式微东亚经济的传统雁行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垂直型分工为主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传递体系,其建立与维持的前提是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与层次性。但是,这个前提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首先,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已经持续 10 余年处于萧条和低迷的局面,至今无法自拔,其在经济赶超时期曾经3发挥过巨大效能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深陷于“制度疲劳”之中,在当前以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落伍了。日本经济的黯然衰落,使其在东亚传

6、统雁行分工体系中的领头雁地位开始发生动遥其次,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正在加速进行经济赶超。如今,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东亚其他各国和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正在逐步摆脱逐级跟进的传统模式的障碍,开始跳跃式地进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日本与“四小龙”之间的分工层次差距日益缩小,同时,近 20 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加之其初步形成的从基础技术到中间技术再到高技术产业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未来也有望形成一个与日本并行的产业与经济板块。总之,由于领头雁的迷失方向, “群雁”的正在加速赶上,东亚传统“雁行模式”必然逐渐式微。2.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弊端开始集中显现1997 年爆发的东亚金融

7、危机,使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弊端开始集中暴露与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东亚发展中各经济体在资本、技术市场上对于日本与美国的过度依赖。传统雁行模式下,东亚各个发展中经济体一方面依赖于区内外先进国家(主要是日本与美国)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其自身进行产业转移与传递,另一方面东亚洲各个发展中经济体(除中国大陆外)由于内部市场的相对狭小,又必然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主要是美国)对其产业发展进行支撑,这种很强的依赖性是东亚传统雁行模式的本质与特征所决定的。因此,在传统“雁行模式”中,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具有“进口对日依存,出口对美依存”的重要特征,随之也就带来了传统模式在运行中的脆弱性与波动性。20

8、世纪 90 年代后期,由于汇率波动与市场需求等原因,美国对于东亚产品的进口规模开始下降,这成为 1997 年东亚金融(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之4一。另外,90 年代以来,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低迷,减少了其从东亚地区的进口和对该地区的直接投资,对于东亚经济的发展和危机后的恢复也造成了沉重的打击。(2)区域内部处于同一发展层次的经济体在对外出口上的竞争加剧。在传统垂直型分工为主的雁行模式中,处于相同和相近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上的国家如中国与东盟诸国之间,东亚四小龙以及四小龙与日本之间在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雷同性,这就带来了各国之间经济竞争的压力与矛盾。以东盟与中国的竞争为例,由于双方劳动力资

9、源丰富,因此双方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纺织、鞋类以及组装类电子产品出口方面的竞争有加剧之势。本地区同一层次国家之间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的雷同性和竞争性,对于东亚地区经济在未来的稳定增长是极其不利的,最终可能带来一种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局面。(3)传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非制度性特征阻碍了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进一步扩大。二战以后,传统东亚雁行国际分工体系的组立和东亚经济圈的形成,是各国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考虑到地缘相近与文化相亲的优势,以投资与贸易相互循环的形式自发形成的。这种自发性固然显示了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制度性合作因素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内贸易

10、与投资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例如,日本由于经济萧条的影响,在农林产品上的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增强,中日贸易摩擦有加剧的趋势。2001 年 4 月 23 日,日本农水省对中国大葱等 3 种农产品的进口实行 200 天紧急“设限”,6 月 8 日,日方又宣布,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所有家禽及禽类产品。中方则针锋相对,对日本产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空调 3 种进口商品加征 100%的特别关税。以上事例说明,由于传统东亚经济圈的非制度性特征,使得具有传统经济依存关系的东亚各个经济体之间继续保持较高的贸易壁垒,而且无法通过制度性的途径避免发生贸易摩擦5或公正合理地及时解决贸易摩擦,这些弊端都严重阻碍了东亚地区

11、贸易与投资的进一步扩大。 三、 “后雁行模式”时期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如上所述,目前,东亚地区传统“雁行模式”逐渐式微,传统雁行分工体系的弊端开始暴露,那么,如何对当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的态势进行判断与定位呢,笔者认为,比较符合实际的提法应该是东亚区域经济发展正处于“后雁行模式”时期。所谓“后雁行模式”时期,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目前东亚区域分工与经济发展本质上仍然是传统“雁行模式”的延缓,这是由当前东亚各国(地区)之间依然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所决定的,特别是东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所以传统“雁行模式”仍然会在相当大

12、的范围,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东亚地区有继续存在的条件与基础,而且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东亚地区各经济体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目前东亚区域国际分工体系正逐步向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区域国际分工体系过渡。这种新型国际分工体系的特点是:在宏观上,日本,四小龙、东盟诸国与中国之间相互的水平分工关系正逐渐增强并最终会占据主导地位;在微观上则存在着以日本、四小龙跨国企业为核心的,在东亚地区构建的网络化跨国生产体系,即通过企业内部国际分工,将产品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在本地区进行区位上的优化配置。相应地,建立在东亚地区未来的这种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基础上的发

13、展模式,与雁行模式相对,更是可以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各国之间相互超越、相互牵引的“群马模式”。面对东亚“后雁行模式”时期的现实,当前东亚各国(地区)的任务无疑是采取措施,6尽量避免现有“雁行模式”的弊端,并采取措施促使区域经济发展顺利走进新的“群马模式”时代。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有必要改变东亚地区传统的非制度性合作的形式, “以合作求多赢,以互惠防俱伤”,加快推进以制度性合作为特征的东亚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具体说来,积极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在以下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1.可以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与投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保证未来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

14、也是区域内各国(地区)取消或降低贸易与投资壁垒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东亚地区在过去 10 年中,区域内贸易有所增长,但是由于缺乏制度性的贸易自由化协议与安排,因此只能进行功能性的经济合作。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为例,2000 年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只有 19.8%,大大低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 46.5%,相比之下,中日韩三国间直接投资水平更低,2000 年,韩国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比例分别只占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的 8.3%和 2.0%,而韩国与日本间相互直接投资也均只占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的 1.7%。因此,东亚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将东亚区域内贸易与投资的潜力极大地释放出来,可以缓解乃至最

15、终摆脱目前东亚各经济体对日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的过分依赖的不利局面。特别是对一些经济较为发达而对外部市场依赖性又较强的东亚经济体, (如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等)来说,扩大对区内其他经济体的贸易与投资更是明智之举。随着中国经济的屺起,国民收入的提高,可以预见,其吸纳东亚产品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而日本在这一进程中也可以加速突破国内保护主义的障碍,向东亚其他经济体开放其国内市常总之,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内各国(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投资潜力将会得到深度挖掘,从而保证地区经济在7未来的稳定发展。2.可以化解区域内各经济体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竞争性矛盾,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随着东亚区

16、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在产业结构与出口结构上雷同的各方可以在区域内广泛开展产业专业化分工与重组,从而化解当前的不利竞争局面。以中国与东盟为例,假设 A 和 B 两种均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且都具有规模成本递减的特征。区域经济一体化前,在中国与东盟都生产 A、B 两种产品,并且在出口上相互竞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始后,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 (或者进行区域内协议分工),对于 A 商品的投资、生产、出口开始集中于中国,对于 B 商品的投资、生产、出口开始集中于东盟,这不仅可以化解双方原有的不利竞争局面,而且各自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可以使 A 和 B 两种产品在成本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向区域内外的出口。总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促进区内专业化分工格局的形成,实现区域内各国(地区)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3.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避免重复投资,为跨国企业在本地区构建新型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创造更为有利条件东亚区域内新的水平型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客观上要求加速推进区域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东亚各国(地区)之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撤除,可以避免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