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400887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APEC 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上)内容提要 本文对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 19502000 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了经验分析。通过人均收入口收敛、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这三种检验以及 APEC 成立前后的对比发现,亚太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增长收敛性,而APEC 的出现与发展又明显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长期收敛性,大大提高了区域内经济增长收敛速度。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 “南一北”模式的区域一体化有助于缩小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改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关键词 APEC,区域一体化,经验分析一 引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成立时提出,要促进亚太地区长期经济增长、缩小地区内的经济发

2、展差距和实现共同繁荣。在各种各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当中,APEC 内部的收入差距最为突出,按购买力平价估算,APEC 在成立初期最低与最高成员之间的人均收入之比大约在 1:20 左右,而在同一时期,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人均收入差异分别为 1:5 和 1:10(薛敬孝等,1999)。本文以 APEC 为例,从经验分析的角度,检验 APEC 是否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事实上这也是检验 APEC 的发展是否朝着当初设立的目标进行。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最终人均资本的积累将被人均资本的消耗完全抵消,达到稳定的均衡状态,而一国均衡状态的人均收入水平由2外生的储蓄率和人口增长

3、率决定。各国在控制的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是收敛的。这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条件收敛定理,这一定理虽然遭到后来的新增长理论的否定,但 Levine 和 Renelt(1992)及 Mankiw(1992)等经检验发现,在标准的新古典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政府政策等变量以后,该结论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人均收入水平条件收敛的结论是在封闭情况下得出的,现实中日趋开放的世界经济使得这一理论的适用性遭到了质疑。最近的研究则从要素价格均等化、技术扩散和资本品贸易等几个方面揭示了国际贸易与人均收入收敛性之间的关系。Mounfford(1998)将在赫克歇尔俄林(H-O)模型下导出

4、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静态均衡结果加以动态化,得出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偏好相同的国家向相同的均衡人均收入水平收敛,即存在条件收敛。而另一些学者在贸易能够促进技术外溢这一结论的基础之上,从技术扩散角度分析贸易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关系。这类研究包括 Barro 和 SMa-i-Martin(1995)的创新与模仿模型、Murat 和 Pigliaru.ru(1998)的部门间技术扩散模型以及 BenDavid(1997)的一般均衡的多国模型等。第三类研究则强调资本晶贸易对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一方面资本品贸易有助于促进国际技术扩散,从而将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收敛;另一方面,资本品也是一种直

5、接的要素流动,这种流动有助于各国资本价格的收敛,从而有助于加快各国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Barro et al,1992)。在理论分析中直接引入区域一体化因素还不多见,Venables(1999)的三国模型应算是较有代表性的一项研究。该三国模型的最大特点是考虑了区域一体化的歧3视性这一重要特征,模型分析得出区域一体化对成员国经济增长和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取决于成员发展水平、一体化程度、技术水平和要素禀赋等因素。根据这一模型可得到三个重要结果:(1)如果区域一体化组织是由较富裕国家组成的,那么一体化后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将缩小;(2)如果区域一体化组织是由比较贫穷的国家组成,那么成员间收入差距将扩大;(3

6、)如果区域一体化组织是由富裕国家和贫穷国家组成的,那么成员间收入差距将缩小。根据上面的结论,像 APEC 这样的既有发达成员又有发展中成员的区域一体化模式,应当是比较理想的模式。但实际情形如何,还需要从经验分析方面加以验证。二 检验方法与数据(一)经济增长收敛性概念在讨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时,最常用的两个概念就是 收敛和 收敛,本文就是依据这两种收敛概念进行检验,比较 APEC 建立前后该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表现。1.收敛。这一收敛概念关注的是各国(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就认为发生了收敛。一般情况下,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用人均实际

7、收入的对数的标准差来衡量。2.收敛。如果穷国的人均收入增长率高于富国,那么穷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就会4渐渐赶上富国,它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不断缩小。具有这种特征的收敛过程称为 收敛。根据这种收敛概念,在跨国考察时,各国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应该与其初始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如果不需要对任何特定因素加以控制,就能得出一国增长率与其初始人均收入水平呈负相关,那么称之为绝对 收敛。如果需要控制一国的特定因素,如人口增长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积累率等,才能得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收入水平的负相关性,则称之为条件 收敛。(二)检验方程本文在对 APEC 进行绝对 收敛检验时,采用的模型形式如下所示:进行条件 收敛检验时

8、,本文采用 Mankiw 等(1992)所提出的方法(M-R-W方程)。Mankiw 等人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除资本、劳动外还引入了另一种生产要素人力资本,这样均衡时,人均收入取决于物质资本积累率、人力资本水平、人口增长率、资本折旧率和技术进步率。根据 M-R-W 方程,本文选择的条件 收敛检验方程形式为:方程(1)、(2)中,yi,t=ln(rgdpli,t/rgdpli,0)t 代表 i 国在初期至 t 期这一时间段内,人均收入的平均增长率;yi,0=ln(rgdpli,0),反映 i 国在该时间段初期的人均收入水平。其中 rgdpli.0、rgdpli,t 分别代表 i 国在初始期

9、与第 t 期时的实际人均收入5水平;invi,t、syri.t、ni,t 分别表示物质资本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口增长率i,t、i,t 均代表残差项。在上述两个检验方程中,根据回归系数 6 可以估算出收敛速度 。如果实际情况与理论预测相符的话,检验方程中 yi,0 的回归系数应当为负数;invi,t 和 syri,t 的回归系数应当为正数;ni,t 的回归系数应当为负数。(三)数据来源与处理亚太各国实际人均收入数据来源于 Summers 与 Heston 整理所得的 Penn World Table 6.1 数据库,时间跨度为 19502000 年。APEC 包括 21 个成员,在样本选择上

10、,我们剔除了文莱;另外,由于越南的人均收入数据从 1989 年之后才纳入统计范围,之前的可比数据不可获得,且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对离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 APEC 成立前后收入离散程度的可比性,所选样本中也不包括越南。人均收入水平是以 1996 年价格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数据;物资资本投资率选择的是投资占 GDP 的比重,该样本同样来自 Penn World Table6.1 数据库;人力资本水平选取的是 15 岁以上人口受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数据来源于 BarroLee 的增长数据库(2000);人口增长率的估算采用的是几何增长速度,并加上资本折旧率进行了调整,数据也来

11、自于 Penn World Table6.1 数据库。6为了克服截面数据中国家数目不足的缺点(总共 19 个 APEC 成员),我们将1955 到 2000 年整个时间段划分为多个子时间段进行混合数据的最小二乘回归;而为了平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本文将子时间段的时间间隔定为 4 年,这样1955-2000 年这段时间一共可以分为 9 个子时间段,从而在每个子时间段内选取数据样本。同时,为了减轻自变量的内生性,在检验过程中选取自变量滞后一期的数据。举例来说,如果因变量为 19751980 年这个子时间段的平均增长率,那么自变量则应取 1970-1975 年这个时间段的初始年份,即 1970 年

12、的人均收入数据进行回归。三 经验检验与分析(一)APEC 成立前后亚太地区 收敛状况比较我们首先根据 收敛概念,通过比较 APEC 成立前后亚太地区人均收入离散程度的变化,直观判断 APEC 成员间是否存在经济增长收敛迹象。对亚太地区除文莱、越南以外的 19 个国家 1950-2000 年的人均实际收入水平取自然对数,并对所得的截面数据计算标准差,得到标准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 1 所示。从图 1 可以看出,亚太各国从 1950-2000 年,一共出现了 2 次比较显著的 收敛过程。第一次是从 19501960 年,这段时间各国正处于战后重建过程中,资本存量受到大量破坏的国家得益于较高的资本

13、报酬率,迅速积累资本并进行大规7模的技术引进和模仿,部分国家增长速度迅速,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在 10 年内有较明显的下降。此后,从 1960-1989 年,人均收入的离散程度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标准差在 0.90 的水平上有小幅的波动。而从 1989 年之后,人均收入的标准差再次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虽然由于 1997 年亚洲危机的不平衡影响,收入差距有小幅的反弹,但是总的来看,人均收入的标准差从 1989 年的 0.92下降到 2000 年的 0.84,呈现出显著的 收敛趋势。可见,APEC 成立这一外在环境的改变,或者称之为外生因素的出现,使得亚太各国的口收敛状况出现了较大的改善

14、。即使将越南的数据包括在内,1989 年之后,APEC 各国人均收入的离散程度也将出现类似的收敛趋势。从 收敛过程来看,APEC 的建立促进了亚太各国人均收入的收敛。(二)APEC 成立前后亚太地区绝对 收敛趋势比较从上一部分的检验结果,我们发现 APEC 成立的时间恰好与亚太各国开始出现显著的口收敛趋势的时间相吻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APEC 成立之后亚太各国呈现出显著的 收敛。根据 Barro(1995)的证明,绝对 收敛是 收敛的必要条件,即呈 收敛趋势的国家间一定存在着人均收入的绝对收敛。通过绝对 收敛检验,应当能更好地验证 APEC 对区域内人均收入收敛趋势的影响。在方程(1)中,

15、如果回归系数 b 显著为负数,那么我们可以断定各国经济增长率与其初始人均收入水平负相关,亚太地区人均收入在考察时间段内呈现出显著8的绝对 收敛趋势。另一方面,根据估计的回归系数,可以计算出收敛速度 的值。本文分别就 19502000 年的整个时间段,以及 APEC 成立前后的两个大的子时间段即 1950-1989 年和 19902000 年进行上述的回归检验。检验结果见表 1。根据表 1 中的回归结果,19502000 年,亚太各国人均收入呈现出显著的绝对“收敛趋势,各子时间段初始人均收入水平的系数为负数,并且在 5%的检验水平上是显著的。将所得的估计系数代入方程(3),得出收敛速度为 0.0

16、051,即以年均 0.5%的速度收敛。而在 APEC 成立之前,即 19501989 年,虽然回归系数仍然是负的,但是一方面,回归系数的显著程度较低仅在 20%的检验水平上显著;另一方面,回归系数的绝对值低于回归 1 的结果,这意味着收敛速度低于 1950-2000 年整个时间段的水平。如表 1 所示,根据估计系数,19501989 年的收敛速度为 0.36%。APEC 成立之后的情况如表 1 中的回归 3 所示。第一,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数,且显著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在 1%的检验水平上,可以认为 APEC 各国人均收入水平在 19902000 年之间呈现绝对 收敛趋势。第二,与回归 1 和回归 2 相比,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所计算出的收敛速度 也有大幅的提高。根据如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APEC 成立之后,亚太各国人均收入水平的绝9对 收敛趋势更为显著,收敛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APEC 的建立大大促进了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