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7098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道德经济”读书札记 一般讨论农民道德经济(moraleconomy)问题时,多引 J.C.Scott 在 1976 年出版的专书 The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1但其实,早在 Scot 之前,至少已有 KarlPolanyi 和 E.P.Thompson 两位学者做过讨论。Polanyi 在对 Aristotle(384-322B.C.)有关经济(economy)概念的讨论中,2已涉及经济行为中道德面向的问题。Thompson 更是首先提出道德经济这名词,用以分析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

2、,3对后来相关讨论产生很大影响。下面做些札记式说明。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个人满足无穷欲望的自利性,并且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个人会用各种可能手段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二是财货的稀少性,个人因此要依自利性与极大化来选择财货的配置方式,并且时常要和其它人竞争财货,因为强调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的有限性,而个人欲望无穷又加强了这个有限性,选择、竞争甚至冲突乃无可避免。Polanyi 与 Thompson 这两篇文章的重要主旨,都在用实际例子反驳上述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Polanyi 使用的实例为 Aristotle的经济(

3、economy)思想,Thompson 使用的实例为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 首先,Polanyi 将经济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实体(theeconomyitself),一是经济概念(theconceptoftheeconomy)。他认为举凡和人群生计、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等社会行动有关的经济过程,一直是构成人群社会生活的重要部份,都和经济实体密切相关,诸如农业收成、长程贸易、家庭中准备各式食物等活动,很早即是2构成初民社会中经济实体的重要成份(页 71)。然而,人类历史上的经济概念,则有所演变。在作者看来, 交易(exchange)、 互享(reciprocity)与再分配(redistrib

4、ution)三种基本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群社会中的不同经济过程。4当市场经济不发达时, 互享与再分配占主流地位,而这二个元素的顺利运作,则密切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撑和配合,所以是一种崁植式经济(embeddedeconomy)。当交易成份在经济过程中作用愈明显时, 市场制度愈形发达,经济过程也逐渐独立于其它非市场制度的社会制度之外,可称之为非崁植式经济(disembeddedeconomy)。作者强调,在崁植式经济中,因为经济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很难被独立区分出来,不似非崁植式经济明显地独立于其它社会制度,作者称此种现象为经济的匿名性(theanonymityoftheeco

5、nomy)。Polanyi 并对经济的匿名性的形成,列举了八项可能原因(页 72-78)。 因为经济的匿名性的存在,造成了经济实体源远流长而经济概念则很难被发现。Polanyi 认为,欧洲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对经济概念的发现,一次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所发现,一次则在公元前四世纪由 Aristotle 所发现。作者强调,两次发现的经济概念相当不同,前者发现的只是相应于非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后者发现的则是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Aristotle 所发现的经济概念,是由社群(community,koinonia)、 自足性(self-sufficiency,autarkeia)与公平(

6、justice)三者所组成,他强调的是人群或个人追求财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城邦等社群的基本经济生活获得满足,而各种财货的价格也必须公平,要以便利财货在社群中有效流通为准。简言之,经济过程的主要目标,即在于能够完成社3群经济生活的自足性要求,使社群经济生活满足后,能使其成员有充份余暇献身于对公民生活与城邦政治的服务(页 81)。因此,在 Aristotle 看来,人的欲望不是无穷、财货也并非有限,经济行为的动机不在自利与个人满足生物欲望的利益极大化,而是对社群生活的良善愿望(goodwill,philia)。可以说,由 Aristotle 发现的经济概念,基本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也就是说

7、:经济过程应该是道德的。 Thompson 以十八世纪英国农民的所谓粮食暴动(food“riot”)为研究课题,质疑一般分析农民粮食暴动著作中所预设的经济人动机与行为模式。他强调,农民粮食暴动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正当性概念为基础,并非粮价上涨、粮食出口导致农民饥饿难耐等简单动机和因素所引发(页 185、258)。在对 1709、1740、1756-7、1766-7、1773、1782、1795、1800-1 诸次农民粮食暴动事件的分析中,作者以许多原始地方性档案论证了各次事件中,参与运动的农民其实经常是很有纪律并且具有明确诉求目标的,在外观上实在很难说是迫于粮价上涨导致饥饿难耐而产生的暴动。更

8、重要的是,作者发现,无论是参与运动的农民本身、当地社会的舆情反应,甚至是政府当局,都在事件中反映出某种对粮食暴动本身正当性的认知或肯定。在抢粮运动正当性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一套具有一致性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观念,也就是一套道德经济的观念。 (页 188) 作者以为,至少在英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中的某些地区,这套道德经济的观念确实能够有效运作,人们认为社群中的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经济生活负有责任和义务,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该侵害了别人的基本经济生活,特别是在物资缺乏的难关时节,即使物资的确短少,但也不该使粮食财货超出了正常时节的价格水准4(页 253)。 支撑道德经济有效运作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社

9、会形态(socialconfiguration),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其规模较小但密切程度更高,在其中,社会上对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道德假设是与当代社会不同的(页 252-3)。然而,十八世纪末叶之后的英国,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绅士阶层中兴起了一股强烈反对亚各宾主义(anti-Jacobinism)的风潮,以及另外一套有关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学观念在政府部门中逐渐取得正当性,另一类意识形态逐步成形(页 249-50),使原先道德经济的观念逐渐松动瓦解,最后只留下了慈善事业与 Speenhamland 等济贫法案的陈迹而已(页 258)。 注释: 1J.C.Scott,1976.TheMor

10、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有关道德经济议题引发的相关学术论辩,以及这议题如何引介到中国历史的讨论,可见:DanielLittle,UnderstandingPeasantChina:CaseStudiesinth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9),特别见页 29。 2KPolanyi,.1957.“Aristotlediscoverstheeconomy.”InTradeandMarketint

11、heEarlyEmpi res,Pp.64-94. 3E.P.Thompson,1993(1971).“ThemoraleconomyoftheEnglishcrowdintheeighteenthce ntury.”InCustomsinCommon.Pp.185-258. 4Polanyi 另有文章对此三种财货流动类型做深入讨论,可见:Karl.Polanyi,“Theeconomyasinstitutedprocess.”InKarlPolanyi,ConradM.Arensberg,an dHarryW.Pearson,eds.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EconomiesinHistoryandTheory.(NewYork:FreePress,1957),Pp.243-270.特别见页 250-2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