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5300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分析印度经济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不仅扭转了当初经济几乎崩溃的局面,而且有几年还取得了较高的增长率。印度财政部长在公布 20002001 年度预算时称:“为了在 10 年内将贫穷的苦难从我们的国土上消除,我建议印度走上公正、持续、创造就业、年增长率 7%8%的增长道路。未来的 10 年将是印度发展的 10 年。 ”印度实行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如何?今后能否像中国那样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改革以来的经济形势(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呈波动状态印度 90 年代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成效是明显的。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 19911992 年

2、度曾跌至谷底,仅 1.3%,然而在下一年度就迅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达到 5.1%。19941995 年度至 19961997 年度连续三个年度都超过或达到 7.0%。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从 19971998 年度开始减慢,20002001 年度的增长率只有 4%。工业增长从 19911992 年最低值 0.6%开始,经过 4 年的努力达到了 19951996 年度的 11.6%,之后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估计 20012002年度的增长率只有 3.3%(注: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农业的增长情况并非令人满意,在改革前的

3、19801981 年度至 19911992 年度的 11 年间,农业部门年均增长率为 3.4%。与之相比,19921993 年度至 19992000 年度的 7 年中年均增长率却下降了 31.03%,仅为2.2%(注:孙培钧:印度当前经济形势与第二代经济改革,载南亚研究2001 年第 2 期。 )。农业及相关部门的附加值年增长率从 19931994 年度至 19961997年度的年均 4.5%减至 19971998 年度至 20012002 年度的年均 1.2%。2印度经济自改革以来虽然出现过几年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增长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的影响和一些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又存在着

4、根本性的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印度储备银行在其 2001 年报告中认为, “最近的经济活动减缓似乎反映了结构因素和周期因素的重合,两种因素的比重不同”(注:AjitKarnik,“SlowdownoftheEc-onomy:WhichWayout“?,EconomicandPoliticalWeekly,October20,2001,p.3970.)持续的高额财政赤字、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瓶颈、关键部门的结构调整滞后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农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表 1 改革以来经济增长情况(%)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19

5、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a2001bGDP 增长 1.35.15.97.37.37.84.86.56.14.0工业增长 0.62.35.210.211.67.14.33.74.96.3农业增长-2.05.84.15.0-0.99.6-2.46.21.3-0.2财政赤字GDP4.75.77.46.15.45.26.15.15.45.5出口增长-1.53.820.018.420.75.34.6-5.19.519.6进口增长-19.412.76.522.928.06.76.02.216.57.0偿债率 30.227.525.626.224.321.418.

6、31816.217.1注:a 为临时数字;b 为快估数字。资料来源:GovernmentofIndia:EconomicSurvey2001-02.(二)国际收支平衡明显改善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印度按美元统计的出口贸易额在 19931994、19941995和 19951996 三个年度增长迅猛,分别达到 20.0%、18.4%和 20.7%。19941995和 19951996 两个年度的进口增长也大幅提高,分别为 22.9%和 28.0%。但是到3了 19961997 年度出口和进口增长率却分别下降至 5.3%和 6.7%,19971998年度只有 4.6%和 6.0%。20002001

7、 年出口增长 19.6%,比上年的 9.5%有更快的增长幅度。20002001 年度进口增长 7.0%,同 19992000 年度 16.5%的快速增长相比有所放缓。印度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对外需求下降所造成的影响。到 20002001 年度,国际收支贸易账目赤字从 19992000 年度的 178.4 亿美元(占 GDP 的 4.0%)下降到 143.7 亿美元(占 GDP 的 3.1%),无形收入 117.9 亿美元,可弥补 82%的贸易账目赤字,剩余的 25.8 亿美元赤字约占 GDP 的 0.5%,同19992000 年的 47.0

8、 亿美元和 1.1%相比有较大改善。外汇储备曾一度降至最低点,仅 10 亿美元,而到了 1993 年 3 月就迅速恢复到 64 亿美元和 1999 年 7 月的274 亿美元,2002 年 1 月已经达到 494.8 亿美元。(三)外国投资大量增加印度的经济改革大大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投资环境改善之后,许多外国跨国公司第一次将眼光对准了印度。不仅当年撤离印度的可口可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重返印度,而且全球 500 强之中的多家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公司、索尼、本田、LG 国际、ATT、壳牌、杜邦等跨国公司,也开始纷纷落户印度。从 19911992 年度至 19971998 年度期间,印

9、度批准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44 亿美元,而在 19801990 的十年间尚不足 10 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实际流入从 19911992 年度的 1.35 亿美元升至 19971998 年度的 30 亿美元。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2001 年印度又在一些部门进一步放宽了对外资股份的政策,例如对电子商务、信件服务、炼油、宾馆及旅游业、制药业等部门,政府允许的外资股份最高可达 100%。随着外资政策的放开,外国资本流入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直接投资、4外国机构投资、海外基金(off-shorefunds)以及全球存款收入(globaldepositoryreceipts)呈上升趋势,而外援、

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及高利率下的短期资本流入(如外国商业借款和印度侨民存款)的比例减少,目前在印度证券及外汇委员会登记的外国机构投资者已超过 500 家,其中 250 多家来自美国。表 2 流入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百万美元)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直接投资 129315586131421442821355724622155证券投资 424435673824274833121828-613026国外发行股票 240152020826831366645270768机

11、构投资者 11665150320091926979-3902135可兑换债券 43382239562020459123总计 1335594153513848616008479824015181资料来源:印度储备银行公报,2000 年 10 月。(四)外债结构趋向合理80 年代,印度大量举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导致外债成倍增加。据世界银行1993 年世界发展报告统计,1991 年印度的外债仅次于巴西和墨西哥,居世界第三位。90 年代,印度采取了持续谨慎的外债管理政策,强调提高出口增长率,鼓励外国投资,严格控制短期债务,使商业债务掌握在可管理的限度之内。经过几年的努力,外债形势出现

12、好转。首先是短期外债占总外债的比重从1991 年 3 月末的 10.2%下降到 1998 年 9 月的 3.68%,之后又下降到 2001 年 9 月末的 2.8%。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更促使印度减少短期外债的比例。目前,印度的外债结构已比较合理。在 2000 年 9 月债务总额中,长期债务占 95.4%,短期债务占 4.6%,优惠债务占 37.5%。外债占 GDP 的比率也连年下降,从 1992 年53 月末的 38.7%下降到 2001 年 3 月末的 22.3%以及 2001 年 9 月末的 21%。偿债率(按现行价格计算)也从 19901991 年度最高水平的 35.3%不断

13、下降,并且已经进入一个适宜的水平,至 20002001 年为 16.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至 2000年 9 月底,曾是世界第三号债务国的印度已经降至第九位,第一次被世界银行列入“少外债”国家。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一)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印度政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的办法来获取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当国内积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这一部分差额通常由外资或外援来弥补,但是如果仍存在缺口,就需要实行赤字财政。在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印度经济学家都高度赞扬过赤字财政。印度在 19901991 年度曾创下了 1135 亿卢比的财政赤字记录。然而,高额的财政赤字也会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和通货膨胀等恶果。1991

14、年印度出现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80 年代实行高额财政赤字的结果。印度政府虽然已经认识到财政赤字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财政赤字已经成为制约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一大顽症。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例只在改革初期从 19901991 年度的 8.3%降至19911992 年度的 5.9%,然而在此后的几年里却一直保持在 5%6%之间。由于邦政府也存在类似的财政赤字,导致中央及邦的总财政赤字始终占到 GDP 的 10%左右,这同改革前的情况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观。高额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偿还不仅限制了政府必要的生产性投资,而且挤占了私人部门更有效的投资。印度

15、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巨额财政补贴支出。政府的补贴主要用于化肥补贴和粮食补贴上。政府通过公共分配系统以低于市场价向消费者6提供 6 种关键性商品,差价部分由政府补贴支出。19971998 年度中央的补贴支出为 1964.4 亿卢比,占当年 GDP 的 1.4%,而在 19981999 年度粮食补贴就高达 870 亿卢比。印度通过补贴的办法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而不是通过建设新的农村基础设施如灌溉、电力等来加强农业,这一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这种办法本身就是高成本、低效率,是难以维持的,一方面挤占了政府用于对道路、灌溉、技术升级等关键基础设施和社会需求的有效支出,另一方面也挤占了

16、银行的贷款,使中央财政不堪重负。(二)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将落后偏远的地区同较先进的地区连接起来。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不间断的电力供应以满足工业发展的基本需要,也需要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来满足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及时分配,以实现经济的快速运转并形成规模经济从而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滞后,对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1996 年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1996 竞争力报告把印度的基础设施排在 49 个国家之中的第 48 位(注:孙培钧、华碧云:印度国情与综合国力,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年版,第 111 页。 )。对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来说,基础设施的状况对于刺激国内投资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FDI(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向在广义上分为三类:市场寻求、效率寻求和其他产地寻求(注:N.S.Sin-ddhartha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