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4112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摘要: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江、浙、沪各城市谋求经济有效发展的迫切需要。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与长江三角洲有着紧密的联系。上海要融入长江三角洲,上海城市发展就要符合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要求,更好地辐射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协调长三角。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在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上海城市发展遇到的产业集聚、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并且分析了上海的自身优势及对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提出切实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吸引国际投资、深刻把握国际会展机遇和积极发展城市环境保护产业等融入长三角的

2、有效途径。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上海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南部沿江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东北地带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台州,总共 16 个城市,面积约为 11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约 1,占全国总人口不到6。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开发能力较强,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6 年长三角的生产总值已达到 39 52572 亿元人民币,占到全国 189,长三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域,被共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1。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江、浙、沪两省一市行政区内各地进行分工协作,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

3、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大,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逐渐显现,并形成整体竞争力。长三角各个城市处在小范围同质的经济地带,合作与竞争并存,各城市正寻求自身的比较优2势,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宜的产业。 一、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城市发展 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具有中心地位。长三角与上海的发展是联动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顺利发展,上海经济就得到支持。上海城市发展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就能实现共赢。反之,整个长三角洲经济发展就受到制约。 (一)经济辐射作用与市场需求 上海对长三角的辐射作用表现在上海向周边地区释放大量物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离上海最近的昆山通过接手

4、许多上海的三线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上海的经济辐射作用下,江浙两地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加大,新世纪以来产业升级更是不断加快,迎来新的发展高潮。另一方面上海城市发展也离不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依赖整个长三角广阔的市场、协调的产业、有序的制度。纵观长三角地区的消费市场来看,2003 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2 万亿元,占全国1622。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占据主要地位,对经济增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 年上海的最终消费比例只有 44,同期全国最终消费比例高达 60。长三角市场能普遍联合,对上海来说就能获得一个邻近的、广阔的、成熟的市场。此外,江浙两地的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培养了大批

5、人才。长三角整合资本市场、人才市场有利于上海有选择性地集聚这些资源,并有效利用。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有序产业链 上海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产业结构更新,为发展第三产业,需要腾出一部分第二产业空间,并向周边地区转移。这就需要江浙两地合理发展各自的集聚产业,有效地承接上海成型的行业整体。只有长三角协调了产业链,才能使上海的3迁出产业得到合适的归宿,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不致造成产业的浪费性转出。上海要开展的服务产业也需要江浙两地产业链的积极响应才能发挥。做好长江三角洲产业布局,建立起一体化的产业,使行业竞争有序化,能唤起长三角广大企业对生产服务的有效需求。 二、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6、上海的优势 (一)独有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城际交通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面临大海,直接接触世界经济。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上海能积极地走出去,把自身设立成重要国际节点,构建国际网络,在全球范围获取信息和资源。过去十多年中,长三角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尤其是公路交通,全区高速公路网将近 4 000 公里,预计到 2020 年左右将提高到18 万公里,连接中小城市以及机场与港口3。围绕上海的主干公路铺开后,以上海为中心到区域内各城市能缩短到 3 小时,可见交通便捷程度。这使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各城市的市场更容易连成一片,大大加强要素流动。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将来也能避免上海到浙江

7、方向要绕一个“之”字形的远路。另外加上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开工,在将来能贯通上海、崇明和南通地区。真正加强了上海向长江三角洲全区域的扇形辐射力度。 (二)丰富的技术和活跃的人才资源 上海拥有近 60 所高等院校,专业技术人员 6691 万人,占到长三角 16 城市总数的 15 以上。表 1 中上海各项自主创新能力数据都高于江浙和全国水平。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上海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科教兴市的战略,建立起人才高地,形成人才集聚和人才流动的机制,打造巨大而活跃的人才市场,是长三角4更好实施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基础。 (三)高层次的宏观导向和优惠的中央政府政策 以大力发展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

8、核心,中央政策重心移到了上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给了浦东新区 10 项优惠政策和优惠措施,从工业项目的审批权到工业债券的自主发行,从免息或者低息贷款到税收减免,上海浦东几乎成为中国享受最特殊优惠的地区。这就从外部提高了上海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竞争力,上海能更有效地致力于辐射能级的提高。 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上海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集聚需要与扩散任务的矛盾 通过上海重要工业行业区位商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上海各主要工业行业的集聚效应不够强大,除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超过南京及长三角其他城市外,各行业的集群程度都明显低于区内最高水平。上海要更有力度地向长三角发挥辐射作用,完成扩散的

9、任务,首先需要吸引大量资源,要把强势的产业在本地集聚起来。但是上海在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夹攻态势下,尤其是苏南重要城市(如南京、苏州、无锡)积极发展制造工业,并通过强有力的引资手段,技术、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加强了产业集聚,在与上海的竞争中表现出强势。由此总结上海工业规模大,但集聚能力弱,对外扩散与辐射显得力不从心。 (二)产业结构更新中二三产业发展的矛盾 上海要更有效地服务长三角,就要求上海的服务产业要形成规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第三产业有了长足进步,2000 年上海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产值。近年来金融服务业市场框架趋向完善,商贸、物流等产业也正在快速发5展。 从上表可以看出,随

10、着上海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 2004 年和 2005 年,上海第二产业虽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但增长势头开始放缓。令人担忧的是上海放松第二产业,不仅会影响产业领导地位,而且会制约自身服务需求的增长。由于当前整个长三角服务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上海的服务产业发挥作用有限,服务业的预期效益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另外上海都市型经济在产业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并不显著。这就违背了上海增强城市竞争力,开发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初衷,更削弱了上海带动整个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作用。 (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凸现 上海人口稠密,一直以来处在人多地少的窘境,新开发区用地需要的增加,势必加剧耕地面积的大量损失。上海自然资源也十分紧

11、缺,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材料、能源,均依靠外地输入,然而第二产业中的传统支柱项目,如石油化工、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还比较粗放,向集约化目标靠拢势头缓慢。2003 年以来,上海每万元的能耗超过 1 吨标准煤4。水污染情况更是十分严重,根据 2001 年到2004 年上海市环境状况公报,上海废水排放总量在 17 亿吨以上,上海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早已是一个事实。工业转移的过程中许多过去被隐藏起来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就显现出来。在中心城区的职能转变后,城市生活区和商区也对环境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空气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上海市迫切需要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上海融入并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

12、程的途径 (一)切实调整产业结构 6首先,致力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上海合理利用优势的需要,更是上海与周边城市形成纵向的功能差提高上海城市的职能定位的需要,有助于发挥新一轮的辐射作用,成为区域内新高度、新姿态的发展极。因为传统服务业地缘性较强,以本地的基本服务需求为主要导向,专门化水平和门槛又并不高,上海传统服务业容易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产生竞争和功能重叠,而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研究、现代物流等行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上海创新能力和区位交通上的比较优势,更加符合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其次,注重高新科技产业的选择,避免“产业空心化”,上海要着重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高

13、新科技产业。高新科技制造产业对成本不是很敏感,其注重的是高附加值,注重城市的服务功能,这就能够避免与江浙两地的竞争。高新科技产业的集聚还能促进上海产品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的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最后,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上海的产业选择既要符合城市产业规划,又要避开腹地的竞争。虽然政府能以当前情况作出合理决策,但不能保证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和长效,要发挥微观主体趋利避害的主观能动性。 (二)有效吸引国际投资 在长三角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五花八门的“减免退”的鼓励性政策实际上破坏了长三角的投资环境,弱化了长江三角洲的区域优势。上海的商务成本在长三角地区本来就相对较高,不能与周边城市拼

14、政策,要坚持和发展市场、人才及服务上的优势来对外开放。长江三角洲引资竞争激烈已经是有目共睹的现象了。上海要避开这个困难,让外资有效地参与到上海城市功能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就要积极调整引资的策略。第一,上海要吸引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的外资。长三角任何一个城市不可能对所有行业项目的国际投资具有完全相同7的吸引力,上海要通过经验找准自身所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和项目。工资水平、土地价格是上海在与江浙两地竞争中的比较劣势,但上海要把高商务成本当作是引资的门槛来使用。第二,上海要吸引大型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落户本地。跨过公司区域性的总部掌管一个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上海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就能掌

15、握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贸易,是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需要。第三,上海要吸引易于本土化或者易于与本土企业合作的外资公司。本土化或者与企业合作有利于吸收外资所带来的技术和管理。 (三)把握国际会展机遇 上海成功申办了 2010 年世界博览会,这是上海与长三角的一次重大事件,是长三角区域加深国际化,提高一体化程度的大好机遇。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其特点是举办时间长、展出规模大、参展国家多、影响深远。对上海而言,世博会的场馆、交通、旅游、金融、信息建

16、设任务重大,但也是一个大力翻新上海城区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上海要借鉴 2008 年的北京奥运盛会,成功举办好世博,吸引世界的关注,打造长三角品牌,扩大江、浙、沪在国际的影响力,以会展吸引国外投资,以旅游促进多方位的一体化。 (四)发展城市环保产业 上海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环境。长三角环保一体化也要求上海把环保产业做出实效。上海必须继续把环保事业做好做大做强,要加强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的监督管理;要培养大型环保企业,改善低端过剩的环保设备市场结构;要开放环保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市场;要对环保科研开发加大投入,并使科研成果迅速产8业化。环境的治理要靠政府重视,更要依靠发展良好的环境保护业,可喜的是,环境保护业已经成为上海一个新兴产业。上海还要以环保市场开放、环保技术共享的方式与江浙两地合作,使长三角各个城市天更蓝、水更绿、居更佳,成为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群。 参考文献: 1 陈守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需整体协调港口经济,2003, (3)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