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3652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扩招政策使高等教育资金需求急剧膨胀,而我国财政收入并不宽裕,高等教育在财政支出序列中已越来越靠后,因此分析财政经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体制;财政支出 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1 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即由政府财政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此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也不利于纠正不当

2、开支行为。因此,从 1986 年起,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 “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核定的, “专项补助”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2 高校经费由政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 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 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 分析我国高等

3、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国家财政性资金逐渐减少,由 1998 年2的 64.16减少到最低为 2005 年的 42.77,虽然 2006 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48.96,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政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财政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从 1998 年的 14.29增加至 2006 年的 33.33,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政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9 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

4、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 1999 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6 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 1998 年相比增长了 4 倍。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 1738.8 万人,也比 1998 年增加了 4 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 9313 人,比1998 年增长约 1.8 倍,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 16.16:1,比 1998 年提高了 92以上。这种发展速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1398 万人,但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2006 年全国

5、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 年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为 3.01;与2002 年公布的 3,41相比,减少了 0.4 个百分点。教育部长周济在 2005 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 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0的目标,如果按照每增加 100 万在校生、生均 4 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 10年累计就要 4000 亿元,今后 10 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 15003亿元以上。 (2)经费筹措中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

6、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政府加大投入。相对于上述各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其次,自从 1989 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1990 年为 4.6,2006 年达到33.33。从国际来看,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 2025

7、。 3 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1 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政经费的差异 (1)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从政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2 供给学派的研究范式 供给学派是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一个流派,提出了减税减支、增加供给、刺激储蓄和投资的政策主张。其政策核心是减税,具体分析了减税的效应、原则、时机、规模和方式等内容。毋庸置疑,供给学派认为4减税的效应在于供给边即商品与劳务的供给数量和效率。扩大

8、固定资产抵扣范围的增值税转型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较低的生产成本将会刺激新的投资进入和促进固定生产设备的更新,较高的投资有利于创造更多的支出指标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公共经费规模逐年增长,由 1998 年的 356.75 亿元增长到 2006 年的1259.57 亿元;从三级教育在公共财政经费中的比重来看,政府高等教育支出在公共教育经费中的比重从 1998 年的 21.54增长到 2006 年的 24.18。从这个变化看,笔者认为,公共财政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在 25左右是合理的,而且是可以较为稳定的,指望继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分配比例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2)财政性教育经费在中等

9、教育分配:1998 年我国用于中等教育的财政性经费为 599.26 亿元,2006 年增长到 1259.57 亿元,其分配比例在 37.6135.18这个很小的区间上下浮动,近几年又呈慢速上升,笔者以为这个趋势是合理的,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中等以上教育的学生也会更多。需要提高财政预性教育经费对中等教育的分配比例。2006 年我国将 37.61的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给中等教育,与中等水平国家 38的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3)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分配比例:1998 年,我国用于普通小学的财政性经费为 699.99 亿元。到 2006 年达到了 1990.07 亿元,增加了 1290 亿元。

10、1998年2006 年,初等教育的比重从 42.27下降到 38.21。这些年我国新生人口减少,小学学龄人口下降,导致了小学总体教育规模下降趋势,与我国小学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伴的过程。 3.2 三级教育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差异 从绝对额看,生均财政经费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领域中均是上升的,而高等5教育生均财政经费由 1998 年的 10465.06 元下降到最低为 2005 年的 6984.49 元,但值得注意的是 2006 年三级教育生均经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从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比较来看,高等教育在 1998 年和 2006 年分别约为初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的 20 倍和 4 倍。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得到两个矛盾的结论:无论是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绝对额来看,还是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三级教育公共经费的比重来看,我国政府高等教育支出规模都在增长,但从生均经费来看,高等教育生均公共经费的数额和三级教育生均公共经费比都在迅速下降。规模分析结论矛盾的症结在于高等教育经费增长远远跟不上教育规模扩张的速度,更难以满足时代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