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3438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的解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地区主义范式及其对东亚经济体化 的解释内容提要:新地区主义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与此相对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Ethier 的一个分析框架指出,区域中的内部国家和(B,E)类型的外部国家是新地区主义进程中的关键因素。据此,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将依循“3”“3+5”东亚经济共同体的路径顺次展开。 关键词:新地区主义,东亚随着新地区主义(New Regionalism)在世界范围的兴起和发展,国际理论界对新地区主义理论的研究蔚为潮流,国内理论界对新地区主义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兴起。但是,目前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政治学和国

2、际关系视角,而对以国际经济一体化为视角的研究关注不够。从国际经济学角度看,新地区主义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复兴的新一波地区主义浪潮,与上世纪 60、70 年代兴起的旧地区主义比较它有新的特点,且发生时序上有一个间隔期(Interim),是相对旧地区主义而言的。其二由于新地区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范式(Paradigm),因此新地区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范式,以及与这种经济范式相关的思潮和理论研究思路等。正如我们在众多的相关文献中见到的,单就作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范式而言,新地区主义或者是指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的一波区域一体化进程,或者是指研究

3、这一进程的理论思潮。本文试图应用一个新地区主义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作一分析和讨论。2一、从维纳范式到新地区主义范式传统的一体化理论几乎完全是从静态的资源配置收益角度来看待一体化对各成员国的效率和福利的影响的,其核心是维纳(Viner)在他 1950 年发表的关税同盟一文中提出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即消除原来的国际市场分割和关税壁垒,通过市场的作用促使成员国基于比较利益进行专业分工,产生的潜在收益包括规模经济,以及区域集团在世界其余地区贸易条件的改善。这也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掀起第一次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安排的原因。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之后,研究者遵循这一思路进行研究产

4、生了大量的文献。从本质上说,这些研究主要考察区域贸易协定(RTAs)的传统收益,即遵循产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所带来的专业分工、内部贸易增长和规模经济这一思路。最近的研究有:Clarete 等人(2003)应用引力模型对主要分布于亚太区域内的 11 个区域贸易集团进行研究,发现 RTAs 对区域内不同国家之间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是极为不同的。据此,区域贸易协定可以分为三组:促进了区域内贸易增长,例如SAPTA(南亚优惠贸易安排);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增长,例如 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 CER(澳新紧密经济关系的简写形式,全称为 ANZCER);不改变区域内贸易量的情况下减少了世界贸易总量,例

5、如 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和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组区域贸易协定有扩大亚洲国家间贸易的倾向;第二组区域贸易协定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可能只会向其成员国转移贸易流量;第三组中的 AFTA 通常被视为是贸易创造的,却非但没有改变贸易集团内的贸易量还减少了与集团外成员的贸易量。Goto(2001)发现,加入一个亚洲贸易集团将使得一个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福利得到充分的改进,然而日本的收益相对较小,因3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增加了进入日本市场的机会。上述研究显示,仅从传统收益角度看,区域经济合作对于一些参与国的福利改善并不显著,甚至有的参与国可能获得负的净收益。那么,如何来解释这些国家参与区域一

6、体化的动机呢?Ethier(1997,1998,2001)指出,新地区主义所处的世界经济环境已经与旧地区主义时期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已经取得相当进展,工业化国家制成品的关税水平已经较低;二是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显得日益重要;三是信息处理;通信等国际交易成本的下降,使得FDI 相对于国际贸易成本下降。与此相对应,新地区主义理论更为强调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更为强调经济改革效应、直接投资吸收等因素对于 RTA 的含义,而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之间的平衡则逐渐淡出新地区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Fernandez 和 Porters(1998)亦指出,以新地区

7、主义为标志的新一轮区域合作浪潮已经超越单纯的经济领域合作,走向区域政治、安全领域。相应的新地区主义的理论研究则更为重视政治经济学、直接投资、基本的经济改革等所谓的非传统收益,而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有关的传统收益则处于次要地位。他们提出了新地区主义的非传统收益并对其进行了解释:(1)保证政策韵连贯性。如果一项贸易自由化或国内改革的政策能提高该国的福利,但在缺乏区域贸易协定约束的情况下不能持久时,则区域贸易协定事实上作为外部力量锁定国内自由化或进程,这样参与国获得非传统收益。(2)发信号。目前加入区域贸易协定这个事实本身,并以此向外界发出信号,使得外国投资者看到该国的政策新动向。(3)提供保险。通

8、过为至少一个成员国提供防范未来或有事件的保险,保险收益发生在防止贸易伙伴4实行贸易保护、防止在世界贸易战中受损、取得更有利的条款保障,以及能吸引更多的投资等方面。(4)增强讨价还价的能力。加入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可以增强其对第三方讨价还价能力。(5)发挥协调一致机制。这是一项政治经济学解释,它们能把那些从自由贸易中获益的人组织起来,使其协调行动,避免自由贸易利益的分散、不确定的负面影响。从上述可以看出,在新地区主义情势下;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了与旧地区主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理论的研究也发生了从维纳范式向新地区主义范式的转变。新地区主义范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维纳范式的全盘否定,维纳范式仍然有其生命

9、力。但是,维纳范式单纯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之间的平衡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新一波的地区主义进程,而新地区主义范式从贸易、投资、制度等多视角来解释则具有更强的合理性。二、新地区主义的一个分析框架Ethier(2001)构造了一个分析框架,试图对新地区主义现象进行解释。1.假设每一大洲包含有 n 个内部国家和 m 个外部国家,设 nm;不同大洲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为 D,同一大洲任意两个国家之间的距离为 d,且 Dd。内部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是有区别的,这构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除此之外,其他方面完全相似。内部国家产品的生产分成多个阶段,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的生产阶段会被转移到外部,国家。5外部国家起初都

10、是封闭型经济,但试图进行经济改革,例如进行国际贸易和吸收 FDI。外部国家吸收越多的 FDI,经济改革就会越成功,并且当且仅当持续的FDI 流入时改革才会获得成功;同一大陆的改革中国家的比较优势相同,FDI 的母国并不关心投资地点,但会倾向于集中投资;改革中国家存在差别,其一是市场规模上的差别,假定它们分成大(B)和小(S)两类;其二是改革意愿的差别,假定它们分成渴望(E)和勉强(R)两类。根据以上假设,每一大洲都包含有四种类型的外部国家:(B,E)、(B,R)、(S,E)、(S,R)。2.分析由于跨越大洲设立于公司,必须承担 D-d 的超额成本,内部国家总是在自己所在的大洲内设立跨国子公司。

11、作为一个 FDI 东道国,外部国家间是没有区别的,因此,如果能够使自己与竞争对手相区别,即通过加速改革,处于改革中国家将更有可能获得 FDI。加入 RTA 会使一个国家获得这样的竞争优势,加入一个 RTA 等于作出了关于持续改革的外部承诺,这一承诺对于未来的政府也有约束力,这使得参与者的承诺更为可信。这样,与未参加 RTA 的其他国家相比,这个参与者就对外国直接投资更具吸引力,从而出现了“投资转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所谓的“改革创造”与“改革损失”。对于加入 RTA 的国家来说,并非其自身即具有改革的意愿,而是由于能够获得它国的“投资转移”所以才进行改革,此即“改革创造”效应;对于

12、未加入 RTA 的改革中国家来说,由于发生了“投资转移”只能获得较少的FDI,使其放慢甚至放弃了改革进程,此即“改革损失”效应。Ethier 认为正是 RTA6具有这样的特性,即便存在补贴、税收减免等其他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手段,且已经被实施了,加入 RTA 仍然会被选择。这个分析框架描述了一个典型的新地区主义合作模式:具有改革倾向的一些小国以适度的单方面非对称性的贸易减让为代价,与一个相邻的大国相联系,大国则推进深度一体化进程,仅给予小国极少的贸易利益。这个合作模式即为一个内部国家和一个(B,E)型外部国家之间的合作,该类型合作较易形成,且参与合作的双方收益最高。在这个分析框架中,体现了新

13、地区主义理论范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国家在考虑是否加入 RTA 时的收益函数里,改革创造效应和竞争 FDI 成为重要变量,同时,由于进行了一个最具深意的假设对于外部国家来说所有内部国家的产品都是完全替代的,这一对现实世界高度简化的假设排除了由于贸易转移而导致福利损失的可能性,表明在以新地区主义为显著特征的世界经济环境里,维纳范式所关注的传统利益已经不重要了。三、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及形式根据新地区主义分析框架,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1997 年)为市场驱动阶段;第二阶段(1997-2001 年)为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发展阶段,此阶段各国需求防范金融

14、危机的区域性措施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助推力量;第三阶段(2002 年至今)为正式制度安排迅速发展阶段,此阶段为中国加入 WTO 之后的时期,这实际上意味着东亚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然加快区域一体化的发展。71.市场驱动阶段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通过日益增进的贸易和投资联系,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市场驱动或者说市场机制运行过程自然生成为特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种并非由正式的制度安排所形成的一体化,主要由东亚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依照雁行模式所进行的产业梯度转移来实现。当企业所在国的生产成本上升时,企业将生产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或地区,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

15、的前半期,企业将生产过程从日本转移至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期,再转移到东南亚国家,90 年代之后开始转移到中国。这样,在东亚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依照劳动分工和动态比较优势的垂直分工格局。这一格局大大促进了以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为主的东亚地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在这个阶段里,东亚始终保持着多边主义的传统,显得特别的只有 ASEAN(东南亚国家联盟)和 APEC。ASEAN 成立于 1967 年,当时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地区安全的考虑,直到 1976 年才开始转向经济合作方面,1992 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准备在 2002 年建立 AFTA。然而,尽管 ASEAN 被喻为最

16、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实际上 ASEAN 各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各自的经济和贸易政策,而非依靠 ASEAN 框架下的经济合作。APEC 成立于 1989 年,是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但是,APEC 以开放的地区主义为宗旨,采用非歧视、互惠的原则,特别是允许任何一个 APEC 成员无论是采用有条件的或五条件的方式单独扩展它的 APEC 自由化进程到非成员国家。APEC 成员国致力于推进的是区域和全球层面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因此,即便存在 APEC 和 ASEAN 这两个例外,但并不影响我们将此阶段的东亚新地区主义进程归结为市场驱动阶段。82.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危机助推阶段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国家认识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在东亚国家形成普遍共识的推动下,各种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倡议和设想纷纷出笼,且在一些领域有了实质性进展,大有东亚新地区主义金融先行之势。其中,最重要的合作包括:(1)清迈倡议(CMI),其雏形为 1997 年 8 月 ASEAN 五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建立的 ASEAN 货币互换安排(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