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93335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三都澳主动开埠后闽东北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的动力因素兼论近代中国自开商埠体系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效用【内容提要】自开商埠的推广与实践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一种独特的尝试模式。三都澳是近代福建省主动开放的商埠。笔者曾撰文探讨了三都澳主动开埠的历程与主客观条件。开埠后以埠际交易为主的对外贸易及其特征以及商埠对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的影响。承此,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定历史的制度条件下,以三都澳为实例的近代中国自开商埠对外贸易欠发展的不利因素或制约因素。文章接着认为对外贸易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唯一增长因素,既促进了闽东北社会经济的有限发展,又是导致该区域经济类型无法从传统经济向现代化

2、经济转化的根本原因。结合前此对三都澳商埠对外贸易特殊运动轨迹的透视,通过对商埠对外贸易滞后性因素的分析,在看到这种作用的相对弱和局限性的同时,反思自开商埠体系在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效用。【关 键 词】区域社会经济/现代化/自开商埠/对外贸易/动力【 正 文】一 三都澳商埠对外贸易欠发达的制约因素三都澳作为近代福建唯一主动开放的对外港埠,开埠之始被寄以厚望,以期成为与福州、厦门齐头并进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而随后三都澳对外贸易显得苍芜而难以发达。事实上,商埠本身并没有发展成为对闽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变迁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集商业、贸易和近代工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城镇。个中原因固然很多

3、。2既有外部社会经济机制的限制因素,也有区域内部的不利因素。限于篇幅,我们仅从商埠所处的区域内部方面来考察,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闽东北地处闽省穷山僻壤,相对狭隘的经济腹地严重影响了三都澳作为周围地区货物聚散中心地位,这是造成三都澳除茶叶等有限贸易外,其他进出口贸易发展极为迟缓的原因之一。经济腹地的大小和腹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口岸贸易的繁盛落败。如海关报告所言, “惜三十年来代表本埠富力之出口贸易,尚依然如故,不能发达。考其原因,盖由于附近天然财源有限,人民困苦异常。 ”(P538)闽东北地区作为三都澳港口贸易的依托,不足的正是作为腹地丰富充足的货源和活跃宽泛的市场消费能力。归根

4、到底在于闽东地区农业落后,农产品单一、产量低下,必然导致市场狭小疲软,商业不兴旺,难以形成健全的区域初级市场。三都岛特殊的位置,也造成贸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削弱了三都澳港埠作为转口贸易中心的地位。福海关税务司欧森在谈到三都澳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原因时,就说:“这种极不平衡的发展,原因十分简单:三都岛的地点完全不适一般贸易,而它却被选来作为本口的贸易点。因为,虽然三都澳包括了整个三沙湾,海岸线长,面积有 2,000 多平方海哩,但货物的装卸地点都在三都。 ”(P454)事实上,作为附近大陆的集散中心,三都岛在没有近代先进发达的交通条件下,土货出口和进口洋货的内销大受约束,很多贸易机会都因为货主考虑

5、到进出三都的困难而改变了流向。三都岛的不利位置,致使三都澳无法或极少获得除茶叶外的普通贸易,必直接影响本埠对外贸易的扩展。第二,闽东北崇山峻岭,道路崎岖,水运不甚发达,交通运输不便,是三都澳内外贸易一大障碍。3优胜劣汰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方式之一,时处近代的三都澳贸易作为附庸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分子,自然摆脱不了这种规律的支配。要在市场上处有利位置,纯粹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就要减少交易成本,三都澳商埠及其周围地区的贸易却受交通的困扰。交通运输是市场空间扩张的物质前提,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交通就是开辟市场。开埠前,三都澳贸易屈指可数,有限的货物运输全靠肩挑和各式木

6、板民船,根本谈不上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开埠后,交通与贸易关系密切,但是传统的民船运输是贸易的基础,而且长盛不衰,贸易的发展对交通提出了新的要求,轮船运输提到议事日程,电讯邮政交通的建设也刻不容缓。事实上,近代交通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制约了三都澳对外贸易和商埠发展。第三,三都澳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仅有的新式银行根本尚未实现有机的业务经营,成为其内外贸易的“瓶颈”。进出口和运输业务,需要对应的金融业务相配套才能顺利开展。反之,口岸金融业是否生成和发达,又是经济贸易活动兴旺与否的标志。纵观三都澳地区近代社会经济发展史,金融业的创立和发展显得更为苍白。福建的金融中心在福州和厦门,其金融活动集中

7、于福州省会和闽南地区, (P353354)对闽东地区作用和影响极小。三都澳开埠后很长时间缺乏银行,无疑给有限的商贸带来种种不便。商贸活动中通行现金交易制度,1908 年贸易报告说:“这里的所有交易都使用硬币。在我们的金银统一中,今年流入本口的货币只有 81,000 海关两。但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目,其余的都是为了节省运费而匿藏在旅客行李中带进,以免引起注意。仅轮船运来就达 100 万两, 更不用说由舢舨和陆路运进来的了。 ”(P480)正因为缺少地方经营的银行,加上近代中国金融币制固有的混乱,三都澳开埠初4期,本地区货币市场也五花八门,混乱不堪。 “由本省铸币厂生产的银元在市面很流行,一块墨

8、西哥鹰洋或日本光洋可以兑换我铜板 1,020 枚。福州铸币厂铸造的小银角在当地钱铺打 15折扣使用。广东和香港的 10 分和 20 分银币在当地都十分流行。 ”(P157)而没有一种绝对权威的流通媒介,币制的不统一,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不便,阻碍了商贸的发展。银行业的建设直到民国中后期依然没有起色。福海关十年报告谈到金融时评价说:“本埠及东冲,各设有中央银行分行一处,但其职务,仅司收解关税,至经营普遍业务之银行,则未之有也。 ”(P578)银行尚且如此,三都澳更无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理论上,金融业是经济调节器和“杠杆”,是能促进经济发展的“血液循环系统”,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可对经济起着积极的

9、作用,而三都澳没能形成地方性的金融市场,仅存的银行却无法取得应有的社会经济效应。相反,由于银行滥发纸币,更加造成市场的混乱, “民国十六年(1927 年)前,本埠并无纸币流通,近则银元票与角票渐见充斥,尤以角票为最,凡福州及宁德各埠银行所发纸币,无不通行。 ”(P578)据海关统计, “本埠一带所用银币计有墨西哥、香港、日本、安南及民国三年、八年、十年旧袁像等数种。 ”(P540)币制混乱比开埠初期过之而无不及。其必然损害三都澳对外贸易和经济的进步。第四,闽东北地区商民经营意识不浓厚,社会商贸风气不佳,匪盗猖獗,又是三都澳对外贸易一大痼瘤与阻梗。在近代中国,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的加深,西方对华改

10、造的影响自始至终在不断地起作用,19 世纪后期,它的最明显的后果无疑是发生在主要通商口岸的社会经济变迁,包括与侵略俱来的管理知识、政治思想和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冲击。社会变动的过程必然是通过本地居民从思想到行为的涤荡来实现,它逐渐破坏了他们传5统的态度和信仰,同时提出新的价值观和新的行动方式。 (P314)但 19 世纪末期到 20 世纪初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条约口岸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此外大部分区域,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构造所受影响甚少,就连社会民众心理意识都还停留在旧的轨道上。三都澳及其闽东地区虽因自动开埠与外界发生较多的联系,但本地居民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和经营意识,在从事与

11、外界商贸往来等经济活动中,表现过分迟钝,由此错失一次次振兴本地经济、把三都澳变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通商口岸的机会。本地商民经营意识淡薄,商贸风气不佳的问题,从史料记载可见一斑,在此不赘。从三都澳口岸本身看,仅有的数百个村民靠种地瓜勉强糊口,20 多所房屋四散在海滨的三都澳,开埠之初没有一个商人,无一家值得一提的商店。主要原因在“居民麻木不仁,缺乏事业眼光,他们认为只要红薯丰收,万事皆足,不愿做其他努力。 ”(P484)这里既存在环境条件的制约因素,但更主要是作为三都澳港口核心所在地的居民缺乏经营创新意识,导致三都岛商业氛围较差。开埠之初, “许多建设计划在进行中,它们一旦实现,将促进本口岸的发展

12、。 ”(P152)但终于很多计划胎死腹中,原因之一是宁德、福安、福宁等地的商人“不积极参加与发展本口岸利益的有关活动。 ”(P152)在外贸业务往来上, “三都澳缺乏与其他贸易中心进行联系的进取心。 ”(P497)尽管三都澳的发展不是一两项因素所能决定的,但闽东北商业利益集团的态度不可忽视,他们经营意识淡薄造成本地商业风气不佳,无论如何也是阻碍本埠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因子。从闽东北地区社会环境看,近代闽东北地处一隅,政治等因素影响较少,但闽东北土匪猖獗,社会环境不安定,对商业贸易殊为不利。匪患危害商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据载 1918 年 8 月, 有股匪徒在三都澳湾活动猖狂,欲攻宁德县城,虽被

13、军6队击溃,但许多都、乡遭其抢掠。 “至于海上商民,生命财产受此类损失者,更无记矣。 ”(P512)而“沿海各处,匪气猖獗,福宁地方尤甚,内地亦因匪徒骚扰,致与古田一带之交通,殊感困难。 ”(P521)闽浙交界之间,匪徒更是活跃异常。总之,匪祸之患,相当频繁,有的直接影响了三都澳对外贸易,有的对社会经济起着间接制约作用。海关税务司在当时贸易报告中就下结论:“三都地方,僻处岛隅,政治影响,素鲜所及,但内地匪患频仍,殊为本埠贸易之梗而以主要出口茶叶,生产及运输所蒙之影响为尤甚也。 ”(P577)茶叶贸易尤如三都澳之“咽喉”,一旦受阻整个口岸贸易将陷于瘫痪。可见匪祸对三都贸易等经济发展产生多么大的负

14、面作用。其实,制约和阻碍三都澳对外贸易的发展,最终导致三都澳难以成为较有影响的现代化口岸,即使从内部因素考虑,也远非以上四方面,其它如税收上,常关贸易厘税无正当限制,货物多重征税等等,都不利于三都澳经贸的正常运作。从外部因素上看,更不能排除条约口岸制度客观上对自开商埠的消极影响,因为在有许多特权保护的条约口岸及其他既得利益地方,中外商人尤其洋商获利丰厚,自开商埠自然难以与条约口岸竞争,再者,从福海关统计来看,尽管子口贸易份量极小,但子口税制度对三都澳国内外贸易的消极作用是可想而知的。总之,在纯贸易经济发展的角度上,三都澳商埠的自动开放有违初衷,其中原因和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二 以埠际贸易为主的

15、三都澳对外贸易是闽东北区域社会经济缓慢发展的唯一动因研究表明,晚清到 20 世纪 40 年代,按经济发展的阶段而论,中国的大小经济区域大致可分两类:一为传统的经济区域。尽管近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已普遍出现,因对远离通商口岸的非口岸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很小,这些区域仍以农业生产部门为主导,为传统的农业经济区位(区位指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层次)。二7为现代成份较多的经济区域,即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条约口岸及其附近地区,这些区域已全部或大部分转化为工商业部门为主导的现代化工商业经济区位和对外贸易体系。由此观之,三都澳自开商埠及其闽东北地区域则是从传统的经济区位向着现代成份较多的经济区位过渡或转换的类型

16、。不幸的是,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和区域自身的问题,这种转型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因有诸多论说。就某一区域,或者偏重于经济发展历史性因素,或者偏重于经济结构关系,或者立论于经济要素数量与质量及其资源配置的分析上。理论上最基本的概括为:一是外部经济势力(市场,贸易,资本,技术等等)的挑战或渗透,引发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结构改变;二是内部经济要素和结构的演化、突变及重新组合,导致经济的增长和结构改变。研究者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如果缺乏内部自我增长的机制,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外部经济势力的刺激和引发。当然两方面同时具备更佳。闽东北近代在三都澳开埠前,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几乎没有工业,区域间的贸易不成规模且纯属偶然,贸易商品市场发育外于原始终极状态,全系农产剩余产品的小市场交换。农户经济通过家庭内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即可达到自我平衡,因其投入生产要素的获得与经济产出的价值实现无须通过也无须与外部区域发生交换即可达到平衡,并且区域内部资源流动与产品交换发生率亦很低。总之,闽东北经济的发展很难产生内部自我增长的机制。如前所述,闽东近代经济基础薄弱和缓慢发展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