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86075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等之间的和谐。当前,我国在以上几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不和谐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现阶段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建设和谐社会,要突出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为此,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和体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和体制保证。 关键词:体制转轨;收入差距;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财富和人民

2、生活的总体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体制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由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过程交织在一起,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中新旧矛盾和利益冲突日益突出,显现出异常复杂的状况,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不和谐因素。一、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广义的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通常所讲的和谐社会是指后者,它包括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概括地说,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各个方2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协调和谐增进,社会财富全民共享,社会安定有序,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

3、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在平等、公正的制度、政策和规则下,人人享有同等生存、发展机遇和权利,并且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和人道主义公平。其基本内容就是制度公平和政策公平,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教育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五个层次。一个公平的社会也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只有人们普遍认同了社会是公平的、公正的,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增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财富才能不断增加,人们在共同富裕基础上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和谐发展。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地区之间的和谐、城乡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等。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质是经济社会的发

4、展同自然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基本含义是: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不能停止发展、放慢发展速度,而是把经济发展和自然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平衡和协调,一方面,要把经济发展限量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渡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保证措施,以良好的环境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3地区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因各地区之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地域分工的深化,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尤其是地区内部的经济联系越来越

5、紧密,产生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要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全国来讲,国家宏观层面上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其主要措施是依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二是从省、市、地区之间区域协调来看,主要是协调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协作体系、市场体系以及科学技术、教育、卫生和文化体系,建立协调和和谐的区域关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和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城乡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城乡之间的和谐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就业筹诸多方面。从经济角度来讲,应

6、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发展的惠农政策,尽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从社会来讲,要革除一切歧视农村和农民的制度和体制及政策,使农民真正享受到国民待遇。从文化教育来讲,应加强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农村和城市在基础教育上享有同等待遇,切实做到城乡受教育机会均等。在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使农村农民享有城市居民同样待遇,构建城乡一体、全民共享、全面进步的和谐的城乡关系。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社会的和谐说到底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各阶层的和睦相处。在社会公平的4基础上,各个不同的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共

7、同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共同创造社会财富,共享劳动成果,共享社会进步。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体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和谐。二、当前我国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一)人和自然的不和谐我国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来,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一直靠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来维持的。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到资源状况、能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的严重约束。一方面,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 25%,石油是 12%,天然气仅为 4%,煤炭是 55%。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如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 40%,电力行业中的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出 30%,万元 GDP

8、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出 5倍,万元 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污染物排放量长期居高不下,一些江河流域和城市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和自然的和谐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二)地区之间的不和谐地区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收入增长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有扩大的趋势。如 2004 年上半年,全国 31 个省(市、区)中,人均收入最高的 5 省(市)是:上海(8513 元)、北京(7863 元)、浙江(7771 元)、广东(7264 元)和福建(5879 元);上半年五省市人均收人为 7453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2.

9、4%。而人均收入最低的五省(市、区)是宁夏、青海、5甘肃、黑龙江和新疆,上半年人均收人为 3661 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0.9%。不仅区域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发展水平也极不平衡。2003 年,上海市与贵州省人均 GDP之比为 12.97:1,上海市与河南省人均 GDP 之比为 6.2:1;贵州省人均财政收入是上海的 6.3%,而财政支出是上海 13.5%,固定资产投资是上海 13%,平均每平方公里固定资产投资是上海 11%。这种发展不平衡还在继续扩大。(三)城乡之间的不和谐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是影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难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10、从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来看,1985 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为 1:1.74,1995 年拉大到1:2.47,2003 年进一步扩大到 1:3.23,这只是城乡直接收入的差距,如果加上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补贴,城乡差距可能达到 1:5,甚至 1:6,而国际上城乡差距一般不会超过 1:2。可见,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已达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从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来看,由于现阶段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块,许多农民因此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缺乏社会保障,又得不到就业安置,这不可避免地要冲击社会稳定。农民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教

11、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成为利益的牺牲者,甚至没有享受到起码的国民待遇。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城乡收入差距之大,城乡发展极度失衡是构建和谐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和谐6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和谐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它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差距交织在一起,形成不同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反映。改革以来,我国的基尼系数迅速提高,已经大大突破了国际公认 0.4 警戒线。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 0.529,人均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 0.561。20%的最高收入人群占

12、全部收入的 54.58%,而 20%最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仅为 0.79%。从人均家庭收入来看,20%的最高收入组占有 59.35%的全部收入,而 20%最低收入组所占比重仅为 2.69%,高低收入比为 22:1。各阶层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和民众心态的影响,致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利益磨擦和冲突增多,有的还比较激烈。三、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对策(一)经济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发展同自然的和谐,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起全民节约型社会。科学的发展观主要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逐步扭转我国人均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

13、化的状况,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把经济发展建立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基础上,使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个系统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二)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协调区域发展7地区之间不和谐主要是由于地区收入差距过大和发展极不平衡,要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区域经济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第一,协调地区之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鉴于目前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根据区域总体发展的要求,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联合进行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

14、力求节约社会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益。在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上,加强地区之间的协调和沟通,尽可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使用效率。第二,对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地区实施优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中西部及落后地区的财政困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投资力度,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投资优惠,缓解中西部地区资金不足,促进中西部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加速发展。第三,协调发展区域市场体系。打破地区之间市场界限,培育和扩大市场规模,形成市场体系。并大力发展跨区域的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市场运作,加强不同区域之间市场的协调的沟通,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市场健康运行。(三)

15、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8城乡之间的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发展失衡。因此通过改革户藉制度和改革土地制度等制度创新来解决三农问题;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农民就业,稳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在国家取消农业税后,采取多种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有稳定增长等,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途径。(四)调节分配制度和加大惩治贪污腐败的力度,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保持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是要注重社会公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节收入差距,使其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在初次分配中,使居民获得合理收入的均等机会,消除产生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在再分配中,通过制定财政、税收、工资、社会保障等制度和政策,调节收入差距,使全体公民能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要加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寻租与暴富赖以存在的制度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