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378138 上传时间:2018-04-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年代以来国内学者明清城镇及城乡 商品经济研究的回顾城镇及城乡商品经济研究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有待于进一步开拓的领域。这些年来,该领域已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据笔者初步统计,仅自80 年代初以来,国内学者有关这方面的专题论文就有 300 余篇,并有多种学术专著问世,涉及到问题的各个方面。 为了有助于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兹将近二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作一回顾。 一 80 年代的前中期,可视为研究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值得注意的学术专著是吴承明的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及李文治等人的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2、。前者考察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等问题,并讨论了明、清及近代国内市场的变化。后者则对明清时代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特别是农业中雇佣劳动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若干探讨。虽非研究城乡商品经济的专著,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无疑有着指导意义。傅筑夫中国经济史论丛(三联书店 1980 年版)一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研究,在当时是具有启示作用的。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一书中关于明清城乡商品经济、区域社会经济以及江西工商人口流动的研究,具有开拓意义。韩大成明代社会经济初探(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是作者多年来从事明代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终结成果。而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

3、主义的萌芽(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实际上是对建国以来至 80 年代初国内明清城乡商品经济研究的总结。2资料集主要有陈忠平编、陈学文补订的中国城(市)镇史论著资料索引(1985 年印)、张海鹏编的明清微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 1985 年版)、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业会馆碑选编(文物出版社 1980 年版),以及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等,这些资料的编印出版,对研究明清城市、市镇史有重要帮助。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约有 70 余篇,研究重点是江南市镇、港口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及其与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 樊树

4、志明代江南市镇研究(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认为,明代江南市镇的发展繁荣是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分不开的;各市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市镇间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沟通了乡村与市镇、市镇与市镇、市镇与府县城市以及本地与外地间的商品交流,通过农业产品与手工业产品的集散,把这一地区的经济纳入全国市场之中。陈学文论明代江浙地区市镇经济的发展(温州师专学报1981 年第 2 期)认为, 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是太湖流域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上古、中古时期作为政治中心、由政治因素所推动形成的城市不同,明清江浙市镇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有促进城乡商品经济和某种程度瓦解自然经济的作用;不过,它仍

5、是封建性质的商业汇集地。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历史价值初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 年第 1 期)则认为,市镇不同于消费城市, 从形成途径说,城市(都市)是由于政权的力量、政治上的原因由上而下形成的,消费对象主要为贵族阶级;市镇则主要由于经济的原因,即乡村与商品经济联系的扩大,由下而上形成的;市镇有大、中、小的区别;其中,中小市镇居多,其基本格局是一线型,一河二街,店肆集中。对江南市镇研究,除了从宏观把3握外,还有少量文章从微观入手进行个案研究。如陈学文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个专业市镇:濮院镇的经济结构探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5 年第 1 期)、 樊树志明清时代的濮院镇(江海学刊1985

6、年第 3 期)等。 珠江三角洲在明清时期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繁荣的商业、发达的农业,及其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叶显恩、谭棣华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业商业化与墟市的发展(广东社会科学1984 年第 2 期)分析了明清这一地区商业性农业与墟市发展的情况,考察了墟市的分布网络、层次与功能,墟市的建立、管理及其与封建宗族的关系等问题。认为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区过重的人口压力是农业商业化的催化剂;农业手工业商品化的程度、交通条件、人口密度等因素直接影响墟市的发展;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墟市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已具有商品集散市场的作用,但封建宗法势力对墟市的控制也加强了

7、。黄启臣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商业与商人资本(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 年第 3 期)阐述了当时珠江三角洲商业与商业资本的发展规模、条件、背景、趋势和作用。罗一星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5 年第3 期)根据地方志中的散见资料,指出,明清时期佛山城市的发展史,打破了“先政治、后经济”的郡县城市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变化。他的另一篇文章明清时期的佛山商人(学术研究1985 年第 6 期)和蒋祖缘的清代佛山商业繁荣的条件(广东社会科学1984 年第 7 期)、 试谈明清时期佛山的军器生产(明清广东社会经济形态研究)等,也是关于佛山城市经济研究的重要文章

8、。 澳门、香港兴于明代,后来发展成为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在东方的贸易中心。黄启臣、4邓开颂明清时期澳门对外贸易的兴衰(中国史研究1984 年第 3 期)与明清澳门对外贸易的特性(岭南文史1984 年第 1 期), 以及黄启臣的明嘉靖至万历年间澳门贸易的发展(中山大学学报1984 年第 3 期)等文系统考察了澳门港兴起、 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政治、经济原因,分析了澳门对外贸易的殖民主义特征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为葡萄牙租占澳门后,澳门成为广州贸易的外港与中西国际贸易中心,使东西方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李龙潜明代广东的对外贸易(文史哲1982 年第 2 期)和余恩伟清代前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及其历史作用

9、(中山大学学报1983 年第 2 期)考察了广州城市的对外贸易活动及其影响,他们认为,广州城的扩展,主要是以外贸为主的商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但它又是岭南地区区域性市场化的产物,是广东地区各市场的枢纽,其经济发展大大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带动了附近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发展。此外,还有许多文章对其他著名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进行了探讨。陈学文明代杭州城市经济的发展及其特色(浙江学刊1982 年第 2 期)认为, 宋明两代的杭州城市经济性质有一个巨大的演变过程,宋代的杭州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型大城市,而明代的杭州则是在商品经济恢复与发展的基础上振兴的,是以经济职能为主的新型城市。傅崇

10、兰在论明清时期杭州城市的发展(中国史研究1983 年第 4 期)一文中,通过对明清与南宋时期杭州人口变化、规模盈缩、城市工商业和城市周围市镇发展的比较研究,认为在古代杭州发展史上,南宋不是它的顶峰,明清时也没有没落,而是向前发展了,大大超过了前代。林纯业在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天津社会科学1984 年第 5 期)一文中认为,天津之所以成为北方商业城市, 发端于明代漕运的兴盛和大运河的畅通,由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了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5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通道,天津遂以其特殊地理位置而得以发展。 这一时期的研究范围还涉及到城市、市镇经济

11、及其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与特点,城市、市镇的经济功能及其构成,以及商品生产、商业资本、商人、商帮、行会、会馆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国内学者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时期,所以也表现出诸多的局限,城市多为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市镇多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的市镇,城乡关系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研究方法也显得单一化。 二 80 年代后期,可视为研究的第二阶段,也是成果极为丰富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共发表论文、出版专著 160 余篇(种), 主要成果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原有关于江南城市及城市、港口城市的研究均向纵深开拓。陈学文在这一时期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对明清时期的南浔镇、

12、乌青镇等江南市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力图从微观分析上把握其特点。林绍明明清年间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华东师大学报1987 年 2 期)、陈忠平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手工业的发展(南京师大学报1987 年 4 期)、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实态分析(学术研究1988 年 1 期)等文,从各个角度对江南市镇经济进行了剖析。 林文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管理机制的变化反映了市镇的繁荣和成长,但这种变化并没有促进市镇的发展,反而给它加上了更沉重的枷锁。陈忠平则指出,在明清江南市镇内部,手工业生产获得了普遍发展,其生产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随着市镇手工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雇工生产的大型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

13、已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江南市场内部开始萌芽和滋长,但就明清江南市镇经济的总体而论,6其内部的商品生产意义仍逊于商品流通意义。樊文则以嘉定县为中心,对明清江南市镇进行了实态分析,指出以棉布业及棉布交易为支柱的市镇经济,是导致该市镇兴盛的重要基础;在市镇经济结构运行中,客商、牙行与脚夫是不可或缺的三大要素。此外,樊树志还积其十余年心得,写成一部关于明清江南市镇史研究的学术专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书中认为,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农业社会的历史就是乡村不断城市化的过

14、程。在这一过程中,县以上城市变化已不大,而市镇的兴起、繁荣和地位的变化,则代表了乡村都市化的趋势。 关于都市及港口研究。范金民明代南京城市经济探析(江海学刊1986 年第 3 期)勾画了南京由明王朝的京都到留都的变迁过程:明太祖定鼎以后的 50 年,是明代南京城市经济的勃兴时期,其特点是官手工业和官府控制的转运贸易、集市贸易的繁荣,但带有明显的徭役性和官有化,城市布局、社会设施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永乐迁都至嘉靖、隆庆时的一百多年,是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官手工业相对衰落、民间手工业迅速发展、集市贸易兴盛、转运贸易发达、高利贷资本活跃。万历至明末,为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时期,坊厢制

15、度和铺户制度的改革更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由于留都的政治地位和封建官府对工商业的摧残,南京城市终于无法朝着工商城市的方向发展。陈忠平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9 年第 10 期)探索了明清时期南京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规律,认为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明洪武前期至正德以前,正德以后至清鸦片战争前。这一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达的一些城市的发展与演变规律。虽仍受封建政治、军事因素支配性影响,但经济因素7却对城市发生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向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城市转化。林纯业清代前期天津商品经济的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87 年第 4 期)一

16、文指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清代天津的商业经营活动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天津城市的发展,既带有中国古代中心城市的某些特点,又具有西方城市的某些色彩。郭蕴静清代天津商业城市的形成初探(同上)认为,清代天津最初的发展并非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军事据点,进而发展成为堡垒城市。自康熙朝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天津由堡垒城市向商业城市的演变。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天津城市和商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同样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依然具有明显的封建色彩。 (二)研究视野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湖北、河南、江西及西南、西北、东北的城镇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可喜的成果。吴量恺在清代湖北沿江口岸城市的转运贸易(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 年第 1 期)认为,清代长江中游沿江口岸城市已成为全国转运中心、各地商货的集散中心,其转运贸易具有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