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恐怖主义犯罪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349018 上传时间:2018-04-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恐怖主义犯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恐怖主义犯罪(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恐怖主义犯罪浅析恐怖主义犯罪张家祥张家祥1摘要:摘要:本文首先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逻辑起点即“恐怖主义”作了初步的认识, 然后通过几组概念的辨析,结合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对该罪进行描述性的定义, 避开了直接界定的瓶颈。在此基础上结合刑法学犯罪构成要件理论对恐怖主义 犯罪进行浅析,便于日后作进一步的研究。关键词:关键词: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犯罪 构成要件一、何谓恐怖主义一、何谓恐怖主义在探讨恐怖主义犯罪之前,首先要对其逻辑起点即恐怖主义有个清晰的认 识。 “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2而对于何谓恐怖主 义,在国际社会上向来存在着很多争议,自从“恐怖主义”一词出现之后短短 的

2、 200 多年历史中,已有来自官方和学者的 100 多种定义。3笔者认为这些定义 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1.1937 年国际社会出台的防止和惩治恐怖主义公约中的第 1 条和第 2 条规定了恐怖主义的定义。4但遗憾的是该公约最终因只有一个缔约国递交了批 准书而无法生效。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称恐怖主义为:恐怖主义是对各国政府、公 众或个人使用令人莫测的暴力、讹诈或威胁,以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政治手段。 各种政治组织、民族团体、宗教狂热者、革命者和追求社会正义者,以及军队 和秘密警察都可以利用恐怖主义。5 3美国国务院2001 年全球恐怖主义形势报告中把恐怖主义定义为: “亚国家或者秘密

3、代理人对非战斗人员实施的预谋的、基于政治动机的、通常 意图影响公众的暴力。 ”6 4.2000 年第五十五届联大会议上,印度将其在第五十一届联大会议上提出 的案文修正后再次向联大再次提交关于国际恐怖主义的全面公约草案 ,其中 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为:“本公约所称的犯罪,是指任何人以任何手段,非法和 故意的实施一项行为,其目的是:(a)致人死亡或重伤;或(b)致使国家或1 张家祥:中国政法大学 2011 级硕士研究生。2 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执政的雅格宾派决定用红色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分子。国民公会通过决议, “对一切阴谋分子采取恐怖行动”。 3 朱素梅: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 ,世界知识出

4、版社 2006 年版,第 1 页。4 第 1 条第 2 款规定:“恐怖行为一词指直接反对一个国家,而其目的和性质是在个别人士、个别团体或公众中制造恐怖的犯罪行为” 。第 2 条规定:“各缔约方应该规定在本国领土内反对另一缔约方的下列行为为犯罪,并构成恐怖行为:(一)故意危害下列人士生命、身体、健康或自由的行为:(甲)国家元首、执行国家元首特权的人士、其法定继承人或指定继承人;(乙)上述人士的配偶;(丙)担任公职或负有公共任务的人士,如其行为是在针对此等人士的公职或任务而构成。 (二)故意毁灭或损害属于或在另一缔约国管辖下的公共财产或供公用的财产。 (三)故意通过共同危险的造成,来危害生命的行为

5、。 (四)构成本条上列犯罪的任何未遂犯。 (五)制造、获得、扣留或供给武器、军火、爆炸品或毒物,其目的在不论是反对任何国家,构成本条所指的犯罪。 ”5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四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年版,第 817 页。6 石斌:试析美国政府对恐怖主义的定义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年第 4 期。政府设施、公共交通、通信系统或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毁,希望对这些地方、 设施或系统造成广泛破坏,或造成的破坏导致或可能导致重大经济损失,而且 根据行为的性质或背景,其目的是恐吓某一人口,或迫使某国政府或某一国际 组织从事或不从事某种行为。 ” 由于恐怖主义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还是一

6、个涉及各国现实中的利益需 求和价值判断问题,这就使得对恐怖主义作一个统一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 是构成恐怖主义的一些基本要素是中外学者所一致认同的。比如,恐怖主义涉 及暴力使用或暴力威胁;具有政治目的性;使用的暴力具有不可预测性;受害 者具有象征性价值;恐怖分子希望引起公众注意。1这些基本要素随着时代的变 化也在不断变化,比如现在很多通过网络的方式实施恐怖主义行为,这些行为 中就不存在暴力,另外,现在很多恐怖主义行为并不愿意让公众知晓,他们认 为隐蔽性能够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大的恐惧。 国际恐怖主义已成为当今困扰国际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特别是 2001 年 9 月 11 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之后

7、,恐怖主义犯罪愈加受到国际社会与各国的 关注。为了便于今后的研究,下文仅就恐怖主义犯罪整体进行剖析。二、恐怖主义犯罪概述二、恐怖主义犯罪概述(一)恐怖主义犯罪概念界定研究恐怖主义犯罪之前必须先理顺几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1.恐怖主义犯罪与恐怖主义 所谓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信念,或者说是对于自然界、社会及学术问 题所持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其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恐怖理念至上,以恐怖为手段, 通过制造恐怖事端进行政治、宗教或社会斗争恐怖主义与恐怖主义行为紧密相 关,前者通过后者得以体现。 二者的界限在于:恐怖主义是一种宣扬可以通过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等破 坏性手段的方式,制造社会恐慌,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

8、或社会目的的主张或理 论;恐怖主义犯罪则是有预谋、有组织地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等破坏手段,制 造社会恐慌,以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的犯罪行为。2前者属于理论范畴,后 者属于实践范畴。 2.恐怖主义犯罪与恐怖犯罪 有学者指出,恐怖主义犯罪和恐怖犯罪在犯罪手段上均以暴力行为主要特 征;犯罪行为的实施往往都会造成不特定的人身、财产损失,引起社会的震荡 与不安,具有一定的恐怖性;两者都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都属于类罪名。 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第一,恐怖犯罪是一个纯粹的犯罪学概 念,而恐怖主义犯罪不仅是一个犯罪学概念,也是一个刑法上的概念。3第二, 犯罪主体不同。孤立的、单人的恐怖活动不能

9、称之为恐怖主义犯罪,恐怖主义 犯罪不仅是必要的共同犯罪,而且是有组织的犯罪。第三,主观目的不同。恐 怖主义犯罪的目的不仅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而且多数不是出于个人目 的,往往含有“利他”因素;而恐怖犯罪却并非目的犯,行为人在主观上即使1 朱素梅:恐怖主义:历史与现实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 页。2 阮传胜:恐怖主义犯罪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54 页。3 童伟华:论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 年第 4 期。有某种目的,也往往是基于利己的考虑,不具有社会性。1第四,犯罪发生的时 空范围不同。恐怖主义犯罪有国际恐怖主义与国内恐怖主义之

10、分,且以国际恐 怖主义犯罪为主;而恐怖犯罪则一般不具有国际性,大多只发生在一国之内, 在国际社会中造成的影响也不大。2 3.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二者关系的界定,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 种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是相互等同的概念。尽管二者 在语义上有所区别,但是在刑法学上应当可以被视为同一概念。第二种观点认 为,恐怖主义犯罪能够包含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故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3 英国学者威尔金森将国际恐怖主义犯罪定义为:“当恐怖主义超出国界或 者被用来反对恐怖主义分子所在国境内的外国目标时,恐怖主义就具有了国际 性。 ”4笔者认为,花太多的精力来

11、区分恐怖主义犯罪与国际恐怖主义犯罪两个 概念的意义并不大,只要看该行为是否具有国际性即可,具有国际性的是国际 恐怖主义犯罪,反之则是国内恐怖主义犯罪。5 在对几对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之后,我们仍然很难得出关于恐怖主义犯罪的 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国际社会对于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 致的,即:(1)犯罪目的是通过非法并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造成公众的恐怖心 理,以迫使国际社会或一国政府满足其政治或其他目的;(2)犯罪方法表现为 杀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或通过劫持人质、劫持航空器、使用爆炸等极端方式造 成普通平民伤亡等。6根据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对恐怖主义犯罪做一个描述性定 义,即恐怖主义犯罪是指通

12、过非法并故意杀害应受国际保护人员或通过劫持人 质、劫持航空器、使用爆炸等极端方式造成普通平民伤亡等事实造成公众的恐 怖心理,以迫使国际社会或一国政府满足其政治或其他目的的行为。(二)恐怖主义犯罪的构成按照刑法学的理论,犯罪一般都是有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构 成的,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研究恐怖主义犯罪的构成。 (1)主体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但对主体内容却存在 着不同的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并不限于特定的主体,个人、 组织或国家都有可能实施恐怖主义犯罪行为。7第二种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 的主体只能是组织或者团体,而不能是个人和国家。8第三种观点认为,

13、恐怖主 义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任何个人(自然人) 、团伙或组织。9 根据现行的国际反恐公约及各国刑法的规定,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为一般1 杜邈编著:恐怖主义犯罪专题整理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3 页。2 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6 期。3 王青:论恐怖主义犯罪的概念 ,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5 年第 5 期。4 转引自王逸舟主编:恐怖主义渊源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4 页。5 所谓“国际性”则可以从犯罪地点、犯罪主体与犯罪对象三个方面进行判断。犯罪行为预备地、实施地、结果地之一是发生在外国,该

14、行为即具有国际性;犯罪行为人为两个以上国家的公民或者属于不同国家的恐怖主义组织,该行为即具有国际性;犯罪的行为人与受害人属于不同国籍,该行为即具有国际性。6 齐文远、刘代华:国际犯罪与跨国犯罪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7 页。7 卜安淳:简论恐怖、恐怖主义与恐怖主义犯罪 ,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02 年第 5 期。 8 田宏杰:恐怖主义犯罪的界定 ,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6 期。9 陈蕾:恐怖主义犯罪的刑法学概念 ,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1 期。主体,即个人或组织。因为个人明显能够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

15、比如劫持 航空器,且反对劫持人质公约明确规定犯罪主体为任何人,这里也不排除 单个人。至于国家能否成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国际反恐公约尚无明确规定。 制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的国际公约中规定了“法律实体”的法律责任。1而 这里所谓的“法律实体”根据该公约的规定应该是指团伙或组织。因此,根据 上述分析,笔者赞成上述第三种观点,即恐怖主义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 任何个人(自然人) 、团伙或组织。 (2)主观方面 根据上文对恐怖主义犯罪进行的描述性定义,不难看出恐怖主义犯罪的主 观方面是直接故意,且具备特定的犯罪目的。但是国际反恐公约在规定具体恐 怖主义犯罪时并不强调犯罪的目的或动机,而多数国家刑法在

16、规定恐怖主义犯 罪时或者将这些犯罪归入破坏公共安全罪,或者归入破坏社会秩序罪,因此犯 罪目的或者动机只是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而不是犯罪构成要件。所以,恐怖 主义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只须直接故意,即恐怖分子对其行为违反国际公约或 者国家刑事法律的明确认知状态。 (3)客体 关于恐怖主义犯罪客体的内容,刑法学界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 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侵犯的客体具有复杂性,有直接客体也有间接客体。 恐怖主义犯罪侵犯的不仅是公众人物本人的生命安全,还可能包括公共安全,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工作秩序,社会管理秩序和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种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它包括国家安全、公 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秩序。而主要客体是国家安全,这是由于恐怖主义犯罪的政 治性、目标的层次性和实际危害所决定的。2第三种观点认为,恐怖主义犯罪侵 犯的主要客体是公共安全。这是由于恐怖主义犯罪的一大特点就是给社会公众 带来恐慌,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