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雪融雪时时比下雪比下雪时时冷冷吗吗??下雪时冷,还是融雪时冷?多少年来,不少人在谈论着这一问题,在普通中学的教学中,答案大都是:“融雪时比下雪时冷原因是融雪时,雪的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因而使近地面的气温降低下雪时,水汽凝结成雪,要放出大量的热,因而使地面的气温升高”在中学的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师大都是如是讲述的事实是怎样的呢?(1)、冬季下雪,一般都是冷锋过境所致,在冷锋,水汽凝结成雪花,是在高空进行的,这时雪地地面是在冷锋下面的北方南下冷空气的控制下,这些冷空气的温度是较低的水汽凝结虽然放出大量的热量,但凝结是在高空进行,这些热量对远在地面的冷空气是没有多大影响的所以说下雪时,由于水汽凝结放出热量而至使雪地地面气温升高,使人们感到天气暖些,这种说法是不妥的2)、当地冷锋过后,其雪地与上空都为南下冷空气所占据,又加之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晚上地面辐射冷却强烈,天气的确很冷,尤其是日出前后更甚,这时实在比下雪时要冷得多,但这时积雪并不融化,而且大气中的水汽往往还凝结成霜析出,使地面出现霜冻在融雪的日子里,实际融雪的时间是在日出后,日出后经过一段时间太阳辐射,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才开始的。
这时气温一般都在 0℃以上这里也必须指出,在融雪这些日子里,日出前后气温之所以低(低于下雪时),并不是由于融雪吸热的结果,而是地面强烈辐射冷却所致因此,说融雪时比下雪时冷,并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融雪大量吸收热能造成,显然是错误的我们还可以这样辩证的思考一下,水的冰点是 0℃,下雪时地面气温一般都要在 0℃以下才能产生积雪,所以下雪并产生积雪时,地面温度不会很高(一般应在 0℃以下)融雪时,气温也不会很低(一般都应在 0℃以上),若气温降至 0℃以下,积雪也就停止融化了由此也可推知,融雪时的气温是不会比下雪时低的笔者也曾在华北居住过多年从实际情况看,冬季寒潮南下,冷锋经过,下雪时往往是北风呼啸雪花飞舞,跑到室外,往往冻得手僵脚麻在融雪日子里的夜晚尤其早晨的确是很冷,要比下雪时冷得多但是这时积雪并不融化融雪一般都是在日出后 8~9 点开始的融雪开始或正在融雪的时候,人们都感到天气已转暖,不少人都从室内出到室外来活动了, 认为融雪时比下雪时冷,并认为是融雪时雪的融化要吸收大量的热 ,下雪时水汽凝结成雪要放出大的热所至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发表于上海《地理教学》华东师大出版(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会刊)1995 年于北载河《全国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宣读交流,并获评为优秀论文。
2005 年载《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杂志我仔细思考过后认为,“下雪不冷融雪冷”具有地域性,不同外界情况,所得到的结论不一样并且,此文忽略了一个重要环节——人及其他恒温动物才是融雪消耗的热量冷与不冷,主要取决于:人体有多少热量向外传递事实:1、融雪需要吸热2、雪 和 最初融化的雪水,都是零度在雪最初融化的一段时间内,水是不可能直接越级到 0 度以上,尽管融雪时环境温度有可能大于 0)3、人体感受到冷的过程,是自身热量被外界吸取的过程,与直接接触到的外界环境温度并无关系对此我们应该把外界环境细分为:与人直接接触的环境,如:空气;以及不与人直接接触的环境,如:雪人及其他恒温动物,才是融雪真正的热源融雪时,环境温度必须大于等于 0°,雪从环境(空气)中吸收了热量,然后,空气再从人身上吸取热量这样,空气的温度可以基本保持稳定,而人却会感受到热量被吸取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感受到冷的方式冷与不冷,与直接跟人接触的环境温度并无干系关键在于存不存在人体热量向外传递我们是恒温动物,自身热量被外界吸收之后,就会消耗更多的有机物来产生热量这种被剥夺热量的感觉就是我们平常感觉到的冷另外,冷与不冷,不仅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湿度、风力等。
融雪时,产生了水分,增加了空气湿度、刮风时,刮走了人体周围的热量,人体周围的空气又会继续向人体剥夺热量,所以人也会感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