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93919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王昌龄诗论研究综述盛唐是诗歌颇为繁荣的阶段,尤其是王维、李白等一些极富有个性的天才盛唐是诗歌颇为繁荣的阶段,尤其是王维、李白等一些极富有个性的天才 诗人的出现,使诗坛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当我们在赏析该阶段众多名家诗诗人的出现,使诗坛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当我们在赏析该阶段众多名家诗 品时,我不由不对其中独辟蹊径抒发情感的王昌龄产生浓郁的兴趣。毫无疑问,品时,我不由不对其中独辟蹊径抒发情感的王昌龄产生浓郁的兴趣。毫无疑问,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虽然对其人的历来研究并不多,但这并不王昌龄是盛唐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虽然对其人的历来研究并不多,但这并不 能否定其在盛唐诗

2、坛上的应有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能否定其在盛唐诗坛上的应有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一位诗人,也 是一位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是一位诗歌理论家。近三十年(1978197820082008) ,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学界从王昌龄的诗学著作诗格诗格 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和综述这一入手,对其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梳理和综述这一 研究概况及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研究概况及其成果,对进一步深入了解王昌龄及其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明确 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

3、要意义。王昌龄诗歌理论在整个唐代诗学体系建构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一、一、 关于关于诗格诗格的研究的研究(一)(一)王昌龄是否写过王昌龄是否写过诗格诗格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但近年来,各文献有一种对于这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学界众说纷纭。但近年来,各文献有一种 统一说法和论证依据。即,王昌龄是写过统一说法和论证依据。即,王昌龄是写过诗格诗格的。在王运熙发表的的。在王运熙发表的王王 昌龄的诗歌理论昌龄的诗歌理论 (载(载复旦学报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19891989 年第年第 5 5 期)和阮国华期)和阮国华 发表的发表的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

4、贡献 (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 版版 19951995 年第年第 2 2 期)中都表明:最早记载王昌龄著有期)中都表明:最早记载王昌龄著有诗格诗格一书的是一书的是新新 唐书唐书 艺文志艺文志 ,其在集部文史类里记载王昌龄,其在集部文史类里记载王昌龄诗格诗格为两卷;其后,为两卷;其后, 崇崇 文总目文总目记载与此相同。到了南宋,陈振孙记载与此相同。到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直斋书录解题载载诗格诗格一一 卷、卷、 诗中密旨诗中密旨一卷。今存明人陈应行重编的宋人蔡传一卷。今存明人陈应行重编的宋人蔡传吟窗杂录吟窗杂录已收已收 有有诗格诗格和和诗中密旨诗中密旨 。另外,明

5、代胡文焕。另外,明代胡文焕诗法统宗诗法统宗 、清代顾龙振、清代顾龙振 诗学指南诗学指南均曾收录。但是,清朝官修的均曾收录。但是,清朝官修的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则斥其为则斥其为“率率 皆依托,鄙倍如出一手皆依托,鄙倍如出一手” 。即谓王昌龄。即谓王昌龄诗格诗格系出后人假名依托,实不可系出后人假名依托,实不可 信。这也就是王昌龄信。这也就是王昌龄诗格诗格 “伪书伪书”说的由来。说的由来。 按日本入唐僧人遍照金刚所编按日本入唐僧人遍照金刚所编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自序有云:自序有云:“沈侯(沈沈侯(沈 约)约) 、刘善(刘善经)之后,王、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刘善(刘善经)之后,王

6、、皎、崔、元之前,盛谈四声,争吐病犯, 黄卷盈箧,缃帙满车黄卷盈箧,缃帙满车” 。王、皎、崔、元,指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王、皎、崔、元,指王昌龄、皎然、崔融、元兢。 又空海(即遍照金刚)又空海(即遍照金刚) 性灵集性灵集卷四卷四书刘希夷集献纳表书刘希夷集献纳表云:云:“王昌龄王昌龄 诗格诗格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诗格虽有数家,近代一卷,此是在唐之日,于作者边偶得此书。古诗格虽有数家,近代 才子切爱此格才子切爱此格” 。是知空海在唐代中期已见王氏。是知空海在唐代中期已见王氏诗格诗格流传于世,故流传于世,故文文 镜秘府论镜秘府论较可靠。罗根泽先生经过认真细致的考订后认为较可

7、靠。罗根泽先生经过认真细致的考订后认为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 “地卷地卷论体势论体势类的类的十七势十七势和南卷和南卷论文意论文意类最前所引类最前所引或曰或曰四四 十余则,皆疑为真本王昌龄十余则,皆疑为真本王昌龄诗格诗格的残存。的残存。 ”今将今将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地卷所地卷所 引引“十七势十七势”和南卷和南卷“论文意论文意”类所引类所引“或曰或曰”四十余则与四十余则与吟窗杂录吟窗杂录所所 录之王昌龄录之王昌龄诗格诗格 、 诗中密旨诗中密旨加以对照,加以对照, “十七势十七势”中与中与诗格诗格相同相同 或相类者有六处,而或相类者有六处,而“或曰或曰”四十余则中与四十余则中与诗格诗格相同或相类者十

8、七处,相同或相类者十七处, 与与诗中密旨诗中密旨相同或相类者五处。可见相同或相类者五处。可见“十七势十七势”与与“或曰四十余则或曰四十余则”不不 仅可能为真本王昌龄仅可能为真本王昌龄诗格诗格之残存,同时也可能为真本之残存,同时也可能为真本诗中密旨诗中密旨之残之残 存。所以,学者对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进行研究时大都以存。所以,学者对王昌龄的诗歌理论进行研究时大都以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中的中的有关部分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有关部分为主要依据,并结合吟窗杂录吟窗杂录所录王昌龄所录王昌龄诗格诗格 、 诗中密旨诗中密旨 中与之相同相类的文字加以考察,从而理解王昌龄的诗论。中与之相同相类的文字加以考察,从而理解王

9、昌龄的诗论。(二)(二) 诗格诗格的意义的意义对王昌龄对王昌龄诗格诗格在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发展史上的意义、作用,研究在诗歌理论及诗歌创作发展史上的意义、作用,研究 者也给予了充分讨论。王昌龄的者也给予了充分讨论。王昌龄的诗格诗格为唐代诗歌写作的普及、创作的繁为唐代诗歌写作的普及、创作的繁 荣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其理论也超越了前人的荣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其理论也超越了前人的 诗格类著作,即由注重琐细的声律形式转移到了诗歌创作更为本质的理论上诗格类著作,即由注重琐细的声律形式转移到了诗歌创作更为本质的理论上 来,如构思、立意等等。同时王昌龄来,如构思

10、、立意等等。同时王昌龄诗格诗格突出了时代特征,强调风骨与突出了时代特征,强调风骨与 声律齐备。另外,王昌龄并未被儒家的说教所束缚,自出新见,注重作家个声律齐备。另外,王昌龄并未被儒家的说教所束缚,自出新见,注重作家个 性对创作的积极作用,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内容。有的学者将王性对创作的积极作用,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内容。有的学者将王 昌龄的昌龄的诗格诗格放到了整个唐诗体裁的演变与理论发展的层面上来认识其意放到了整个唐诗体裁的演变与理论发展的层面上来认识其意 义和作用,指出:义和作用,指出:诗格诗格出现,是唐代新诗成熟和进士考试顺理成章的产出现,是唐代新诗成熟和进士考试顺理成章的

11、产 物。而王昌龄的物。而王昌龄的诗格诗格在整个唐代在整个唐代“诗格诗格”类著作发展过程中则承前启后,类著作发展过程中则承前启后, 成为唐代诗格演变的转折点。成为唐代诗格演变的转折点。二、二、 有关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研究王昌龄诗歌理论的内容,特别是王昌龄诗歌理论的内容,特别是诗格诗格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的涉及面所体现出的诗学思想的涉及面 颇为广泛,既有声律、对偶、病犯、避忌等,也有句式、结构、体裁、题材颇为广泛,既有声律、对偶、病犯、避忌等,也有句式、结构、体裁、题材 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主要、最突出的,也是最核心的,还是其关于意境等方面的内容,但是,最主要、最突出的,也是最核心的,还是其关于

12、意境 的理论,以及与意境理论相关的诗的立意、情景交融等理论。学者们的研究的理论,以及与意境理论相关的诗的立意、情景交融等理论。学者们的研究 也多集中在这一方面。也多集中在这一方面。(一)(一) “意境意境”的研究的研究王运熙、阮国华等学者都认为,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王运熙在其王运熙、阮国华等学者都认为,王昌龄论作诗,最重视立意。王运熙在其 文中说,境原是佛家术语,指人的感官、心灵所游履想象的境界。境字借用文中说,境原是佛家术语,指人的感官、心灵所游履想象的境界。境字借用 到文艺作品中来,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并且较早的一位。王到文艺作品中来,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并且

13、较早的一位。王 昌龄的所谓境,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艺术境界。今本昌龄的所谓境,是指诗人在构思过程中头脑中涌现的意象或艺术境界。今本 诗格诗格还提出了还提出了“诗有三境诗有三境”之说:一曰物境,为自然景色;二曰情境,之说:一曰物境,为自然景色;二曰情境, 为人的感情,喜怒哀乐之情,故云为人的感情,喜怒哀乐之情,故云“处于身处于身” ;三曰意境,为人的思想意识,;三曰意境,为人的思想意识, 一般不流露于感官,故仅云一般不流露于感官,故仅云“张之于意张之于意” 。这个概述虽不见。这个概述虽不见文镜秘府论文镜秘府论引引 用,但与用,但与秘府论秘府论关于境的引文精神相通,可能是王昌龄的

14、原文。胡震亨关于境的引文精神相通,可能是王昌龄的原文。胡震亨 曾引用其中关于物境的几句话,标明曾引用其中关于物境的几句话,标明“王昌龄云王昌龄云” ,说明胡震亨认为这段话甚,说明胡震亨认为这段话甚 至今本至今本诗格诗格是王昌龄的著作。是王昌龄的著作。王昌龄很重视情景结合,从这点看,不妨说他是意境说的一个先驱者。但王昌龄很重视情景结合,从这点看,不妨说他是意境说的一个先驱者。但 上面引文中的意境,则指诗人构思时着重于思想意识之境,与后来指情景结上面引文中的意境,则指诗人构思时着重于思想意识之境,与后来指情景结 合的意境内涵并不相同,这是需要注意的。另外,作者还提出了用思的三格合的意境内涵并不相同

15、,这是需要注意的。另外,作者还提出了用思的三格 说,即说明获得诗境的由来。三境和三格经纬交错,把诗人的创作构思活动,说,即说明获得诗境的由来。三境和三格经纬交错,把诗人的创作构思活动, 谈的比过去陆机、刘勰他们在某些方面更为细致,这是王昌龄对于诗歌理论谈的比过去陆机、刘勰他们在某些方面更为细致,这是王昌龄对于诗歌理论 的贡献。的贡献。 作者认为,王昌龄的诗论,上承陆机、刘勰之绪论,特别重视构思立意,作者认为,王昌龄的诗论,上承陆机、刘勰之绪论,特别重视构思立意, 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它标志着唐代诗论风气的转变,也反映了盛唐诗风的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它标志着唐代诗论风气的转变,也反映了盛唐诗风的 转变。转变。阮国华先生在阮国华先生在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论王昌龄对意境理论的贡献一文中不仅与王运熙先生一文中不仅与王运熙先生一样提出了三境说和三格说,而且更系统的举出了王昌龄在境的借取与理解一样提出了三境说和三格说,而且更系统的举出了王昌龄在境的借取与理解 中与佛学的境的不同。阮国华先生认为,王昌龄借取佛家中与佛学的境的不同。阮国华先生认为,王昌龄借取佛家“境境”概念用之于概念用之于 诗美创造,从诗歌创作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