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84406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个人职业倦怠原因及调节策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浅议议个人个人职业职业倦怠原因及倦怠原因及调节调节策略策略董庄小学 党红霞一直以来,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我们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可是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我们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其实我们教师也是弱势群体 ,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我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

2、失,也让我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可是想想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靠解放自我、调适自我、提升自我,实现主体性强化。 所以我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调节、提升自己的职业倦怠问题,以下是我采取的策略: 1.主主动调动调整自我整自我职业认识职业认识 我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顺利进行角色转换或面对多种角色期待不能有效地调节。尽管我们教师担负历史的重任,但是教师必须明白自己并非古书中的圣贤,而是一个凡人,会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优缺点,同时也要了解教育事业的艰巨性。因此, 我们应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和工作能力,建立合理的角色期待,制定切实的目标,从而避免挫败和由此造成的

3、心理失衡。 2.提升自己提升自己 作作为为教教师师的幸福的幸福观观 教师的幸福感来自教学,来自师生共同成长。同是一个教学内容,可能有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带来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在应付上课,一个在享受上课。其实上课是一个高峰体验,一个只知道上课的教师,是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的,他时常为了寻求结果而焦虑、痛苦、烦恼,最终导致职业倦怠;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教师,生命是完全打开的,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他和学生一起进入一种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深深的职业幸福感,“全然进入、彻底敞开、高峰体验、享受过程、率性而为”等等关于生命的学问和修养,是教师进入职业幸福感

4、的必由之路。享受教学,享受童心,才能真正体会到职业幸福感,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意义。3.自我更新内在心理元素自我更新内在心理元素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有关,我们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并认同之,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改变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元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心理。面对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教师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一些认知元素,诸如对教育本质、方法、观念等的看法,对学生价值观的评判等,必然存在着不很和谐的成分,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原来的认知要素,就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而引起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客观上,教师不可能改变政策,也很难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那么,教师

5、首先要注意改变自己,以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认同。这样,才能很快地适应环境,同社会、同他人、同职业和谐起来。从方法来讲,对于大脑中原有的心理元素,可以采取删除法和添加法,除去那些不很适应现实的认识,添加一些与时代与社会合拍的成分,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接纳新思想,比如学生主体功能的价值、学生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等等。4.强强化自我效能感化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强化自我效能感,首先要学会称赞自己、奖励自己,要多关注自己成功的点点滴滴,积极地进行自我肯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为了肯定而活着。肯定有两种:外在的肯定,包括同事、朋友、领导、社会等的肯定,这是有限而短暂的,因而是浅层的肯定;内在的肯定即自我肯定,这是一种持久而强劲的肯定,是人的生命永不枯竭的动力。其次要重新调整期望值,也就是给自己确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工作目标,避免因目标不切合实际而导致挫败感。另外,要注意从多种积极的体验中去积累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