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影片分析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283349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峡好人影片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峡好人影片分析(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峡好人影片分析三峡好人影片分析题材及选题分析: 这部电影的题材并不新鲜, “寻找”的故事在影史上比比皆是。但贾樟柯聪明的是,选择了 “三峡”拆迁这样一个大背景,来讲故事。如果影片不在三峡拍摄,比如换成在贾的故乡,变成“汾阳好人” ,也行的通, 但信息量会少很多。不可否认, “三峡”工程不仅在表现巨变中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而且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所提供的丰富视觉与社会信息,也令影片事半功倍。贾氏电影特有的动人细节、状态描绘,镶嵌于三峡搬迁的社会变动图景中,虚构与真实纪录的融会,令电影的震撼力倍增。 其次,选择“寻找”的故事题材对于表达贾樟柯一贯的“变化”主题也是很恰切的。在三峡好

2、人中,各种各样的叙事要素围绕着变化而展开,故里正在消失,婚姻、邻里、亲朋的关系也在变异,伴随这个变化的主题或不确定性的主题的,就是对于不变或确定性的追寻。但到头来,寻找到的东西也在变质, “找到”本身就成了自我否定,或者说, “找”就是自我否定的方式。于是,沈红找到了丈夫,却决定了结这段爱情和婚姻。而韩三明的非法婚姻却因为寻找获得了破镜重圆的可能。 主题及意义:我们为什么喜欢贾樟柯? 好些人提到贾樟柯的电影意义时,常说他发现了“县城” 。把这作为他的一种创举。而我觉着贾樟柯影像更大的价值,在于他把目光投向了生活于社会边缘,城市边缘的人们。在中国,对底层、边缘人物的书写并不是从贾樟柯这开始的,但

3、没有谁用了他这么集中的目光。我们的电影里对底层人物的书写,也往往要提炼,要升华其英雄性。如果他们有幸成为一部影片的主人公,是断然不会以普通人的面目得以呈现的。而更多时候他们仅仅以配角的面目出现,在镜头前一晃而过,带着统一的、程式化的表情,像是城市的一道配景。对他们的世界,我们全无了解,尽管那个世界就在都市繁华脚下,在盛世华章的背面,但许多人选择了看不见,而看见的人,将接受来自内心的疼痛。捏着火炭,一言不发。谁也不说,说出来的人,我们不能不向他致敬。于是,我们看到,像小武般的小偷,在贾樟柯的镜头里也获得了尊严。像尹瑞娟、崔明亮这些最普通不过的,甚至称得上失败的年轻人的爱恨都得以在银幕上呈现。 不

4、仅于此,贾樟柯是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呈现着他们的真实生活和状态。这种诗意并非不真实的方式,而是指他发现了底层的、边缘的人们那种被遗漏的打动人的细节。底层人物的生活被审美化了。在三峡好人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细节。比如一群赤裸着上身的砸墙工人讨论着人民币上的景色,以最朴素的语言,述说着我们日常毫不注意的美。钱的诗意化,或许只有在穷人那才有可能,而在富人那里,钱不过是资本。再比如韩三明与他的前妻分吃一颗大白兔奶糖的镜头,贾樟柯浓墨重彩地书写着这种物质匮乏状态下的浪漫,令那些对着大鱼大肉食之无味,闲着没事干就整天吵架闹离婚的所谓主流之人汗颜。贾樟柯镜头里的底层人、边缘人,再不是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呈

5、现。他还原了他们本身的丰富性,狡黠、幽默、温情、暴戾、坚忍、怯弱对这样的边缘人群,贾樟柯给予了诗意的关怀和尊重。 曾经有篇对贾樟柯的访谈叫“黄金时代的尴尬好人” 。指他绝然地让三峡好人与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用行动向“大片霸权”示威。这使我想到,我们之所以喜欢贾樟柯,或许更在于他的坚持让我们体验了另一种电影可能性。 优缺点评价: (一):更从容的贾樟柯 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 、 三峡好人 ,我们在贾樟柯电影中所看到的,几乎全是人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感受。也正是对基本生存感的强调,使得贾樟柯的地方书写获得了超越地域限制的审美可能。这也正是他的电影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国际共鸣的原因。 这种人的基本生

6、存状态和感受在贾樟柯的电影并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起来的,有其内在的逻辑,那就是时代的变迁。如何用影像来表达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体验,什么样的节奏?什么样的角度?贾樟柯一直在探索,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我想从站台与三峡好人的对照中来说明这一问题。 在站台中,饱含着贾樟柯的个人体验,影片没有太多的情节要素,更多的是一些细节的堆积,一些状态,一些声响,一些视觉上的景观,是属于 80 年代的回忆。关于人的生存状态和感受的描述当然有其打动人的力量在,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站台中的节奏是混乱的,那些代表性极强的歌曲、声音、政治语言,以一种和画面极不相称的跳跃,通过极高的密度给人灌输“时代”的概念,但是这些素材

7、除了制造特定氛围,没有更深的进入情节,我们并不能看到社会变化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联系,甚至不能感受到时间的具体变迁。对于 60、70 年代生人来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补充其中的线索。但对于那些没有类似经历的人,简单呈现的符号恰恰导致疏离感。或许因为贾樟柯对这十年(同样是他的成长岁月)有太多的感触,我们从站台看到了了一个经历了诸多沿途风景的人,他要诉说,有点急速,有点慌不择言。但说故事的人,自己要先平静,才能打动别人。 而在三峡好人中,我们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平静的控制力。贾樟柯变得从容起来。比如在镜头运用上,他不再执着于长镜头,同样用了很多短切镜头。他的电影中也第一次有了超现实的元素。这部电影

8、里同样有很多时代符号,但并不是生硬地填充其中,而是与剧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影片中用到了很多老歌、流行歌曲。 老鼠爱大米 、 两只蝴蝶 、 潮湿的心 、 酒刚倘卖无等等,是跟剧中人物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了呼应的关系,参与了影片的叙事。以潮湿的心略作分析,三峡彩虹桥边的舞池里,人们在潮湿的心的旋律中起舞,三峡的天气是潮湿的,沈红的心也是潮湿的,即将破裂的婚姻像潮湿又闷热的天气,让她焦躁不安,因此她手上总是拿着一个矿泉水瓶,不断地喝水,不断地擦汗,不断地琢磨自己的婚姻何去何从。而在站台中,各种各样的音乐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环境音在使用。 (二)更积极的主人公 为什么三峡好人比“故乡三部曲

9、” , 世界更打动我呢,是因为这些影片的书写对象同样是社会的底层、边缘人物。但前面的电影中,那些主人公就像脱离了人类社会种种塑造性关系的茫然动物,他们永远处在被动,等待的状态,我们看不到他们更想要什么,更渴望什么。似乎他们没有这些。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情况有了变化。主人公不再是无助无力无望的消极典型,两人面对生活的苦难或尴尬,皆坚强地选择了尊严。韩三明在故事的结尾决定回山西辛苦工作以挣 3 万块钱为16 年前买来的妻子赎身,而赵涛扮演的沈红则在一支舞后告诉丈夫,自己有了别人。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恋情,没有哭泣,也没有谴责。内心或许难过,但外表显现的却是平静的决断。用贾樟柯自己的话来说,片

10、中的主人公是有行动力的人,他们怀着希望之心,他们都要寻找他们的幸福。相对于那种“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的状态,这或许是更值得我们提倡的人生态度。 (三)一点或许是苛求的批评 贾樟柯的非比寻常,在于他对底层或边缘人物生存处境的细节把握之艺术敏锐外,不断迂回着一种宏大时代背景的舒缓呈现。它是难言的,却是有力的。我们看到在好莱坞大片中,在中国的大多电影中,时代背景往往被抽离,被虚化。它们不是为观照现实而拍的,它们只负责提供梦幻与麻醉。而在贾樟柯的影像中,是时代的变迁形塑着主人公们的生存状态。这种时代不是抽象的,而是进行时的,是我们已经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的。 但或许正是因为形塑关系表达的复杂性,在

11、贾的作品中,我们并不能清晰地感觉到人性与社会政治、道德、伦理的交锋和形塑关系。时代的变迁作为背景被很好地呈现出来了,但这还不够。我们不仅仅需要被煽动得热泪盈眶,我们更需要感动之后的沉静与反思。在三峡好人中,对于时代尖锐的与人相冲突的地方,贾樟柯隐隐约约地提及了,但随即话锋一转。比如三峡移民,镜头很多次停留在他们身上,但并没有深入他们内心的尝试。就像一个法国影评人所说的: “三峡好人一直是以暧昧和模糊的手法,观察这个著名的迁徙” 同样是“小人物大时代”的模式,相较之下,我更喜欢霸王别姬那样的表达,用个体遭遇来投影出时代,蕴含着对历史的反思。而贾樟柯专注于表现时代影响在个体身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

12、在贾导以后的作品中,我更希望看到主人公的命运是沉浮于时代之中,而不是游离其外。 (四)细节上的一些问题 贾樟柯在三峡好人中用了一些超现实的元素,写实的电影里引入一些超现实的镜头,有时候的确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例如甜蜜的生活最后出现的怪鱼, 毒太阳里几次出现的火球,都为影片、为主题加了分数。而贾樟柯在此片中的运用,手法比较毛糙,略显做作。如在影片的 66 分钟处,赵涛晾完衣服出画之后,三峡移民纪念馆突然像火箭一般飞升而去,我认为此处可以处理地更好,演员出画后大楼突然飞升实在突兀,如果能处理成角色的幻觉就比较容易让观众接受了,跟人物及情节的联系就可以更紧密些了。再如在影片的 82 分钟处,镜头跟随

13、韩三明的视线转到三个穿戏服打游戏的人身上,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我觉得表现的重心错了,如果镜头能再回到韩三明身上就好了。如果不回到韩三明身上,那么镜头应该在三个唱戏的人身上停留的时间再长一点,最好能发生点什么事,否则让观众觉得是为拍而拍,而不是叙事或情感上的需要。 此外,可能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的原因。影片的一些对白我认为存在一些瑕疵。如第 90 分钟,韩三明问麻幺妹孩子的下落,麻幺妹回答在“更南的南方。 ”这种文艺腔似乎不太符合一个农妇的身份。再如第 46 分钟沈红被一个路边的孩子拦下,孩子问:“姐姐,你们那需不需要保姆,我已经整 16 岁了。 ”沈红回答:“噢,才 16岁啊。 ”转而岔开话题说

14、“天阴了。 ”便离开了。这有点不符合对话的逻辑。那怕再增加一句“你还太小了。 ”也会自然得多。当然如果从沈红当时心乱如麻的状态考虑,这种心不在焉的回答也有可能。 人物及表演分析: 一个成功的导演在选择演员方面是有天分的,换言之,一部好电影离不开恰当的演员,就像李安选择了汤唯,成全了色戒 。而贾樟柯选择了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也保证了三峡好人的真实质地。 韩三明常常是一言不发,矮小的他在废墟中缓缓走着,一副木讷,无辜的表情,这种真实感并不是表演出来的,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矿工,就是一个劳苦大众,在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的时候,显得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股子执

15、拗在里头。这也正是底层人民的生存智慧。 小马哥的表演,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一个街头小混混的形象,他沉浸在对周润发的敬仰和模仿中,他学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用纸点烟,用上海滩的插曲作为自己的手机铃声,学周润发的话“现在的社会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这是三峡好人中唯一带有喜剧性的人物,贾樟柯用他增加了影片的丰富性。在沉重的底色上增添了一丝幽默的颜色。 从站台开始,赵涛就成了贾樟柯电影的御用女主角。经过站台的尹瑞娟、 任逍遥中的巧巧、 世界中的赵小桃的历练,赵涛已经称得上非专业出身的专业演员了。在三峡好人中,赵涛的表演是到位的,那种痛苦之下的坚忍,被她阴郁但不失控的表情表现的恰到好处。但因为角色

16、的限制, 三峡好人中的赵涛也未能有爆发性的展现空间,不像韩三明和小马哥那样出彩。 叙事结构与叙事技巧分析 叙事结构上, 三峡好人采用的是板块式结构,和王家卫的重庆森林类似。赵涛的故事插在韩三明的故事中间,两者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交集,但在主题上是共同的,他们都在“寻找” 。一个寻找 16 年不见的妻子和女儿,在奉节旧城穿梭,一个寻找两年没回家关系日益冷淡的丈夫,在奉节新城行走,能够保留感情的是一个非法的婚姻,而那个开始于自由恋爱的婚姻反而什么也留不下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义。 叙事视点上,贾导选择了以两个外来者的身份来讲述这个故事,而不是从一个生长于此的人的视角展开,对他来说是个新的突破,两个外来人眼中的三峡库区,也是观众(他者)眼中三峡库区的景象,观众不再只是剧中人故事的观望者,而与剧中人一起成了中国变迁社会的观望者,有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视听语言分析 镜头方面, 三峡好人跟贾导以前的作品一样,用了很多的长镜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