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283262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信息技术指导纲要(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1 页 共 22 页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讨论稿)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当代新技术继续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并成为引起当今社会变化、塑造当今社会变化和应对当今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与此同时,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也不仅成为人类财富积累的重要形式,而且成为衡量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之一。正由于此,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因此,顺应本世纪以来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不断变化的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

2、构建理念新颖、结构合理、内容适当、实施有效的江苏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新体系,既是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四个必修内容领域之一,是由国家规定、地方和学校组织开发与实施的课程。为了深入探索新形势下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和不断规范我省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努力提高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水平和实施质量,现以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制定本纲要。一、课程的基本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信息素养的全面养成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基础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区别于一般社会机构开展的信息技术职业培训;二是各年段信息技术

4、课程目标各有侧重,义务教育阶段以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将学生“领进门”,为其日后能够驰骋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2 页 共 22 页打下基础。2技术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突显操作性和工具性特色,使学生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并逐渐积累必要的技术应用经验。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特色还体现在使学生初步理解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概念与原理,开始体验其技术思想和方法。3综合性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将信息技术与研究

5、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等其他学习领域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课程结合起来,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开放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认识的完整性。4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以技术工具的学习为主,但决不是机械操作和简单模仿。信息技术活动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为基础,以信息活动带动意义建构,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二、课程的基本理念(一) 立足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着眼学生的终身发展。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九年义务教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全体公民信息素养的培养上具有重大使命。信息技术课程必须

6、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核心展开课程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的课程学习经历、行使信息技术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还必须从基础教育的特性出发,为打造学生适应信息化生活、走向学习化社会、实现个性化发展的人生平台,进而为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 注重学生信息知识与能力的主动建构,强化学生信息态度与信息文化的有效内化。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既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过程,也是感受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一方面应注重信息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主动学习,注重与信息素养相关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

7、、创造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另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3 页 共 22 页一方面,也应注重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强烈的道德感和责任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三) 坚持作为学习对象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加强作为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信息技术基础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8、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形成与信息素养内在要求相一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又是改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提高学科课程学习效率,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的良好工具。因此,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在重视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充分运用到各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去,以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成为课程结构体系中的一分子,而且成为学生改进学科学习方式的信息化学习平台。(四) 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本质上是生活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满足人类需要为前提的。因此,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应当以生活为中心、以

9、生活为逻辑展开,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生活中的题材、生活中的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方法解读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体验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形成关心信息技术发展的良好习惯。(五) 丰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是机械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探究、充满创造、充满实践的过程。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

10、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充满快乐、充满挑战、充满美好回忆的人生经历。(六) 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外衔接机制。信息技术的评价应当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紧密围绕课程的基本目标展开。应当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激励和导向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由“学会信息技术”到“会学信息技术”;应当充分利用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4 页 共 22 页课程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将学生的评价过程引导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主体性不断提高的过程,

11、使学生成为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充分体现课程评价对教师教学及其改革的调节功能,指导信息技术教师科学认识课程评价的各项结果,合理地设计和调节教学过程与方法。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信息技术装备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和适时改造,注意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内信息技术教育的多种实施方式及与多种相关课程的统整形式,注意信息技术课程与课外科技活动、校外实践活动在内容层面的统筹规划、在资源层面的有效整合和在运行层面的良好衔接。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体现在:具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并形成继续发展自己在信息技术某项

12、特长的愿望;形成从生活或学习环境中有效捕捉信息的意识,并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恰当的判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等信息活动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了解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维护常识,能够主动防范或抵制不良信息行为,初步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责任感。以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分目标。小学阶段(一) 知识与技能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现象,知道信息的常见来源;2认识常见的信息技术工具,知道计算机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与功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见输入设备操作计算机;3能够综合多种渠道收集信

13、息,并根据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以便更好地表达思想;4能够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利用文字和图片等形式的素材创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5学会使用至少一种通讯工具,根据需求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遵守信息交流规范的意识;6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常识,能够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的查毒和杀毒工作。(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围绕一个主题,确定信息需求,综合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评价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5 页 共 22 页与筛选。2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对各种形式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处理,必要时能够亲自采集并加工信息。3能够使用一种信息集成软件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展示成果,发表观点。4在作品的展示与评

14、议中体验信息技术的表达效果,积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具有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积极性,建立良好的人机关系。2感受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作用,初步形成善于发现信息问题,并主动获取信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意识。3感受网络世界的神奇与奥秘,初步形成对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际关系的认识。(四) 行为与创新1从小养成爱护计算机、规范操作及健康使用计算机的行为习惯。2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不沉迷于网络聊天或游戏,养成健康的网络学习习惯。3养成定期整理个人文件的习惯,在共享信息和网络交流时,加强安全防护工作。4在主题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能够积

15、极探究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初中阶段(一) 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简单历程及未来趋势,知道数据与信息的关系,了解信息的度量与编码的基础知识。2初识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功效,能够熟练使用操作系统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与管理。3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和下载工具,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4能够加工文字、图像、数据表格、动画、声音与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并能综合多种形式的信息制作网站或其他形式的多媒体作品。5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通讯工具开展深入持续的网络合作与交流,拓展学习空间。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 第 6 页 共 22 页6了解

16、几种典型的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与危害,并主动防毒杀毒。7初步了解知识产权的意义,能够合理地引用他人观点或使用他人成果。(二) 过程与方法1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确定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途径获取信息,并甄别信息的质量。2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体验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方面的优势。3能够对信息作品做出较为合理的评介,反思自己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初步形成规划与管理信息作品创作过程的意识。(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与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合理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与生活的影响。2积极参与学校内外的信息活动,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或探索其他学科学习问题。3规范自己的网络学习行为,增强技术利用的责任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四) 行为与创新1形成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其他科目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2在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学习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性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各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创新设计与开发活动。3具有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