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275890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看城乡区别与联系城市与乡村自古就是我们居住的地方,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城市与乡村又有什么样的区别于联系呢?区别一、人口的巨大差异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地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当然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也大步前进,人口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口的数量、人口素质、人口收入、人口的消费水平。1、人口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数量上,根据 2008 年统计我国已有 36 个城市人口超过了200 万,如今北京常住人口就高达两千多万,然而单个乡村人口数量却非常少。2、城乡人口素质相差悬殊。例如广东省的城乡人口素质差异,据调查资料显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

2、口数广州最高,其次为深圳和珠海;最低的是云浮。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深圳和广州、珠海,最低的是揭阳和汕尾。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小学及文盲人口则主要集中在乡村。城镇人口中以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居多,乡村中则以小学教育程度人口居多。3、城乡居民收入也有很大差别。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 80 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到 1983年降到最小。1984 年以后,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拉大。

3、1984 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到 2000 年为 2.79:1,2001 年和 2002 年又进一步扩大为 2.90: 1和 3.1:1。2002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7703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2476 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 1.5,极少超过 24、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由于城市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之间消费水平必然存在差异,例如 2000 年桂林市区居民的消费水平绝对数为 7364.47 元,农村为 2998.44 元,两者的差距246:1,到 2005 年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为 355:1.由此可见桂林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

4、在很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扩大。二、城乡基础设施的差异在基础设施上城乡也有很大的差异,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例如学校的差距,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

5、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联系城市地区相对较高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优越、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对乡村地区产生了磁力与示范效应,极大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吸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化地区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在乡村、小城镇、小城市的集聚,带动了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动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城市产业的吸引力,城市生活方式的拉动力,城市本身的发展从产业上与地域上向农村地区的扩散力。吸引力力,是指非农产业与

6、城市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产生的较为稳定的高收益,高利润对乡村地区资金、劳动力的吸引力量。一般而言,非农产业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因而其收益也相对较高,就能够吸引农村的闲散资金与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与集聚,乡村工业化即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成为乡村诚实话的重要一步,首先实现了产业的转型,为其他方式转型提供了提供了产业基础。这个乡村工业化推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动力,是指城市的生活方式与较高的收入水平,对乡村人口产生的示范效应以及对人口产生的强烈吸引力量。他会引起大量的乡村人口直接向城市流动与聚集。城乡收入差别是引起乡村劳动理想城市

7、转移的主要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户口制约有所松动之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他们希望在城市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水平,最起码是获得高于在乡村的收入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方式的差别,是引起乡村人口迁移的又一个动力。人们希望自己能够享受城市的生活,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有机会接受更多文明社会的熏陶。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体,其生活方式受农村社会经济的影响,几有封闭性、落后性、生活节奏缓慢等特点;而城镇居民对于农民在就业、收人、文化生活、社会地位等物质和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抗拒的拉力。扩散力,指随着城市的成长、壮大,城市产业规模、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原来的城市从空间上不断向周边的郊区或者乡村地

8、区蔓延与扩张的力量。这主要是,城市产业的规模扩张与升级换代,使得一些产业与投资向城市边缘区、周边的小城市或者小城镇扩展。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地价上升,需要将一部分原有的初加工产业,或者占地面积较大的产业,或者市场竞争力下降的产业,向周边乡村地区转移,代之而起的是一些科技含量较高、能够创造出较高收益的产业,以便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高的收益。这就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中上所述,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是相互补充的,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城市的也发展离不开农村。只有注重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调整,工业与农业关系的协调,才能同时促进乡村与城市的同时发展,达到共同富裕。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