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

上传人:Z****9 文档编号:37266405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8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资料汇编---第十八届华杯赛初赛试卷_小学高年级组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八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第十八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 初初赛赛试题试题 C(小学高年级组)(小学高年级组) (时间: 2013 年 3 月 23 日)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 (每小题 10 分, 满分 60 分. 以下每题的四个选项中, 仅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 表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写在每题的圆括号内.) 1. 如果mn 20122014201420132013(其中 m与n 为互质的自然数) , 那么 m+n 的值是 ( ) . (A)1243 (B)1343 (C)4025 (D)4029 解答:B。 在考试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很重要。这道题,看到这道题后,我第一个想法就是归纳

2、。 2222 315、2231 422、2244 537、2255 648、写完前三个,发现第二个算式很不和谐,又写出了第四个,仔细一想,原来第二个可以写成2233 426,规律找到了,分子是原式中分子部分的一个因数,分母比分子大 3!答案一定是2013 2016,很简单,第一题是很容易的年份题,等等,年份 2013 这个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2013=31161,是 3 的倍数,那么加 3 不还是 3 的倍数么?可以约分,所以最后的答案是2013671 2016672所以选 B! 如果本题需要详细的过程,那么用规纳的方法是不合适的,因为这是不完全归纳法,你 这么知道前几个适用的情况下,最后的

3、2013 也适用呢,所以最正确的方法是这样思考:如 果这道题直接计算,分别算出分子分母,然后必然需要一个约分的过程(从选项可以看出) , 那么就太麻烦了,如果不计算出最后结果就可以约分,是件好事儿,那么转化分子还是转化 分母呢?我们都知道,当分子分母都是乘法的形式,是比较好约分的,所以要转化分母,要 在分母中“凑”出 2013.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2013 2013 2014 (2013 1)20122013 2013 2014 2013201420122013 2013 2014 20132013 22013 20132013671,2013 (20142)2016672原式671 6721

4、343.mn这个题做完了,很容易得分的一道题,也是容易马虎的一个题, 如果不仔细读题,忽略了“m与n 为互质的自然数” ,那么就容易把答案写成 D。 2. 甲、 乙、 丙三位同学都把 25 克糖放入 100 克水中混合成糖水, 然后他们又分别做了以下 事情: 最终,( )得到的糖水最甜.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解答:C。 根据题意和我们所学过的公式,可以分别求出三人得到的糖水的最终浓度! (1) 甲配得的糖水含糖率:%20%1005025100%205025; (2) 乙配得的糖水含糖率:%7 .25%10050251002025; (3) 丙配得的糖水含糖率:%9 .2

5、8%100100251002510025. 所以,丙最甜!其实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解答,如果对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晰的话,我 们可以知道,向共同的糖水中加另一种糖水,加的糖水的浓度越大,糖水质量越多就越甜。 甲又加入的是浓度为:20%的糖水 50 克 乙又加入的是浓度为 20(20+30)=40%的糖水 50 克 丙又加入的是浓度为 2(2+3)=40%的糖水 100 克 很明显,丙往里面加的糖水更甜,更多,所以最甜的一定是丙。 3. 一只青蛙 8 点从深为 12 米的井底向上爬, 它每向上爬 3 米, 因为井壁打滑, 就会下滑 1 米, 下滑 1 米的时间是向上爬 3 米所用时间的三分之一.

6、 8 点 17 分时, 青蛙第二次爬至 离井口 3 米之处, 那么青蛙从井底爬到井口时所花的时间为( )分钟. (A)22 (B)20 (C)17 (D)16 解答:A。 无论上还是下,每一米所用的时间都是一样的,根据题意,每向上爬 3 米会下降 1 米, 我们列一个表格。 青蛙实际高度 3 2 5 4 7 6 9 8 9 11 10 12 向上爬 3 0 3 0 3 0 3 0 1 2 0 2 向下滑 0 1 0 1 0 1 0 1 0 0 1 0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第二次到达了离井口 3 的地方的时候,青蛙运动了,34+1+14=17 米。而当这只青蛙跳出井口的时候共走了 35+2+15=

7、22 米。根据题意 171722=22 分 钟。 再加入 50 克含糖率 20%的糖水. 再加入 20 克糖 和 30 克水. 再加入 100 克糖与水的比是 2:3 的糖水. 4. 已知正整数 A 分解质因数可以写成532A, 其中、 是自然数. 如果 A的二分之一是完全平方数, A的三分之一是完全立方数, A的五分之一是某个自然数的 五次方, 那么 的最小值是( ). (A)10 (B)17 (C)23 (D)31 解答:D。 根据“A 的二分之一是完全平方数”可以知道, (-1) 、都是 2 的倍数。 根据“A 的三分之一是完全立方数”可以知道,、 (-1) 、都是 3 的倍数。 根据“

8、A 的五分之一是某个自然数的五次方”可以知道,、 (-1)都是 5 的倍数。 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的最小值恰好是3,5=15;的最小值恰好是2,5=10;的最小值恰好是2,3=6。所以, 的最小值是 15+10+6=31。 5. 今有甲、乙两个大小相同的正三角形, 各画出了一条两边 中点的连线. 如图, 甲、乙位置左右对称, 但甲、乙内部 所画线段的位置不对称. 从图中所示的位置开始, 甲向右 水平移动, 直至两个三角形重叠后再离开. 在移动过程中 的每个位置, 甲与乙所组成的图形中都有若干个三角形. 那么在三角形个数最多的位置, 图形中有( )个三角 形. (A)9 (B)10 (C)11 (

9、D)12 解答:C。 可以把所有的情况都画出来然后通 过比较找出三角形最多的图形, 再仔 细的数一下,发现有 11 个,所有的 图如下: 还有一种办法, 如果没有三角形内部 的两条线捣乱的话, 那么这个题就简 单多了,我们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当 没有三角形内部的两条线时, 这两个 三角形在移动的过程中, 最多可以有 8 个三角形(如图 1) ,在这种情况下再按照题中条件,再添两条线,在不与已有边重合的情 况下,至少多 2 个三角形(如图 2) ,而最多只能多 3 个(如图 3) 。 6. 从 111 这 11 个整数中任意取出 6 个数,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个. 其中必有两个数互质; 其中

10、必有一个数是其中另一个数的倍数; 其中必有一个数的 2 倍是其中另一个数的倍数. (A)3 (B)2 (C)1 (D)0 解答:B。 对于“任意必有”这样的语句,应该考虑到“抽屉原理” 。如果需要证明结论正确的 话,那就要构造抽屉,而抽屉的个数,应该是小于 6 的!看题: 第一句说必有两个数互质,如果这是正确的话,那么就要构造出小于 6 的抽屉,且每 一组抽屉中的数一定是两两互质的,而很容易想到,每相邻的两个数都是互质的,所以可以 这样构造(1,2,3) (4,5) (6,7) (8,9) (10,11)其实构造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构造方 法如: 【 (1,3,4) (2,9) (8,1

11、1) (5,6) (7,10) 】 ; 第二句很容易举出反例, (6、7、8、9、10、11)最大的六个数就没有倍数关系,同样 的还有: (4、5、6、7、9、11) ; 第三句,根据第二句话的反例,可以看出,第三句话是成立的,那么就要严谨的证明 一下,还是要构造抽屉,按照什么构造呢,可以按照 1 到 11 中的 5 个质因数来构造 5 个抽 屉,1 放在哪个抽屉里都可以,(1,2,4,8) (3,6,9) (5,10) (7) (11)这五个抽屉中,要任意取 6 个数,必有两个数在同一个抽屉中,就必满足其中一个数的 2 倍是另一个数的倍数。 所以有两句是正确的,最后的答案是 B。 二、填空题

12、二、填空题 (每小题 10 分, 满分 40 分) 7. 有四个人去书店买书, 每人买了 4 本不同的书, 且每两个人恰有 2 本书相同, 那么这 4 个人至少买了_种书. 解答:7。 从简单的情况思考,若只有两个人,那么为了符合题意,一定有 6 本不同的书,我们可 以给这 6 本数编号为 1、2、3、4、5、6,那么设甲买的是 1、2、3、4,乙买的是 1、2、5、 6.这时候又来了第三个人,我们称呼他为丙,这是丙为了符合题意,他可以选择不买其他的 书,他买编号为 3、4、5、6 也符合题意,这时要注意的是,当三个人,只买 6 本书的时候, 当甲、乙买的书确定之后,丙购买的编号是唯一的,就是

13、丙不能买甲、乙都买的书,如果他 买了一本甲乙都买的书,那么他就必须再买一本他自己“独有”的书!列一个表格让我刚才 说的更清晰: 1 2 3 4 5 6 甲 乙 丙 把 3 个人的情况弄明白之后,看四个人的,这时丁来了,站在刚才丙的角度思考,他至少要 有一本“独有”的书了,所以 4 个人的时候至少是 7 本,可以给出构造如下: 1 2 3 4 5 6 7 甲 乙 丙 丁 即甲买的书编号为(1, 2, 3, 4), 那么乙买的书的编号为(1, 2, 5, 6), 为使种数最少, 丙买 的书的编号为(3, 4, 5, 6), 此时丁可以买(1, 3, 5, 7). 8. 每天, 小明上学都要经过一段

14、平路 AB、 一段上坡路 BC 和一段下坡路 CD (如右图) . 已 知 AB:BC:CD = 1:2:1, 并且小明在平路、上坡路、下坡路 上的速度比为 3:2:4. 如果小明上学与放学回家所用的时间比是n m(其中 m 与 n 是互质的自然数),那么 m+n的值是 . 解答:35。 简单的赋值法可以计算出结果,设 AB 是 100 米,那么 BC 的路程就是 200 米,CD 的 路程就是 100 米;设小明平路的速度是 3 米/秒,那么他上坡路、下坡路上的速度就分别是 2 米/秒、4 米/秒.根据赋值来计算, 小明上学的时间是:100200100475 3243 小明放学回家的时间是:

15、100200100400 3423 所以时间比为475 40019:3316! 如果觉得赋值法不够严谨的话,那么可以设sAB , 则sBC2, sCD ; 设 av3平, 则 av2上, av4下. 可以计算这些算式得: as as as as ast1219 123124 422 3上学, as as as as ast1216 12664 242 3放学, 所以 19 16上学放学tn tm,m+n=35。 9. 黑板上有 11 个 1, 22 个 2, 33 个 3, 44 个 4. 做以下操作: 每次擦掉 3 个不同的数字,并且 把没擦掉的第四种数字多写 2 个. 例如: 某次操作擦掉 1 个 1, 1 个 2, 1 个 3, 那就再写上 2 个 4. 经过若干次操作后, 黑板上只剩下 3 个数字, 而且无法继续进行操作, 那么最后 剩下的三个数字的乘积是 . 解答:12。 仔细阅读题中所说的操作,会发现无论如何操作,任意两种数的个数的差只有不变,加 3 和减 3 三种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