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264924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新人教版必修2《荷塘月色》教案(10)(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荷塘月色【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 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次年改为“自清” ,考入本科哲学系。以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在大学时代,朱自清就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在当时的诗坛上产 生了很大的影响。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了古典文学的研究。1928 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成了文坛上著名的散

2、文作 家。1948 年 8 月 12 日,朱自清病逝于北京。他的一生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 逝世后整理出版有朱自清文集(四卷)、 朱自清诗文选集 。二、月夜有无蝉声?荷塘月色中有一处写到作者在月下漫步荷塘时听到了蝉声。“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后来有一位叫陈少白的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子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为此问了好几个人, 他们也都认为陈的话不错。朱自清为了进一步弄清问题,又去请教他在清华大学的同事昆虫 学家刘崇乐教授。刘崇乐则从别一个人的著作里摘抄了一段文字寄给朱自清,这一段文字说 月夜确有蝉声,不过那位著者又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那一个月夜,却听到它们在叫。

3、 这么一来,朱自清反复考虑,就把“好几个人”的话当作“客观实际” ,而把那个著者的亲 耳所闻当作“是个例外” ,至于自己文中那一段描写,则自认是“记忆错误” 。于是朱自清给 陈少白复信,表示了感谢,并且慎重表示:散文集背影 (里面收有荷塘月色一文) 以后再版要删掉月夜蝉鸣的句子。过了些时候,陈少白又在新学生月刊上发表文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并且涉及到 宋代王安石的葛溪驿一诗,因为这首诗里也有月夜蝉鸣的描写。也就在这个讨论之后, 朱自清自己又有两次亲耳听到了月夜蝉声, “跟荷塘月色中所叙的有相同的地方” ,朱自 清因为“有切己的问题在心里 ,所以对此印象格外深刻。这才写了关于“月夜蝉声 一 文,

4、公开作答。从这番周折中可以看出朱自清对写文章是极其认真负责,绝不含糊的。朱自清还从这件事中引出一个更深的教训,他在作答的文章中深有感慨地说:“我们往 往由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例如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推论到所有夜晚蝉子不叫。于是 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其实只是成见。这种成见,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或加 以歪曲的解释。我自己在这儿是个有趣的例子。 ”朱自清这一段话意味深长,它告诉我们轻 率的推论会使人们误把成见认作真理,妨碍我们获得新的经验,接受新的知识,这个体会和 认识已经远远超出“月夜”有无“蝉声”的讨论本身了。三、荷塘夕照明怀念朱自清先生今年(1978)八月十二日,是朱自清先生逝

5、世三十周年。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把座落 在“水木清华”池边的古老方亭命名为“自清亭” 。它和附近小山坡上纪念闻一多先生的 “闻亭”比邻而立。朱、闻两位老教授,都是毛泽东同志称颂过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 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自清亭”的命名,使我想起解放初清华园的荷花池畔,也曾为纪念他而建过一个草亭, 名“荷塘月色 。那草亭早因破旧而拆除了,可是,那荷塘呢?夏日的黄昏,刚下过一回阵雨。雨过天晴,我信步来到荷花池畔。荷塘一片碧绿,间杂 着朵朵莲花,微风中送来阵阵清香。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这是我在中学里读过的。在解放前,到

6、清华念书 的时候,我打听到朱先生笔下的荷塘,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 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 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朱自清写荷塘月色的时候,这里是“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 “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 加寂寞” 。这篇文章的头一句话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冷僻而又有几分清幽的荷塘 月色,就正好成了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暂时“自由” “独处”的地方了。我那时虽是工学院的学生,由于爱好文艺和对朱先生的倾慕,对清华园里的进步文艺活 动,总是要挤进去听听的。朱自清经常出席文艺晚会,发表演讲。他这

7、时已不是我想象中风 度潇洒的诗人,而是一个扶着手杖,身材瘦小的老人了。但看去精神却很好。他认定了前进 的方向,提出要做“向下的”知识分子,即接近工农大众的知识分子。他领头发表反对国民 党打内战的和平宣言,在抗议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学生的争人权宣言上签名,起草教授罢教宣 言,还常扶着手杖去征集签名。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他这用以自况的诗句, 表明晚年的朱自清的确不再是写荷塘月色时感伤独处的朱自清了。朱自清写过一首挽一多先生的诗,称闻一多是“一团火” ,那么,自清先生又该比 作什么呢? 他同闻一多的性格是大不相同的,也许是一池清水吧。虽是清水,也会时起波澜, 甚至卷起千堆雪。不是吗?

8、 你看他在 “一二九”运动中,跟随清华学生游行队伍进城, “一二一”运动中,他到灵堂向四烈士致敬。闻一多被害时,他冒着危险,在成都各界人 士追悼会上发表演说。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事每月须 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心签名此虽只为精神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 个人责任。 ”在弥留之际, 他还一再嘱咐家人不去买那出卖中国人灵魂的“救济面粉”在池塘边漫想,清华园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更教人心潮难平。从朱自清的诗句,想到叶 帅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这两句诗反映了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壮志豪情; 我想,也反映出今天老知识分子们的心境吧。而荷塘月色呢,该另

9、有新篇了。(摘自光明日报 )四、 采莲赋参考译文(罗定五)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 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 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示范教案】荷 塘 月 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2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3提高

10、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建议一、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结构安排、写景的层次和运用语言的技巧上。二、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 章的韵味。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充满诗意,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 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解决办法1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2引导学生品味表达作者感情基调与感情发展变化的关键语句。3引导学生体味本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从中领悟寄

11、寓的思想感情。4通感的修辞方法学生第一次接触,可以结合练习题讲一点知识,必要时可扩展一些 练习。 教学要点讲解荷塘月色 ,弄清作者写作的缘起及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特点,环境描写与抒发 感情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解题:荷塘月色(加点部分板书,下同)是朱自清的早期散文作品之一。荷塘,是 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是文章 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来也投身 过反对北洋军阀

12、的斗争。1927 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陷入苦闷 之中。他既对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因而借赏景来排遣苦闷。本文中 所反映出来的憎恶现实,想找一个安宁的所在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在当时一部分正直的知识 分子中很有代表性。二、学生默读课文,参照“练习”一,初步理解文章的意思。三、教师先读课文、正音并解释词语。四、理清全文的段落。教师归纳:全文分三大段。第一大段, (即第 1 自然段) ,写作者 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第二大段, (26 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 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第三大段(末两个自然段) ,写江南

13、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 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五、讲读第一段。(一)指名朗读。(二)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 意?师生共同谈话,注意“忽然”两字。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周围已经沉静 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 “忽然” 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 ,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六、讲读第二段:(一)提问,这一段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一段是按照作者 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 抒发作者的感情。小路(第 2 节)荷塘(第 4 节)月色(第 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 6 节)漫步思索(线索) (板书)(二)讲读第 2 节: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作 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 ,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曲折与 多树是构成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