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260030 上传时间:2018-04-1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9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参考用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 诗五首》每课一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30 诗五首 每课一练 每课一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音有误的一项。 ( ) A岱(di)宗 夫(f)如何 B决眦(z) 碣(ji)石 C澹澹(dn) 竦(sng)峙(ch) D萧(xio)瑟(s) 青未了(lio) 2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贬谪 B会当凌绝顶 凌:登 C阴阳割昏晓 阴:山的北面 D造化钟神秀 钟:钟爱 3选出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 ) A多少楼台烟雨中 B会当凌绝项 C不畏浮云遮望眼 D闻道龙标过五溪 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听说王昌龄被贬

2、到五溪以外的龙标县。 B千里莺啼绿映红。 辽阔的江南,到处一派绿树红花莺啼燕舞的景象。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水波为什么(这样)动荡啊,山岛(是这样的)高耸突兀。 D一览众山小。 (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极为渺小。 5.选出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30 诗五首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是实写,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宽阔,意在显示作者的宏大抱负和博大的胸襟。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景、情、理三者交融,表现诗人的伟大抱负。 D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饱含生活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达到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6.选出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朝 B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朝 C 登飞来峰王安石唐朝 D 观沧海曹操三国 E 望岳杜甫唐朝 课内巩固阅读 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古诗,完成 79 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如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意境。 B次句直抒胸臆。 “闻道”表示惊慌惋惜之

4、意; “五溪” ,用以指出迁谪地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在叙事中抒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C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飘向老友所去的遥远的龙标。 D后两句诗所表现的艺术境界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句相似。 2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每课一练-30 诗五首 3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9作者李白善于借自然之物歌唱浓厚缠绵的思念之情,例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两句。下面李白的诗句中与之相符的一项是 (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B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

5、东鲁二稚子) C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D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送友人)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C【点拨】 “竦峙”的“峙”应读 zh。 2.D【点拨】 “钟”的意思是:集中,聚集。 3.C【点拨】正确的停顿应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 4.C【点拨】 “水何澹澹”中的“何”不能解释成“为什么” ,而是“多么”的意思。 5.B【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是虚写,是作者面对大海,描绘想象中的情景。 6.C【点拨】王安石是宋朝人。 7.B【点拨】本句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闻道”无“惊慌惋惜”之意,而是惊讶,鸣不平。 8.这首诗以景传情,特别是通过诗人的想象,十分恰切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其中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 【点拨】要透过诗句细细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9.A【点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借水深表达难忘汪伦的深情厚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