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37240357 上传时间:2018-04-09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3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课件内容 -背(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课件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 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剖析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构成: 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唯物-唯心 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斯密、李嘉图)共同富裕 -两极分化 科学社会主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傅里叶)社会主义-普世价值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4、当前中国国改革开放实践提出的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导致新问题: 政治上:三权分立与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争论 经

2、济上:贫富分化严重、城乡差距拉大、GDP 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立场、重要的理论品质、崇高的社会理想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1.关心社会现实,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2.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办事情; 3.做个好人:追求真善美,与假恶丑做斗争,传播正能量。第 1 章(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重要概念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好理论体系。 在哲学意义上,物质即存在,意识即精神。1、物质世界(自然)和实践(人类社会)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1.世界本源是物质

3、的还是意识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的思维能否认 识现实世界?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唯物主义: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 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可知论 不可知论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就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列宁物质定义:物质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4、反映。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例:关于梦 唐太宗能做驾照考试挂科的梦吗?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现 代科学的方针证明上帝创造世界说的破产)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听天由命和进 取奋斗的不同态度)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公鸡打鸣和太阳升起)(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 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世

5、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坐地日行八千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个人 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3.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具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和时空无法分开,具有内在统一性。 时间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空间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人类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理解)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 活动,仍是物质性的活动。关于

6、气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如何发生联系的?实践。 为什么?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物质活动。(基本原理基本原理)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客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具体形式丰富多样。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 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方法论) 1.实践既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也是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现 实基础。如:生态失衡并非自

7、然界内部失衡,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失衡。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 到最终的科学说明。(三)社会生活的实践的重要性(了解即可)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总原理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规律及其客观性原理 1.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3.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4.规律是客观的。(二)意识的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1.定义: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p41

8、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表现: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 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第二性,但不能否定意识的重要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原理 为什么是辩证统一关系呢?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如何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规律;(2)发挥主 观能动性要依赖于实践这一基本途径;(3)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善于创造物质条件、手段。 如飞机上天。第 1 章(联系和发展规律+辩证法) 一、联系和发展规律 二、辩证

9、法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二)矛盾规律(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联系与发展规律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规律 (一)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造的,世上没有孤立存 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 2.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任何事物之间都不 能孤立存在,都通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整个世界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多样性决定联系的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本质与表 象、必然与偶然的联系)。

10、 (二)、事物的发展性规律 发展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上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别于变化和运 动) 新事物: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2、辩证法三大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斗争性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

11、和趋势。具体讲:矛盾的对立面相 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统一体中;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 件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规律的作用规律的作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中,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未前提;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个子得到发展; (3)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2、 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个性): 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二者关系: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矛盾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走 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道路?(二)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的定义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

13、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 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换为他物。 两边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 变 相互渗透。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否定因素、肯定因素的定义 P51.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容: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第 2 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一

14、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第 1 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和认识的 主体、客体实践: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客体的关系(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这样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这样) 根本上讲: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具体

15、来讲(体现在) (1)确立实践目的目的和实践方案方案; (2)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作用于实践客体实践客体; (3)通过反馈和调节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物-感觉-思想思想-感觉-物 (后者否认 认识

16、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共性:都承认物质第一性,都坚持反映论反映论 区别:二者存在形而上形而上与辩证法辩证法的区别。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 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生动的直观) 2. 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它们的对立表现在: 第一,两者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第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两者对事物的反映程度、 特点、形式是不同的,二者有着质的区别。(2)它们的辩证联系表现在: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总之,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