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203161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大学毕业论文之函授大学- -教材教材, ,需要教师的再创造需要教师的再创造内容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面临着变革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成了学校深化教学研究改革的重点和方向。教师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对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发现,教材需要教师从四个方面实行再创造。即:改变观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再创造;大胆借鉴,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造;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因材施教,进行切合学生发展的再创造。这种教材的再创造最终目的是达到教与学的

2、有机统一,让学生的学习服务于身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关键词:课程 改革 创造 实验课程改革,带给课堂教学新的冲击与活力。作为一线教师,除了感受到新活以外,更多的可能是茫然与压力。因为我们再也不能像先前那样,只顾着自己手里这本快要教烂的书了,我们必须顾及学生的需要,必须顾及时代的需要,必须顾及学生的差异,必须顾及自己的再学习这一切让我们觉得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既给了我们压力,又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实施新课程,牵涉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才能开发好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因此新的课程要求教师树立一种新的教材观,摈弃那种“教教科书”的课程,变学会“ 用教科书教” ,适当的时候还

3、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面对崭新的课程标准,面对旧有的教材,如何深入理解新课标,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本校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近两年来,我深入课堂听了不少教师的课,也到了几个课改实验区去学习与交流过,在这段时间里发现许多教师在处理新教材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两种弊端:一是教材怎么安排教师就怎么处理,亦步亦趋,缺乏自己的再创造;二

4、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改。故而,在授课时往往是疲于应付,其教学效果自然就无法恭维。如何才能克服这两种弊端呢?我以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 ,二是“遵循而有所立” 。前者强调对教材的态度,要相信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目标指导下经教育专家编写的,反映国家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具有很强科学性,是教学的很好的载体,不要轻易否定;“不唯是”即根据实际情况而确定教学。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进、调整、重组的地方。后者是强调处理教材的行为,是指在用教材作为培养学生的工具时,要结合社会、学校、学生的情况而有所创新。教师应在充分吃透新教材精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对教材要进行再

5、创造。新教材它注重的是通过实际背景呈现知识内容,注重的是人文科学,我们虽然受当地的地理、人文条件的制约无法很好地落实教材的意图,但是经过教师的再创造,我想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以下几个方面,大家不妨一起来尝试一下。一、改变观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再创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预示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整体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实质性的阶段。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使用,在由设想的课程转变为实现的课程过程中,对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

6、主要依据。我们一线的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观念,认识清楚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05 年,我在合肥聆听了华师大版副主编王继延的报告,深刻体会到了新教材编写理念中着力体现的现代教学的人文精神。明白了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应该具备构建新颖的引导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明确这两种主体关系,我就自觉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搜集可靠材料,通过合情推理或逻辑推理,实现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的转变。比如我在讲

7、授七年级机会均等与不等一课时,就采用了摸奖方式引入教学。我先设计好三个摸奖箱(A 箱放入十个红球,B 箱放入五个红球和五个白球,C 箱放入十个白球) ,上课时请三位学生上台摸奖,摸到了红球给予奖励,当超过三次后便有学生发现 A 箱总能摸到奖,B 箱可能摸到奖,而 C 箱总不能摸到奖。这样,我们就可以顺其自然地给出可能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定义。这不仅促使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产生,也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了较好的开场,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二、大胆借鉴,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创造。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会数学说理,发展合情推理。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大胆地借鉴国外

8、先进的教学方法,创设开放型课堂教学,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促使我们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例如,我在平面的镶嵌一课中,我让每个学生把硬纸板剪成各种正多边形。上课时,大家围在几张乒乓球桌旁对镶嵌进行探究,效果就十分明显,特别是有些后进生表现得尤其出众。合作式课堂教学的尊重、信任和共享的特性,自然的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且每一位同学也都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周密思考,这样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何尝不拿来一用?只有大胆地借鉴和引进这些先进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三、因地制宜,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创造。当教师的教学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

9、化的活动时,教材出版单位及市场所提供的教辅、教具必然不能满足真实的课堂需求,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表现,还在于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对教师来说,学校里、社会上、学生的生活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来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充分考虑到教学设计实现的可能性,要考虑到授课实例是否足够的贴进学生生活,授课顺序、授课时

10、间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授课内容是否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求真。教学中给学生留下的空间要足够大,使通过教与学让学生与教师有探讨与再创造的机会。例如,我在一次课题学习的教学中,原题是要求学生去调查人的年龄与心率的跳动有何关系,但因我们的学生处在农村,受调查条件的影响,我们不能很好的开展这次学习活动,怎么办呢?我很快就从课题学习的最终目的出发,设计了年龄与身高有何关系的调查活动,而这个调查活动每一位同学都能较好的完成,因此,我认为教师在实现这种再创造的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本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教学蓝本,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同行的交流确定授课内容的引入,授课过程、授课

11、方式及课题学习的再创造。四、因材施教,进行切合学生发展的再创造。强调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贯穿教与学的始终是对教材再创造的最终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联系的捷径,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结合。学生的发展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死般硬套,要切合实际,采用发展的观点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取创新设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去设计刻画知识技能的产生与方法实现。我一直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知识技能传授,确定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天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任务,以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让学生觉得学

12、而不累,学而有收获。另外,教材本身并不可能规范出各个地方的评价体系,我们一线的教师还必须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去设计好我们的服务方法。这种服务方法除了保证强调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还应服务于人才的选拔。这些在实验区还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希望我们一线的教师尽快创造一些符合要求的设计方案,以更好的去评价学生的发展。总的来说,适当补充或删减教材内容,突出重难点;分散知识点,提高再现率;联系实际生活,替换教学内容或活动;扩展教学步骤,创造发展空间;调整教学顺序;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利用时,我们既要明确教材需要教师的再创造,更应当明确我们不应一味追求再创造,不要将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框架、教学内容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这必将铸成大错。我们所希望的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让学生的学习服务于身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参考文献1李志宏 邱孝玉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示例与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年 9 月第 1 版。2李镇西 教有所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3陈桂生 教育实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6 月。4布鲁克莫尔德等著,罗静等译,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 9 月第三版。5朱永新 新世纪教育文库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3 月。6王继延 华师大数学教材报告资料 华师大版数学教材 2005年 8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