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203133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国古代风水学中渗透的地理知识和传统文化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易亮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风水学源远流长,虽然其中包含一些玄学色彩,但更多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风水学中蕴藏着大量的自然地理知识,现以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布局,谈谈风水学中的地理现象和由此所体现的一些规律。南方广大乡村民居建筑,大都充分考虑了当地自然环境,达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房屋宅地选择就是传统所说的选风水,关键考虑房屋的位置和正门所朝方向。首先,如何选定房屋位置?我国南方地区多低山丘陵,这是一个大的自然环境。古人云:山旺人丁水旺财。其一,房屋一般背靠山丘,希望自己家庭成员有“靠山”,得贵人相助,飞黄

2、腾达,背靠山丘有讲究,房屋尽可能坐落山谷的一侧,切忌建在上脊上,山脊古人称为“龙脉”。房屋可靠“龙脉”,却不能坐在其上。为什么房屋要建在山后一侧呢?因为山脊上往往风力较大,南方多砖瓦房,风力过大,瓦房受损。山后中风力相对较小,且水源相对丰富,可找到合理位置挖成水井,解决生活用水问题,且山谷三面环山,相对安全。其二,房屋前面往往有一定面积的水域,如池塘,河流等,此谓水旺财。这又有何含义呢?门前有塘洗菜洗衣方便,池塘可种莲养鱼,养鸭鹅,增加收入。房屋后面一定不能有山塘。夏季暴雨,山塘可能会对房屋造成很大危害。假如建在河边,一定要位于河流的凸岸,房屋一侧像个半岛伸入河中,门前的河流像一轮娥眉月,包湖

3、南省地理学会 年会参评论文2围着房屋。这与河水对两侧侵蚀的程度相关。河流的凸岸沉积作用大于冲刷作用,地基稳定,适宜建房,且沉积岸一侧水域较浅,河岸平缓,便于取水。建在山谷中的房屋,往往要求正门左侧山脊要高于右侧山脊。古代方位左为青龙,右为白虎,青龙要超过白虎。青龙代表男性,白虎代表女性,喻意在家庭中,男主人要占主导地位,反映了我国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正门所朝方向,简称朝向。房屋朝向选择非常重要。朝向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房屋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房屋朝向主要考虑两个方面。其一是视野。古人曰:房屋门前五条杠(“杠”指鞍部或一列山脉),不出王侯出将相。这是指房屋正门从前看,由近及远有多条山脉横亘在眼前,重

4、峦叠嶂,喻意步步高升。这其实就是视野的问题。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北方人粗犷,直率。南方人委婉,温柔。这跟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同样,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视野开阔的环境中,接触的事物多,心中的理想可能比别人要高,为了实现理想,他就会为之奋斗,成为“王侯”“将相”不是没有可能。其二,充分考虑采光,风向。我国古代帝王宫殿大都坐北朝南,帝王面南接受朝臣的拜见。在古代,阴阳可表方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背山面南而建的宫殿,房屋向阳,风水旺。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北半球国家,绝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背山面南而建的房屋采光条件好。冬季,偏北风(冬季风)受后墙、背靠山丘的阻力不

5、易进入民居内;夏季,偏南风(夏季风)能带来阵阵凉爽。这样的朝向达到了冬暖夏凉的目的,家庭成员受疾病侵蚀自然就少,人人身体健康,家庭建设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这样的地方自然就“好风水”。3从以上的分析看,我国南方居民建设,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在如何有效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上下功夫。当然,考虑宅地的位置朝向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地方存在的自然条件总有不足之处,我们应有所取舍。如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坐北朝南,坐西向东也是不错的选择。“紫气东来”说明坐西朝东的房屋采光条件良好。一般来说,上午的阳光比较和煦,而下午的阳光比较毒辣。这种布局可以趋利避害。假如没有山丘的小平原地区,人们可以自己创造风水:在居民左右两侧,后面种植风景林,调节局部小气候,达到冬季阻挡风寒,夏季凉爽空气清新的目的。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看待风水学,它就会少一份玄学的神秘,多一份平常的道理。现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专家来研究风水学,他们不断挖掘古人智慧和文化,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服务。当我们还带着神秘的“眼镜”去看待风水学时,迷信的不是风水,而是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