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单重三体式)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203072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氏单重三体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孙氏单重三体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孙氏单重三体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孙氏单重三体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孙氏单重三体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孙氏单重三体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氏单重三体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孙氏单重三体式孙氏单重三体式) )一、孙氏单重三体式的要求和练法此式的主要功用有三:一是培育内劲高效圆满、培育球劲。二是培育动静合一之能。二是培育身体起动自如无征兆。此式有三角、三面、五线、八态、一气之理,外合于力学,内合于生理。该式为武学之基础、式理之法门,拳学之真髓。所谓三角、三面、五线是外形,八个状态则是内状。当八个状态变成一个状态的时候,三体式之学就算开始入门了。三角、三顶、五线、八态一气,构成孙门三体式的基本道理。当今的人知其意者不多,历史上能真正做到的人也不多。在武当杂志第 100 期封面上用的是剑云老师的三体式拳照,记得老师看后。对这个拳照颇为不满,叹口气道:“站得太软”了。我问

2、老师,怎么叫太软了?于是老师才详细解释了三体式的标准,并告之要达到这个标准有个逐步接近的过程,难以下子就做到,外形真达到了,说明身上的劲也就已经换了。结剑云老师拍照时, ;老师并不知道要用作为杂志百期的封面,所以只是随便摆了个姿势,没调动真功力。故老师常对此照引为遗憾。三体式是个球劲,这个球劲要从六面劲求。六面就是前后、左右、上下共六面劲。求六面劲,要从八对劲求。八对劲:1 前手大、小鱼际前顶与前臂肩根后抽为一对。2 前膝前顶与前腿胯根回抽为一对。3 前手食指上挑与前臂之肘下垂为一对。4 后手食指上挑与后肘下垂为对。5 两肩外开与两手内合为对。6 两胯外开之形与两膝两足里合之意(不露形)为“对

3、。7 百会上顶与尾间下塌为一对。8 肩胯外开与肩胯之根通过命门后撑抽住为一对。并坐满后足足根。最后,以上八对劲务要均匀用力,不能某一对力格外用力。同时要具备起落、开合之意,同时构成立圆、横圆,形成球劲。有了球劲,才可能通过三体式进一步站出形意、八卦、太极各种劲意,以及感应功能。以上为三体式之劲意。若要形成此劲意,就需要将三体式做准确。所以,还需要形态确切。故有三角、三顶、五线、八态一气之规矩。三角:是两个立面角和一个屈腿角。两个立面角下面将与介绍,一个屈腿角是后腿的膝内角为 135 度。三面:是三个平面,由两个角度来决定其空间关系。三面是由作用面、转换面、启动面三者组成。作用平面由五线构成,五

4、线都要落在一个作用平面上。五线:是五条直线:意轴线:由百会、会阴、足跟三者的连线组成,这三点要形成一条直线。自由线:由前腿膝盖与前足足跟的连线要垂直于地面。移动线:由前足大脚趾内侧、前足足跟、后足足跟三者连线组成,三者要形成一条直线。上参照线:前手食指与鼻尖的连线。下参照线:前足大脚趾内测与鼻尖的连线。上述五条线要构成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五线都要在这个平面上作用平面。这个平面就是作用平面。转换平面转换平面由四个点构成,即两肩根、两胯根共 4个点要在一个平面上。启动平面启动平面由三点构成,由后脚大脚趾内侧、后脚脚跟、后腿膝盖三者所形成的平面要垂直于地面。三个平面的相对关系启动平面与转换平面的夹

5、角是 90 度,作用平面与转换平面的夹角是 135 度,作用平面与启动平面的夹角是 45 度。以上是三角、三面、五线的定义、技术要求和相互关系。八态:头、四肢、躯干共有六态,加上意轴个态,内开外合个态,共计八个态。1 头:头要竖顶,但不是梗脖子,也不是仰头,而是不仰、不俯,由百会领起,后颈均匀地靠在衣领上,下额微收,舌顶上颚。2 前手及前臂:前手虎口撑圆,五指张开,大小鱼际横撑,掌心内吸,手腕下塌,食指向上挑起,拇指伸平,大小鱼际极力向前顶。手掌内裹,其法线与前臂略成 45 度。前臂肘尖向下垂住,肘窝朝天,肘尖指地,小臂拧劲而水平,五指向上。同时前臂肩根极力往回抽住劲,与大、小鱼际前顶相呼应,

6、肩根胸窝处要松软。要点:五指张开,掌心要吸,肩根要抽,小臂要里裹而水平,食、中二指并肘窝朝天,肘尖指地。3 后手及后臂:后手虎口撑圆,掌心内吸,大指指根贴在丹田处。掌根处其意向后脚脚踝骨处塌住劲,同时食指尖上挑。肘向下松垂,两肩向外、向下松开,后臂要自然贴敷在身体上。前后手之间有撕棉之意,前后两肘通过两肘尖松垂和两肩根回抽而带动两肩胛骨相撑,此意是将后背的肩胛骨撑开。4 躯干:两肩根、两胯根往回抽住劲,两肩则向外松开,腰往下松开,两胯也柱外松开,同时肩胛骨撑开,如半圆、两胯也如半圆。同时百会领起,腰往下塌,坐向足跟,命门处要饱满,身体有凌空之意。总之,躯干及四肢挂在脊椎上,后背肌肉张紧、胸腹肌

7、肉放松、肩胯四根内抽,肩胯环撑。5 前足与前腿:大脚趾抓地,脚跟外拧,脚心含空。脚跟外拧不能显形。前腿膝盖前顶并与两胯根回抽相对应。6 后足与后腿:大脚趾抓地,脚跟外打,脚心含空。脚跟外拧不能显形。身体沿意轴曲腿至极处,时大腿与小腿之间内夹角为135 度。后足与小腿、大腿成三折线形式,三折线在一个垂直于地面的平面上。要点:前、后足跟外拧要与大脚趾抓地相对应,产生起而末起预动之意,使身体撑开,并与顶头相呼应。整个身体有凌空之意。前手、前臂与后足、后腿构成一个紧密的相关肌群和结构力系。前足、前腿与后手、后臂则构成另一个紧密的相关肌群和结构力系。两者相互呼应使意轴稳固。两手有撕棉之意。两足跟有外扭里

8、裹之意无外扭之形。两膝随足跟外扭有里扣之意无里扣之形。两肘极力垂住,撑开肩胛骨。前手大鱼际与前膝同时前顶要与抽肩抽胯相呼应。腰不要有丝毫拧劲。各处用力务要均匀,内意随以呼吸,呼吸与形态相合不悖。7 意轴:由百会、身体重心、后足足跟构成的直线。这是需要通过无极式来体会和掌握的技能。站三体式时屈腿,则要身体各部分都沿着这根意轴平行下潜,如天线回缩一样。屈腿要到极处,此时后腿弯子的角度是 135 度。由此确定站三体式时身体重心的高度。站三体式自无极式到太极式再到三体式的转身、下蹲、迈步的整个过程中、这根意轴的位置要始终稳固不变,不能丝毫晃动。如是,则三体式才算初成。8 内开外合:内开外合有三层境界,

9、一是调息,二是息调,三是息无。这里只谈最初的人手功夫的调息方法。剑云老师常说:“有心驭气,气反奔腾。应以勿息勿助,顺其白然为妙。 ”但是初站三体式时,后腿吃力,呼吸难以自然,故需调息引导。既然是调息引导,意识不可过强。需知气有内外二气,外气是可测的,伴随呼吸,一进一出;内气是感知的,伴随外气呼吸,上升下降,循环周身。站三体式调息法:吸人外气时,由命门微撑,带动身体架子撑开,两肘垂住,同时内气则自足跟起,过会阴自脊背而上,身体四肢随之撑、顶至极处,吸外气渐臻吸满时,缓缓呼出外气,身体胸腹部分的肌肉要始终放松,而内意仍继续使架势撑、顶,同时内气返归小腹。呼出之气,意自鼻孔及身体各毛孔缓缓而出。低外

10、面的结构架子仍是松开。随之,再行第二次呼吸。方法要点同上。初练时要无意而吸,有意而呼。2010-5-23 17:54 回复 182.121.7.* 3 楼以“九要”为规模,四肢撑顶垂缩开合之意不变、唯随躯干鼓荡,而内气升降循环周身是谓内开外合。逐渐从有意导引,过渡到内气自然循环,则站三体式的功夫达到息调。:再行深入,则至息无,此时周身内外犹如一体,随内气自然鼓荡,自己身体各处、他人已无法拿住,若他人触身,如被电击。站三体式能够做到息调,则可以开步练习劈拳。站三体式时达到息调、就为劈拳的形态与呼吸打下了基础。但不等于就彻底解决了劈拳的全部技术。也就是说三体式做到了息调,未必开劈拳时也能做到息调。

11、因此劈拳调息还有关窍。所以练习内劲拳术只可能拾级而上,不可能一蹴而就。内开外合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周身毛孔随呼吸有涨缩开合,但骨系架构、筋节状态不变;其二是三角三面五线不能失,内气升降循环、毛孔有开合伸缩,而内意始终撑开四窍。即肩根、胯根总是要开。外恒合,内恒开,此为内开外合之意。当上述各项技术要求能同时做到完整一体,内外二气不分,一气浑然且转蹲迈步意轴稳团。如是,三体式则初步成功。以上是三角、三面、五线、八态、一气的具体要求内容。气,即中和真一之气、也就是内劲。这是站三体式由“无”生“有”的结果。站三体式先由“有”到“无” 。即先明确上述三角、三面、五线、八态这些规矩,在三体人中站出这些规矩。

12、此渭“有”的阶段。当这些规矩比较稳固后,就要进入无极状态,站三体式时把这些规矩统统忘掉,勿妄勿助,有而苦无,于是得到三体式下的中和之气,内劲出此而生,无中生有。二、孙氏临界三体式站法和要求此种站法由张烈师兄所传,张烈师兄得自孙存周师伯。此种站法所不同者惟有以两点,其余各项要求与上述介绍单重站法相同:1组成作用平面的移动线为临界线,该线由前足第二脚趾、前足跟中点、后足跟内侧切点,三点的连线组成。使重心处于即将失稳的临界状态。2身体重心不断地、逐渐地逼近临界线,重心在逼近临界线时,周身会自然抽紧。身体胸腹在这种极度抽紧的状态下求放松。其余各项要求与前面三体式要求相同。注意,抽紧不是自己跟自己较劲。

13、而是由于身体逼近临界线将处于失衡状态时,周身产生的自然现象,是身体机能为了维持平衡自然抽紧。那么抽紧的作用是什么呢?抽紧对周身相关肌肉群有连通与协同的作用。所以放松是在抽紧的状态下,二者同时而生。放松的目的是使维持身体平衡的相关肌群在抽紧的状态下不相关的肌群放松,从而有利于在相关肌群抽紧状态下迅速转换为另一组肌群。从而使得劲力具有连续性。使劲力连续转换成为连续发力。站三体式、盘架子其目的之都是为了练出这个能力并使之成为自然。体会临界失稳状态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培养临界失稳状态时的自主能力。这个能力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失稳瞬间的应时爆发。其二:是临界状态的稳定恢复。将即将失稳(不平衡)时的技击能力纳入到自主功能的结构中,最大程度地开发了自身的自主功能技击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