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202374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ⅰ--新版教学大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医学中医学教学大纲教学大纲 供临床五年制、八年制本科使用(供临床五年制、八年制本科使用(64 学时)学时)绪绪 论论【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 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 以古代解剖知识为主黄帝内经 难经2. 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3.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4. 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1. 基础医学 诸病源候论 温疫论 医林改错2. 临床医学妇人大全良方外科正宗 小儿药

2、证直诀 洗冤录3. 药物学本草纲目4. 方剂学五十二病方千金要方5. 针灸学针灸甲乙经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1.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 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1. 司外揣内2. 整体思维3. 援物比类4. 形象思维5. 直觉思维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3 学时上篇上篇 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一、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的特性和阴阳之 间的相互关系基本内容 二、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三、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四、熟悉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归

3、类和五 行的生克关系 五、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特性 (一)阴阳的抽象性 (二)阴阳的普遍性 (三)阴阳的规定性 (四)阴阳的相对性 (五)阴阳的相关性 三、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1. 阴阳偏盛2. 阴阳偏衰3. 阴阳互损4. 阴阳转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2(五)指导疾病的治疗1. 确定治疗原则:(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4、(2)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2. 归纳药物性能(1)药性(2)药味(3)升降浮沉 (六)指导养生防病第二节第二节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1. 取象比类法2. 推演络绎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一)五行的生克制化1. 五行相生2. 五行相克3. 五行制化 (二)五行的相乘与相侮1. 相乘2. 相侮 (三)五行的母子相及1. 母及于子2. 子及于母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二)说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三)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1. 母子(相生)关系的传变2. 乘侮(相克)关系的传变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指导疾

5、病的治疗1. 控制疾病传变2. 确定治则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3 学时第二章第二章 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生理观【目的要求】 一、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基础,五脏、六腑的的共同生理特性 二、掌握五脏、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功能 三、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气的生成和运动、 血的生成和运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四、掌握气、血、津液各自的功能 五、熟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奇恒之腑的生理 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七、熟悉体质的形成、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八、了解体质的生理

6、特点、体质的分类和体质学 说的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 藏藏 象象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基础:脏腑的分类、五脏、六腑 的共同生理特性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一、五脏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 (一)心 1. 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 (4)在液为汗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 1. 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在窍为鼻 (3)在志为忧 (4)在液为涕 (5)与

7、秋气相通应 (三)脾 1. 生理功能 (1)主运化 (2)主统血3(3)主升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3)在志为思 (4)在液为涎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 1. 生理功能 (1)主疏泄 促进运化 调畅情志 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行经 (2)主藏血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 (3)在志为怒 (4)在液为泪 (5)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 1. 生理功能 (1)主藏精 精的含义: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肾精促进人体的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 肾精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

8、 肾阴 肾阳 (2)主水 (3)主纳气 2. 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2)在窍为耳及二阴 (3)在志为恐 (4)在液为唾 (5)与冬气相通应 二、六腑 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 (一)胆 1. 贮藏和排泄胆汁 2. 主决断 (二)胃 1. 受纳、腐熟水谷 2. 主通降 (三)小肠 1. 受盛化物2. 泌别清浊 (四)大肠 传化糟粕 (五)膀胱 贮尿和排尿 (六)三焦 1. 通行诸气,总司气化 2.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 (一)脑 1. 连五脏,主精神思维 2. 系官窍,主感觉运动 (二)女子胞 1. 主持月经 2. 孕育胎儿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

9、)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心与肺 2. 心与脾 3. 心与肝 4. 心与肾 5. 肺与脾 6. 肺与肝 7. 肺与肾 8. 肝与脾 9. 肝与肾 10. 脾与肾 (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1. 心与小肠 2. 肺与大肠 3. 脾与胃 4. 肝与胆 5. 肾与膀胱第二节第二节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一、气 (一)气的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运动 (四)气的功能 1. 推动作用 2. 温煦作用 3.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 (五)气的分类41. 元气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2. 宗气 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3. 营气概念、来源、主要功能 4. 卫气概念、来

10、源、主要功能 二、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1. 濡养滋润2. 充养精神 三、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 津液的生成 2. 津液的输布 3. 津液的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气与血 1. 气能生血 2. 气能行血 3. 气能摄血 4. 血能载气 5. 血能生气 (二)气与津液 1. 气能生津 2. 气能行津 3. 气能摄津 4. 津能载气 (三)血与津液第四节第四节 体体 质质体质的概念 一、体质的形成 (一)先天因素 1. 禀赋 2. 性别 (二)后天因素 1. 环境 2. 年龄 3. 饮

11、食4. 劳逸 5. 婚育 6. 情志 7. 疾病 8. 锻炼 二、体质学的基本原理 (一)禀赋决定论 (二)环境制约论 (三)体质过程论 (四)形神同构论 三、体质的生理特点 (一)相对稳定性 (二)动态可变性 (三)个体差异性 (四)群类趋同性 (五)形神一体性 四、体质的分类 (一)平和性 (二)偏颇质 1. 气虚质 2. 阳虚质 3. 阴虚质 4. 血虚质 5. 痰湿质 6. 湿热质 7. 瘀血质 8. 气郁质 9. 特禀质【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10 学时第三章第三章 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 【目的要求】 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 二、掌握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六

12、 淫各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三、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七情致病的特点 四、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五、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六、掌握病机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的基本病机 七、熟悉疬气、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病因 八、熟悉影响发病的因素和发病形式 九、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及病机 十、了解外伤、寄生虫等其他病因5【教学内容】第一节第一节 病病 因因病因的概念中医临床探求病因的方法 一、外感病因外感病因的概念 (一)六淫 六淫的概念 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 风邪 (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2)风性善行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

13、风性主动2. 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性收引3. 暑邪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3)暑多挟湿 (二)暑的病证:伤暑、暑湿、中暑 4. 湿邪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2)湿性重浊 (3)湿性黏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 燥邪 (1)燥易伤津 (2)燥易伤肺 6.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疮疡 (二)疬气 疬气的概念 疬气的致病特点 二、内伤病因 (一)七情内伤1. 七情内伤的概念2. 七情致病的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 (3

14、)情志波动,影响病情 (二)饮食失宜 1. 饮食不节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三)劳逸失度 1. 过劳 2. 过逸 三、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一)痰饮 痰饮的概念,痰、饮的区别及其各自分类 1. 痰饮的形成 2. 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 (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4)易扰乱神明 (二)瘀血 瘀血的概念 1. 瘀血的形成 2. 瘀血的致病特点 (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紫绀 (5)舌象 (6)脉象 (三)结石 结石的概念 1. 结石的形成 2. 结石的致病特点 四、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寄生虫第二节第二节 发发 病

15、病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与邪气的概念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二、影响发病的因素 (一)外环境与发病 1. 气候因素 2. 地域因素63. 生活、工作环境 (二)内环境与发病 1. 体质因素 2. 精神状态 三、发病形式 1. 感而即发 2. 徐发 3. 伏而后发 4. 继发 5. 复发第三节第三节 病病 机机 病机的概念 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 虚实病机 2. 虚实变化(1)虚实转化(2)虚实错杂 (3)虚实真假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 2. 邪胜正衰 二、阴阳失调 (一)

16、阴阳偏盛 1. 阳偏盛 2. 阴偏盛 (二)阴阳偏衰 1. 阳偏衰 2. 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 1. 阴损及阳 2. 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 1. 阴盛格阳 2. 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 1. 亡阳 2. 亡阴 三、气血津液失常 (一)气血津液不足 (二)气血津液运行失常 (三)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四、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数】6 学时第四章第四章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目的要求】 一、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含义、中医诊断的理论 依据 二、掌握望神、望色、望排出物、望舌的基本内 容、临床意义及望舌的注意事项 三、掌握问诊中问主诉、问病史的基本内容和临 床意义 四、掌握问诊中问现在症中的基本内容和临床意 义 五、掌握脉诊中诊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 六、掌握辨证的概念 七、掌握八纲辨证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