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生命如歌生命如歌单元教材分析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内容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生命如歌”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热爱和平、懂得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珍爱生命、懂得感恩父母,保护环境、拥有保护生态平衡的责任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联系起来,强烈地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是一篇国外的儿童故事,记叙了10 岁的洛迪在洪水突然袭来,妈妈身体尚未复原的危难时刻,保护妈妈,鼓励妈妈,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事例,是一曲生命的凯歌,也是孩子自强不息和热爱亲人的赞歌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颗小豌豆》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童话故事,讲述了一颗小豌豆飞进窗台上的裂缝里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大瀑布的葬礼》以一个感人的故事——总统穿着黑色的丧服,亲自主持为了一条瀑布举行的葬礼,呼吁全人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无知和贪婪会使人类在自然中葬送自己人们应该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的地球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叙事写人的文章,教学时让学生知道要抓住典型的事例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因此,本单元练习作文《他(她)真 》 二、单元教学目标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本单元出现的生字,积累词语表中规定的词语认识排比句和设问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3.结合课文教学,开展说写活动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懂得要热爱和平、珍爱生命、保护环境5.重点积累的语段:《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熟记最后一小节;《妈妈,我们要活下去》:熟记第 5—7 小节;《大瀑布的葬礼》:熟记第 4、5 小节三、单元教学重点三、单元教学重点1.继续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培养学生仿写具有结构特点的句式的能力仿写排比句,如第 6 课两处出现排比句,要求仿写一句;综合练习中也出现了排比句,要求仿写仿写先概括后具体的句子如第 9 课要求学生先想想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再照样子写一写。
要让学生发现句式特点,并仿写3.抓住课文中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补充情节或对话,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第 8 课中让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如第 9 课《一颗小豌豆》对最小那颗豌豆经历的故事写得很美、很动人,而其它几颗豌豆到底有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课文里没有提于是请学生展开想象,续编一颗豌豆的故事 四、单元教学时间安排四、单元教学时间安排序号类型内容教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2妈妈,我们要活下去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1一颗小豌豆11课文大瀑布的葬礼22古诗三闾庙江村晚眺13作文他(她)真 14综合练习15单元梳理1五、单元教学建议五、单元教学建议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让他们自然地流露,避免拿腔拿调,多激励学生,让他们享受到朗读的乐趣,做声情并茂的朗读者2.正确地理解词义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句段含义的正确把握,可以要求学习在预习时自学字词,查阅词典,进一步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3.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理解、体验、感悟的过程中仍然可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质疑能力、说话能力等等。
4.在本单元课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阅读学习,适当进行写句、写段练习写句练习要让学生发现句式特点后再仿写写段练习可以是想象人物的对话、续编故事、写信、学写演讲稿等6 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文是中国孩子雷利写给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一封信,属于书信体文章信中包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语言朴素,感情强烈,读之催人泪下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联系了起来,强烈地表达了中国青少年的正义感和爱好和平的愿望这封信文字精炼,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写得情真意切文中两处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内心的情感词句解析: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气势,抒发了作者内心深处呼唤和平、制止战争的强烈情感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 18 个生字,学会 14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难点: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预习要求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一、给带点字注音沉浸( ) 卓( )越 灵柩( ) 弥( )漫 呼吁( ) 覆( )盖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子弹 ( )的生命 ( )的硝烟 ( )的评价 ( )的谢意 ( )的“和平之花”( )胜利 ( )素质 ( )任务( )战争 ( )丧钟 ( )和平三、填空一个来自 中国孩子 ,为了 ,为了 ,为了 ,让 ,让 ,想通过 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发出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声,那就是 。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一课时((1 1)用)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基础性目标,用““~~~~””表明发展性目标;表明发展性目标; ((2 2)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对教学目标作如下修正:一、读课题,理解意思一、读课题,理解意思1.齐读课题2.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位孩子的呼声是什么?出示: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板书:要和平 不要战争)二、浏览课文,了解内容二、浏览课文,了解内容一)自读课文(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带点字注音沉浸( ) 卓( )越 灵柩( ) 弥( )漫 呼吁( ) 覆( )盖2.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子弹 ( )的生命 ( )的硝烟( )的评价 ( )的谢意 ( )的“和平之花”( )胜利 ( )素质 ( )任务( )战争 ( )丧钟 ( )和平3.填空一个来自 中国孩子 ,为了 ,为了 ,为了 ,让 ,让 ,想通过 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发出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声,那就是 。
三、对比想象,体会情感三、对比想象,体会情感1. 读正文第二节,说“我”至今忘不了什么2.引导想象:如果不出意外,两年后相会在机场的情景3.师生配合,对比朗读正文 2、3 小节4.读正文的第 2、3 小节,根据文中的内容,用下列句式写话我”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这一景、那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5.读正文第 4 节6.出示句子: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四、小结:四、小结:1.这是一封书信,你发现它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了吗?书信应注意的格式有哪些?2.完成填空我了解到,写信应注意的格式是(1) ;(2) ;(3) ;(4) 书信与一般记叙文的区别是(1) ;(2) .五、布置作业五、布置作业基础题:1.自主积累文中的词语2.默写句子: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爸爸,全社会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3.填空:“我”忘不了 ,忘不了 ,忘不了 ,这一景、那一幕,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选择题:1.为了 ,为了 ,为了 ,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2.为了 ,为了 ,为了 , 本资料由实验小学陈国琴老师提供郁锦香老师校对本资料由实验小学陈国琴老师提供郁锦香老师校对教学反思与重构:教学反思与重构:第二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一、导入1.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3.同学们,雷利的呼声是——要和平不要战争一个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探究的重点内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的歌曲:通过播放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那哀婉的那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为本节课的学习定下““基调基调”” ,又齐读,又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激起学生的情感,凸显““呼声呼声””为下面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的学习做好铺垫二、学习课文二、学习课文(一)默读课文,找原因。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并动笔画一画,找出“雷利为什么会发出如此强烈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读读有关句子,体会体会二)小组合作、议原因小组互相交流读书体会三)班级交流,悟原因问题:雷利发出这样的呼声,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1.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语句,教师点拔、领悟“雷利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的最根本原因是“世界并不太平” 2.出示语句——“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 3.读句感悟① 理解重点词语“太平” “娇嫩的和平之花” 、体会句子意思② 联系课文内容,互评促进,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③ 交流具体事例,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④ 观看录相图片,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4.小结:同学们,大家从“雷利的爸爸为维护和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收集的有关具体事实和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要和平不要战争) 5.过渡:“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雷利的呼声,也是我们的呼声,更是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心声,让我们拿起课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一起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