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82450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的临床分析作者:平天洲 作者单位:平顶山市卫东区人民医院医院内科【关键词】 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1 个月或在 12 月中累计超过 12 周。FD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的流行病学高查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 19%41%,我国某市一份调查报道,FD 占该院胃肠病菌专科门诊患者的 50%。FD 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构成 相当高的医疗费用,因此已逐渐成为现代

2、社会中一个主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资料与方法2007 年 11 月2010 年 5 月收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80 例,男 29 例,女 41 例,年龄2472 岁,平均 41.2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罗马诊断标准,表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的为32 例,其中男 12 例,女 20 例;表现为上腹疼痛综合征的为 48 例,其中男 17 例,女 3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早饱、餐后饱胀、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诊断标准:根据罗马的诊断标准,患者有以下一项以上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经过内镜及其他检查并没有发现有可以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 6 个月,近 3 个月有症状。并分

3、为 2 个亚型,即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早饱及餐后饱胀感,而上腹疼痛综合征主要为位于上腹部的疼痛或烧灼感1。治疗:指导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调整心理与精神状态, 避免烟、酒及不良药物刺激,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适当给予镇静药物,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表现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的患者主要选用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对表现为上腹疼痛综合征的患者主要选用抑酸药物+胃黏膜保护剂进行治疗。本组病例抑酸药物选用 PPI(奥米拉唑或兰索拉唑),胃黏膜保护剂选用胶体次枸椽酸铋盐或麦滋林-S,促动力药物选用多潘立酮或莫沙必利。疗程均

4、为 4 周,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疗效标准判定:显效: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有改善。无效:症状未有改善或更严重。结 果疗效:治疗 4 周末,显效 21 例,有效 34 例,无效 25 例,总有效率为 68.75%。不良反应:本组病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进行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变化。讨 论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2。F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精神社会因素一直被认为与 F

5、D 的发病有密切关系2。包括精神因素在类的各种因素,可以通过影响脑-肠轴而引起胃肠道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从而导致胃肠道的功能异常。症状的出现是由于胃肠道异常、生理和社会心理因素之间复杂作用的结果,并最终引起胃肠道生理发生改变。多数患者出现胃十二指肠动力异常,如胃排空延迟、胃顺应性受损等。部分患者出现内脏敏感性增高。社会心理疾病,包括焦虑、抑郁和躯体化症状在 FD 患者中的频率明显增高。因此,如采用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模式)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临床需要指导患者合理膳食、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适当体育锻炼、融洽的人际关系、充分的睡眠、健康乐观的心态等。除常规药物治疗外,更应重视精神心理治疗,精神心理治疗可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当对 FD 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以解除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1 丁士刚,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社区防治.全科医学与疾病管理.中化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141.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