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77670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板桥开仓济民 译文+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板桥开仓济民译文+答案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注释】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翻译: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

2、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 ”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8.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A.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B.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D.或阻之(或:有的人)9.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答案:.(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10.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2 分)答案: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曲肱而枕曲肱而枕饭疏食,

3、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检测检测 题题(全卷共60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 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 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 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4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地方

4、 ) 亦不详其姓字( 清楚 ) 每有会意( 领会文章的主旨 ) 或置酒而招之( 有时 ) 造饮辄尽( 到,往 )( 就/总是 ) 期在必醉( 期望 ) 曾不吝情去留( 竟,还 )( 离开 ) 因以为号焉( 于是 ) 性嗜酒( 爱好,喜欢 ) 曾不吝情去留( 舍不得 )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辈,同类 ) 衔觞赋诗( 酒杯 )二、翻译下列句子(16分)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 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得。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 走。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每当对书中主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 得连饭也忘

5、了吃。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遮不住风和阳光。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他到了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 一生。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 氏治下的百姓吧?三、原文第二节中空格处应填的句子是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用现代汉 语写出这句话的意思:不为贫贱而忧心忡 忡,不热中于发财做官。(4分) 四、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2分) ( A )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B、既醉

6、/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C、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D、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直接表现五柳先生性格、思想的两句话 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 一是好读书,达到了欣然忘食的程度;二 是嗜酒,达到了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程 度。“亲旧知其如此”中“此”指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六、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B ) A、先生别号“五柳”,缘于屋旁的五棵柳 树。 B、先生酷爱读书,常常不放过一字一句。 C、先生生活贫穷,缺吃少穿,却时常以文 自娱。 D、先生志趣独特,从不把世俗的得失放在 心上。 七、

7、结合原文,谈谈五柳先生是怎样一个 人。(不少于50字)(3分) 答:他是一个不图名利,安贫乐道的人, 尽管“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仍然安然自若,他写作仅仅 是为了“自娱”“示己志”,他读书也是 为了“会意”,他一生“忘怀得失”。他 还是一个洒脱的人,喝酒“期在必醉,既 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八、文章结尾提到“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2分) 答:希望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 风气淳厚朴实。 九、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 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 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 的?(3分) 答:(1)不认同。经济

8、地位越高的人不见 得生存质量越好。人有千万种活法,适合 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2)认同。时代进步离不开物质文明。如 果每个人都像陶渊明那样“不慕荣利”, 社会不可能发展。 十、课外拓展 韩愈传(节选)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 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 巡官。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 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 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 阳山令。 风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 佛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 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 喜佛,上疏谏之,疏奏,宪宗怒甚,乃贬 为潮州刺史。 【注】从:堂房亲属。辟(bi):征召。 宫市:原意指宫廷内所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