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73959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 .人文知识专题中国文化概论2. 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滔滔黄河东逝水,造就了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即历史地理环境。本章介绍的地理环境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相应的历史地理环境,都是在这样或那样的环境中蕴育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文化赖以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其提供基本的空间和条件。地球上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历史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1 世界文明大舞台在浩瀚

2、的宇宙中,迄今为止,除了地球外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其他高度文明的存在。在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里只有地球上有所谓人类的存在。远观这个球状的星球,在一片蔚蓝色的底上呈现为黄色或绿色的块状结构,而这些块状结构的上层还有白色的絮状物,那蓝色的被我们称为“海洋” ,黄绿色的被我们称为“陆地” ,白色的絮状物被我们称为“云” 。浩瀚宇宙中的太阳系“地球”表面,蓝色的海洋包围着陆地,海洋多而陆地少,在 5.1亿平方公里的球表上,约 70.8%为海洋,29.2%为陆地。在海洋与陆地的上方由大气层组成,地壳之下则是半径厚达 6300 余公里的地幔与地核。2.2 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中国的位置陆地,被分为了七大洲,海

3、洋被分为了四大洋:中国在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疆域的变迁历代中原王朝虽然时有盈缩,但基本的趋势是逐渐扩大,逐渐巩固,不少王朝还拥有过今天中国领土以外的疆域。 疆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为秦朝。公元前 210 年秦朝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清代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 年) ,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共 1000 多平方公里。2.3 中国疆域的特点2.3.1 纵横经纬看中国东西向-时间与高度:时差跨越大、地

4、形复杂,从海洋、平原、丘陵到高原、盆地,直至世界屋脊,西高东低造成海拔落差极大;中国的东部是惊涛拍岸浩渺无边的太平洋,西部是高入天际雪山连绵的帕米尔高原。从东经 135 度的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口,到东经 74 度的帕米尔高原总共跨越了 61 个经度,时差近 4 个小时。当乌苏里江旭日东升的时候,帕米尔高原依然是漫天星斗。南北向-距离与温度:跨越气候带多,但主要在温带,特别是东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四季分明从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这一南北向的距离,给我们带来的则是温度的变化。每年春节,当北纬 4 度的曾母暗沙骄阳似火之时,北纬 53 度的漠河却是冰天雪地,这 49 个纬度跨越了从热带到温

5、带再到寒带的区域。2. 3. 2 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 65%。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我国东南侧的大陆架宽阔缓斜。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附图) 。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以至“沧海桑田” 。这些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阶梯内,比较明显的有:1. 湖泊的发育和消亡;2. 水道和水系的变迁;3. 海陆变迁;4. 黄土高原的变迁;5. 沙漠的变迁。三级台阶2.3.3 气候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有三个特点:一

6、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中国疆域的气候受太阳光直射与未直射的影响,陆地与海洋温度不同,便会产生陆地风与海洋风,继而便产生了著名的亚洲季风。亚洲季风在太阳直射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的时候,北半球大陆温度低而海洋温度高,温度低的气流下沉而温度高的气流上升,如此便表现为风自大陆吹向海洋,气流温度低而干冷,此时是西北风盛行;在太阳直射赤道与北回归线的时候,大陆温度高而海洋温度低,气流自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气,也就是东南风盛行的时候了。海陆风的形成四季分明与“生-长-收-藏”在冬夏两季之间,便是相对平衡的秋春二季,如此便形成了四季分明的温带季风气候。再加上中国呈西高东低的阶梯状

7、地形,暧湿气流在不断爬坡的时候容易形成降雨,东部平原地区面积大而土地肥沃,黄河流域与长河流域自然而然就会靠天吃饭,也就是以务农为生了。土地具有搬不动、拿不走的特点,于是,便形成了农业文明那种“生-长-收-藏”的规律性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进而根据这种规律产生了符合这片土地的文化与思想。2.4 地理环境的作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4.1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作用有决定意义因为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性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

8、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方式也迥然不同,而且,同样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生产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2.4.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农耕及农耕文明的影响深远,农耕自然经济易于发展延续。中国内陆产生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文明,水平一度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令中国文化具有了强劲的影响力与延续力。农业文明的发达,汉民族对土地的重视和依赖,发展成重农轻商、安土重迁的观念与传统。重农抑商成为了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

9、的一种国家观念,把农业视为“本” ,把工商业视为“末” 。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在西汉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 地理环境完整,山脉河流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地理环境的完整性及大地域、人口多、族群多和农耕生产方式等原因,容易产生大一统的国家政治理念和产生大一统的王朝。社会的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甲骨文中就有了“四方”的明确记载,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清晰。历代王朝追求“四夷宾服” 、天下归心为王朝强盛的标志。“天下” “四方”观即追求统一、天下一家的大一统观念,它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到过重要作用。在历史上,拥有半壁河

10、山、偏安一隅的王朝都短祚,企图分裂者终难得逞。中国地理环境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令汉民族在文化心理上产生优越感,以自我为中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令封建社会后期施行闭关锁国政策。 对中华文化造成的影响1)封闭性:东部、南部辽阔的海疆;西部、西南部、西北部以帕米尔高原及其向东南延展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向西北延展的天山山脉及阿尔泰山将来自西部、南部的文明挡在了门外,而我们的北部是当时荒芜人烟的西伯利亚大草原。这种自然结构,为中华文明的萌发与成长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这一文明独立的发展,但这种封闭性带来了保守的自我意识,继而助长了以中国本土为中心的自大心理

11、的膨胀。当我们自娱自乐了近 5000 年后受到来自欧亚大陆另一端的文明冲击时,才会猝不及防、不堪一击。2)合一性:由于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造成主要河流皆自西向东流去,故在几条主要的大江大河流域才会逐渐形成人们文化意识、思想观念相融的结果,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地形的因素不可或缺,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便是这一环境造就的典型心理反应。如果青藏高原在中国的中部有可能会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吗?无需证明,现代世界格局便证明了不可能,山那边的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与我们的文明相去甚远。3)稳定性:由于中国陆地架构的特点是西高东低而又濒临辽阔的太平洋,而地球又是个倾斜的旅转的球体,当她既自转又围着太阳公转的

12、时候,太阳光在一年的时间里就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的移动。文明核心与三级推进在封闭的大环境中,造成黄河流域与长流流域的文明程度要高于周边的所谓蛮夷。北部草原水草丰美易于游牧,西部高海拔气候相对不宜居、南方燥热降雨多,多沼泽土地不利于开发,只有位于中部的农耕民族率先进入文明社会,继而带动周边区域走向文明。加上农耕与游牧、渔猎之间经济上的互补,数千年来必然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区域,这种文化从大陆的第一阶梯萌发并首先完成合并,继而再向西、向北进入第二阶梯,最后将第三阶梯并入。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一方面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享受着稳定的生活并利用这种规律创造了高度的文明,另一面又受这种周期性、经验性生活的影响,制约了人们的个体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