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推拿后更痛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72358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什么推拿后更痛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为什么推拿后更痛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为什么推拿后更痛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什么推拿后更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什么推拿后更痛(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什么推拿后更痛为什么推拿后更痛 因为气血通与不通产生矛盾,第二天用放松手法推拿可缓解疼痛人体慢性劳损是肌体微细损伤长期积累形成的,病变部位由于瘀血水肿机化,结缔组 织出现肥厚型增生,导致各肌体组织相互粘连,关节伸展功能受限,肌肉、肌腱、韧带等 组织结构收缩伸展性受到影响;人体神经的传导性受到破坏,血管对人体的供给功能受到 阻碍。病变部位常处于肌体深层组织,常有酸胀疼痛,麻木等症状出现。慢性劳损形成时间较长,故而较为顽固,在应用推拿治疗时的力度相对于软组织急性 损伤要大得多,并且手法较为强硬,只有这样才能使力通过皮肤,直达深层病变部位,以 至于解除慢性劳损所形成的组织机化粘连,软化痉挛条索,逐

2、步吸收瘀血水肿和机化结节, 促进肌体功能恢复。运用推拿手法治疗慢性劳损,第一次施治时会对肌体造成一些新的损伤,其劳损部位 会有瘀血水肿渗出,当日可能出现肿胀,触摸时有疼痛感,但肌体运动功能不受影响。待 到第二、三天时其症状会慢慢消失,此时即可进行第二次推拿,其力度由小到大,在接近 第一次力度时结束。之后相隔一至二天再进行第三次推拿,第四次推拿,力量同样由小到 大,以能忍受为度。通过四次推拿后,一般情况,劳损组织的茎挛条索会得到软化,瘀血 水肿被逐渐吸收,组织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之后的推拿施治,则根据个体差异确定 力度大小,一般而论,其施力要比前四次大,施力直达深层进行手法治疗,推拿次数则以

3、 组织功能基本恢复而定。由于第一次施治会引起肌体疼痛,但这是一时性的正常反应,病者需要正确对待,不能 因短时间的疼痛而放弃治疗,那样会由于新的损伤加上旧伤而导致劳损加重。而施治者应 恰当掌握力度,针对个体差异,合理选择手法组合施治,切不可使用猛力,否则会使病者 产生惧痛心理,导致肌体紧张,无法放松治疗,或者加重损伤,不易恢复。 有些人推拿按摩时为什么痛有些人推拿按摩时为什么痛 痛的发生与按摩有三种关系:一是按摩治疗前即有的原发痛,为疾病或外伤等所致。 二是按摩过程中产生的痛,这种痛不是用蛮力刺激病人所致,而是身体发生病变以后产生 了痛反应点,受外力刺激以后表现出的痛,称为反应痛。如果一定的外力

4、不是刺激在痛反 应点上就不痛,一般称反应痛为压痛,但有时痛要在旋转或提捏时才明显,故称反应痛为 宜。痛反应点只是病理反应点的一部分,有的反应点上按之舒适,有的又痛又舒适,有的 脉搏跳动剧烈;有的反应点内有病理改变,医生可通过触感辨别出来,而病人的感受 却不明显,这些治病时均不容忽略,都对治病有明显的作用。另一方面痛反应点反应的病 理变化甚为广泛,不仅限于痛症,如失眠、头晕、咳喘、心悸等很多病都无原发痛存在, 而有反应痛。反应痛得剧烈程度又随病情和体质的差异而差别很大。原发痛对疾病的存在 有提示作用,而初学者治病却主要靠反应痛点。三是按摩后新增之痛,称为术后痛。按摩 后原发痛一般都减轻,甚至消失

5、,反应痛放手即无。术后痛多表现为按摩后新出现一些治 疗点上的浅层肌肤痛,多为合理损伤所致。一些病人肌肤板结,必须松解肌肤使气血畅通, 就难免造成一些损伤;有的病人病位甚深,要疏通深部气血,又难免损伤浅部组织,治疗 时就只有两害相较取其轻了。也有手法失当造成医源性损伤的,表现为原病不减或虽减而 新增之痛甚剧,更甚者造成血肿、骨折甚至死亡,故医生真不可不慎。另有初学者未练出柔劲,力量的质地生硬,一出手就给病人一种生硬干辣难受的痛感, 这不能完全算反应痛,又还容易造成术后痛和皮下出血,这是由于按摩者的动作没有做到 松静自然,使了拙劲;另一方面,力量的产生受意识支配,而功力更有潜意识参与其中, 根据我

6、观察体会,性格固执者力多生硬,性格懦弱者力多松软,所以要求医生去掉争凶斗 狠之意,以中和之心对人、对病,浑身自然是一团中和之气,产生的力才是柔力。中和指 人的情绪不偏执,喜怒哀乐处理的恰如其分。柔劲给人一种柔和之感,而且穿透性强,抚摸一下力量即可深入骨髓。柔劲是潜意识力与体力的合力,显意识较难影响其质量,属狭 义内功范畴,气功是纯意念功,属广义内功范畴。柔劲是长期修养锻炼的结果,与用力的 轻重缓急无关,若非亲自体验,难以用语言表达。功力的柔和与生硬,渗透与浮浅,冷热 气的随缘发生等(缘:遇合的因素)形成了力的质量差异,给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疗效 也判若天渊。 从上述可知,痛的发生与按摩之间主要

7、有三种情况,即:未按已痛的原发痛,按之方痛的 反应痛和按后新增的术后痛。按摩中痛感受的生硬、松软或柔和,则与力的质量有关。另 有初学者未练出柔劲,力量的质地生硬,一出手就给病人一种生硬干辣难受的痛感,这不 能完全算反应痛,又还容易造成术后痛和皮下出血,这是由于按摩者的动作没有做到松静 自然,使了拙劲;.”这叫痛苦,而按摩者施术要做到“痛而不苦”、 “不知其苦”、 “感觉舒 适”,又祛除疾病之苦。 痛与病位的关系痛与病位的关系 原发痛是人体发生疾病的重要信号,又可提示病位,如牙痛病位多在牙,腹痛病位多 在腹。但原发痛往往表现为一种漫痛,对具体的发病点提示得并不准确,如阑尾炎初起往 往表现为胃痛,

8、腰椎病表现为腿痛,这属于假象原发痛,表现为自觉痛处按压并不痛,医 生还可摸出假象原发痛点内没有病理改变。假象原发痛病非没有病,只不过是痛在此而病 在彼,发现这种情况,医生应提高警惕,穷追不舍,直至挖出元凶。如一小腿转筋的病人, 小腿部按之不痛,肌肉无痉挛结块,于是循腰腹触诊,在腹部发现二肿块已 4 厘米大,经 西医确诊为肠癌,半年后即去世。腿转筋是癌块影响到股神经所致。西医称假象原发痛为 反射痛,不少著作都没有指出假象原发痛按之不痛的特点。若是在自觉痛处按之更痛,触 之有病理改变,则是真原发痛点,为病位所在,这是原发痛与按之方痛的反应痛重合在一 起了。医生经验丰富以后还能触摸出病位内是发炎、积

9、液、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热 壅、化脓等等,对确诊病位很有帮助。不过好多病的发病处是触摸不到的,如心、肺、脑 等处,要确诊还得与现代检测手段结合。有好些病病位广泛,其原发痛与反应痛的范围比 较宽,如风湿、流注(西医称为脓血症,变现为走窜性、多发性化脓疮)等,病位就不局 限于一点了。原发痛有真假之别,且提示的病位有广狭之异;反应痛提示的病位则有远近之分。远 反应痛点距离病位远,如在小腿阑尾穴有明显反应痛提示患阑尾炎。瑞典的赫迪 玛萨弗雷特女士可以通过脚部病理反应点诊断出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其它如耳穴,第二掌 骨侧全息穴都以压痛点作为诊断治疗的重点,均属远反应痛范畴。近反应痛点距病位近, 多为疾病

10、的病根所在,又可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与原发痛重合,就痛上加痛,是易知的 病根;二是造成假原发痛的根源,是较难知的病根;三是潜在病变之处,是难知的病根, 医生可据此预测出将发生的病变,如我可预测出一两天后才出现的感冒症状。有些不以痛 为表现形式的病,若在病位处按摩也多有近反应痛。近反应痛也可与其它症状结合起来判 断疾病,如小结胸证,心下痞满,自觉不痛,按之则痛;是压痛与痞满结合来判断病;慢 性腹泻,若小肠部有压痛是湿阻中焦,若喜按不痛,多为脾肾阳虚。远反应痛为信息感应 所致,近反应痛为病理改变所致。近反应痛点内的病理变化可以从触感上分别出来。远反 应痛点内的病理感应变化甚不明显,初学者很难掌握。

11、要通过反应痛来判断疾病及其位置, 必须学好经络学、解剖学、全息学等,并练出敏锐的触感,全面分析,才能运用自如。很多病还有更深一层的病位, 。比如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可以产生很多症状。一般人找 到了发生病变的脏腑,便以为找到了病根,其实脏腑的病变多与管理本部位的脑神经或脊 神经受压有关。神经的病变除本身受到压迫外,又可能与供血的血管受压、神经缺乏血液 滋养有关。神经的受压或失养又能引起内分泌失调,或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再导致感染, 引起的病变就多部胜举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翳风,天容穴内软组织肿胀(包括肌肉、筋膜、骨膜、血管、扁桃的无菌炎症)极易压迫脑神经,引起多种内脏疾患,如肺炎、肾炎 等;又可压迫

12、颈内动脉,导致头昏眼花、顽固头痛,甚至瘫痪,此处反应痛虽甚剧烈,却 是解除众多疾病的机关,如若缺乏功力,也难以疏通此处的壅塞。这种反应痛点是病根中 的病根,与疾病的症状之间的关系就间接又间接了。上述脑神经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迷走 神经,直接从大脑中分出,从耳下,经气管两侧入腹,与记住两边分出的脊神经共同控制 内脏的功能活动,如果脑、脊两系神经传导通路同时受阻,往往发生很多严重的疑难病变。 脊柱上的病变则往往是由脊柱炎症、错位,或周围软组织病变压迫脊神经所致。有的脊柱 病变与症状之间很难用神经学说解释,用经络学说则很好解释,所以中西医理论必须融会 贯通。在上述脑、脊神经的病变部位上,有的有原发痛,

13、有的有反应痛,有的则不痛,即 使有痛反应(包括原发痛与反应痛)存在,一般人也往往认为仅是局部病变,很少把这些 病变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的病变挂上钩。对那些没有痛反应得病变部位,被病 人和医生忽略的就更多了,只有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凭触感发现这些无痛的病变部位。这 些影响脑、脊神经,督脉的病变,即使有痛反应,很多都不严重,却往往是很多严重疾病 的病根。按摩治疗危重、疑难之症,从这些影响脑、脊神经,督脉的病变部位入手,往往 收到捷效。如我治心脏病、肾炎,往往在颈、胸椎上找到突破口,而取得成功。又如痛风, 脚部红肿热痛,反复走窜发作,轻触之则痛不可忍,是尿酸沉积在脚部所致,深一层的病 因是肾脏

14、排泄尿酸的功能差,再深一层的原因多是胸椎病变压迫了调控肾脏的神经所致。 但往往发生病变的胸椎非但没有原发痛,就是反应痛也很轻,而调治病变胸椎后,疗效非 常明显。总之,痛虽对病位有提示作用,但原发痛提示病位有真假之分,按之更痛是真原发痛, 为病位所在;按之不痛,是假原发痛,当进一步查找病位。反应痛提示病位有远近之别, 远反应痛距病位远,为病理信息感应所致,痛点内感应性病理变化甚微,初学者仅能据病 人痛感察之,其对病位的提示要根据经络学、解剖学、全息学来判断。近反应痛点位病位 所在,较易扪出痛点内的病理变化,可以与原发痛或其它症状结合以帮助判断疾病。有的 反应痛点(如脊柱上的反应点)从深一层病位来说是近反应痛点,从浅一层病位来看就是 远反应痛点了。还有的深层次病位上没有痛反应,所以痛的地方未必就是病位,如假象原 发痛处;不痛的地方未必不是病位,如一些脊椎病。一般来说把原发痛、反应痛、触感结 合起来判断病位,较为可靠。本节后半部兼及天容穴区和脊柱在深层次病位中的重要性以 及脑、脊两系神经同时受阻,发生严重疾病的认识,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