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71674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7.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1-第一部分 县域基础资料第一章 县域行政区划及历史建制沿革一、概述平武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岷山、龙门山脉山区,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 315931330241,东经 10350311045913。东接广元市所属青川县,南靠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北川县,西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松潘县、九寨沟县,北与甘肃省文县接壤,沿东南至西北方向略显狭长形状,东南至西北最长处 245.3

2、公里,西南至东北最窄处 78 公里,幅员面积 5974 平方公里。全县辖 9 镇、16 乡, 2007 年底全县总人口 186957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153 人,占 12.92。龙安镇总人口 35636 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5338 人,占全镇人口的 43.04。全县共有汉、藏、回、羌、蒙古、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高山族等 12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6.6 万人。全县属盆周山区省定贫困县和少数民族比照县,社会经济正由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发展。2007 年全县生产总值实现 16.3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5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7.5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

3、 3.8 亿元,一、二、三产业之比为 3.1:4.6:2.3,县财政收入 1.29 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8500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3034 元。二、历史沿革(一)隶属变革平武县 “地处边陲,界在氐羌” ,是蜀北之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征战频繁,县名取“天下太平,休兵罢武”之意,周秦时期为氐羌民族聚居之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两汉属广汉郡,后汉属广汉属国。三国蜀汉后主建兴七年(229 年) ,蜀汉政权在刚氐道境内南部分置广武县。晋太康元年改名平武县。南朝宋、齐两代,平武县建置未变,隶北阴平郡,其时,北阴平郡与所辖阴平县同于治今江油市小溪坝镇。梁武帝普通三年(522 年)

4、,氐人首领李龙迁率部众在蜀汉江油关所在地(今平武县南坝镇)修建城池,建立割据政权,称藩于梁。西魏所置龙州,下辖郡、县甚多,除在今平武县境内的江油郡及所辖江油、平武二县外,还有在今江油市境内的阴平郡及所辖龙安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 年) ,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其年又加一西字,称西龙门郡。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 ,改西龙门郡为龙州,又称龙门州。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 年) ,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据政权占据龙州。明朝嘉靖置龙安府。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 年)复称平武。清顺治六年(1649 年) ,清军攻占龙安府,各土司亦相继归顺清朝。民国二年(1913 年) ,国民政府施废除龙安府,

5、仍为平武县。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 月27 日,平武县解放。1950 年 1 月,平武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 。1985 年 2 月,撤销绵阳地区,建立绵阳市,平武县改隶绵阳市。1995 年,又恢复了 6 个乡,全县共辖 9 个镇、16 个乡。(二)管辖区划变革1950 年 1 月,平武县人民政府建立,隶属剑阁专区(治今广元市) 。当年7 月,建立藏族自治委员会,下设黄羊、白熊、虎牙 3 个大部落,在原土司世袭领地内恢复番官,头人制度。藏族自治委员会辖区以外,分设 5 个区,19个乡。1951 年 9 月,改藏族自治委员会为藏族自治区。195

6、6 年 2 月,划白石乡隶属江油县,甘溪、桂溪、都坝、贯岭乡隶属北川县。1956 年全县行政区划改为 4 个区,32 个乡、1 个镇。1959 年,全县人民公社化以后形成 6 个区,39 个人民公社、1 个镇。1984 年改人民公社为乡,全县共辖 6 个区,39 个乡,1 个镇。1992 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 6 个区,撤销和合并了部分乡,新建了部分镇,改 39 个乡、1 个镇为 9 个镇、10 个乡。1995 年,恢复锁江、徐塘、平南、水观、水田、旧堡等 6 个乡,全县共辖 9 个镇,16 个乡(其中 6 个藏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

7、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2-族乡) 。2003 年,改徐塘、锁江、平南三乡为羌族乡。2007 年底,平武县共辖9 个镇、16 个乡(龙安镇、古城镇、南坝镇、水晶镇、豆叩镇、响岩镇、平通镇、大印镇、大桥镇、坝子乡、高村乡、水田乡、平南乡、徐塘乡、锁江乡、土城乡、旧堡乡、阔达乡、黄羊关藏族乡、虎牙藏族乡、泗耳藏族乡、白马藏族乡、木座藏族乡、木皮藏族乡、水观乡) 。第二章 县域自然地理资料一、自然地理位置平武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的东缘,长江的二级支流,涪江的上游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03503

8、11045913,北纬 315931330241;四周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分别与广元市所属青川县,绵阳市所属江油市、北川县,阿坝藏族羌簇自治州所属松潘县、九寨沟县,以及甘肃省文县接壤。二、地形地貌平武县地处盆周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景观。境内山地主要由近南北走向的岷山山脉、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山脉和近北东至南西走向的龙门山脉组成,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地占幅员面积的 94.3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极高山、高山,向东南渐次过度为中山、低中山和低山。西北部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 5588 米,东南部最低处涪江二郎峡椒园子河谷海拔 600米,两地高差近 5000 米。县境处于我国三大

9、构造域结合部位,中生代侏罗纪及其以前各个地质时期的地层出露齐全,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三、气候特征平武县气候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具有云多、雾少、阴天多的特点。由于地势起伏突出,高差悬殊,气候要素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呈垂直分布。低山河谷地带属北亚热带山地湿润性季风气候,低中山地带属山地温暖带气候,中山地带属寒温带气候,高山地带属亚寒带气候,极高山地带属寒带气候。 多年平均气温 14.7,年极端最高气温 37,年极端最低气温-6.6。多年平均降水总量 839.9 毫米,多年平均日照时间 1323.5 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 252 天。平武县主要气象特征值表平武县主要气象特征值

10、表 表表 1-2-11-2-1序号序号项项 目目单单 位位数数 量量备备 注注 多年平均14.7 极端最高37.01974.07.171气温 极端最低-6.61975.12.14 多年平均mm839.9 一日最大mm151.01981.08.202降水量 平均降水日数d14.6 多年平均M/s0.6多为 N 向3风速最大风速M/s15.71982.06.17 4多年平均蒸发量mm1068.8 5多年平均日照时数h1323.5 6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2.0 7多年平均气压mb915.3 8多年平均雷暴日数d18 10.0 mmd23.59日雨量级出现的平均天数25.0 mm7.7四、水文特征平武

11、县境河流众多,发源于岷山主峰雪宝顶北坡的涪江由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夺补河、平通河等大小 430 余条支流呈羽状分布,深切于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涪江干流在县境内全长 157 公里,流域面积 5510 平方公里,总落差 2990 米,河床平均比降 15,平均流量 153 立方米/秒,平均径流总量47 亿立方米/年,水能蕴藏量 102 万 KW,可开发量 70 万 KW。流域面积在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夺补河、平通河、虎牙河等 14 条。其中,发源于王朗自然保护区的夺补河(又名火溪河)全长 108 公里,流域面积 1490 平方公里,总落差 2485 米,河床平均比降 23,平均流量 4

12、1 立方米/秒,平均径流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平武县城市总体规划 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基础资料汇编-3-总量 13 亿立方米/年,水能蕴藏量 35 万 KW,可开发量 33 万 KW。五、土壤平武全县区域内土类多样,自然土有黄壤、棕壤、黄棕和暗棕壤、山地褐色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寒膜土八个种类,全县区域内农耕地分为粘、壤、砂、石砂、石砾等五个土类。黏土约 16 万亩(田 1.1 万亩) ,大多数分布于古城、坝子、南坝等乡、镇,其他乡镇也有零星分布。石砂土约 16 万亩,遍布全县。壤土面积

13、少,约 7.6 万亩(田 8000 亩) ,多属高产田地,多分布于河谷地带,石砾土仅零星分布,这些土壤多属中性,部分田土有偏酸偏碱趋势。全县田土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效氮、磷、钾养分较丰,但因山高低温及水土流失的影响,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作用。六、地震、地质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盆周山区,县内崇山峻岭,最高山峰达海拔 5400 米,最低处海拔高程 600 米,由于受河流下切侵蚀强烈,所以县内山崖陡峭相对高差达 10002000 米,地形十分复杂。从大地构造上看平武正处于巨型纬向构造的秦岭构造带摩天岭构造与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受这两大构造的控制和影响在平武境内产生了一系列的次一级

14、构造,形成了平武地区的地震地质现状。(一)地震烈度区划根据国家地震局 1974 年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平武县全县属七度烈度区,其中平武以北的藏区、水晶为八度烈度区,平武西南部的豆叩、南坝区大部为七度区,部分地区为六度区。1976 年 8 月松平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地震局经实地调查绘出了松平 7.2 级地震烈度图。 5.12 地震以后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局部修订 2008 版,平武抗震设防烈度调整为 8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调整为 0.20g。5.12 地震是由两次 7.2 级地震,一次 6.7 级及若干 4.5 级和小震计二千多次组成的震群型地震。极震区位于松潘县小河

15、与平武水晶交界处,极震区叠加烈度为九度,均位于松潘县小河区境内。平武县水晶叶塘土城以及王郎自然保护区属八度烈度区,八度烈度区域为南至大桥北至牧羊场,东至白马,西至虎牙的椭圆形区域。(二)地震地质平武县境内的地震地质构造主要由北东向的龙门山构造带,近东西走向的摩天岭构造和杨柳坝旋钮构造三部分组成。1、龙门山北东向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属华夏构造的一部分,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侧,南起四川天全一带,往北经灌县、茂汶、北川、青川到陕西宁强,全长 450 公里,是我省三大活动构造带之一。该带地震活动强烈,自公元 1169 年以来已发生破坏性地震 25 次,其中以 1933 年迭溪 7.5 级地震最为强烈。龙

16、门山构造带穿过平武县东部,是控制平武南坝、古城、豆叩的主要构造。南坝断裂:南坝断裂带南起平武平驿与江油武都间,北至青川境内。走向北 48东,倾向北西,倾角 2550,上盘为寒武系地层,下盘为志留系地层。断裂附近地层平行劈理密集。是力学性质以压性为主兼具扭性的冲断层,该断裂在平武县境内长度约为 45 公里。南坝断裂在平武县境内将龙门山断裂分为南北两部份,以此为界习惯上分别称之为龙门山前山断裂带和后山断裂带。该断裂带地震活动性较弱,据历史地震调查,近五十年该断裂带上无四级以上地震发生。青溪断裂:青溪断裂属龙门山后山断裂带的一部分,它南起于平武古城沿北 62东经青溪、桥楼进入青川县境,全长约九十公里。该断裂带倾向北西,倾角 60以上。上下两盘皆由志留系千枚岩组成,断裂内有炭化糜棱岩,定向排列构造透镜体及劈理等标志,显示强烈的挤压特征。由古城至茶坊一带,走向北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