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37170607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时代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西塞罗解释员(意译)和演说家(直译)的翻译: 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 (一) 译者在翻译中应像演说家那样, 使用符合古罗马 语言习惯的语言来表达 外来作品的内容, 以吸 引和打动读者、听众的感情。 (二) 直译是缺乏技巧的表现。应当避免逐词死译; 翻 译应保留的是词语最内层的东西,即意思。译者 的责任是给读者“称”出原词的“重量”而不是 “算出”原词的“数量”。 (三) 翻译也是文学创作,任何翻译狄摩西尼的人都必 须自己也是狄摩西尼 式的人物。 (四) 声音与意思自然相连,或者说词与词义在功能上 不可分割,这是语

2、言的普 遍现象,而由于修辞手 段以这种词与词义的自然联系为基础,因此各种 语言的修辞 手段彼此有相通之处。这就说明, 翻译可以做到风格对等。贺拉斯(诗人和批评家) (一) 翻译必须坚持活译、摒弃直译。 (二) 本族语可通过译借外来词加以丰富。昆体良(西塞罗、贺拉 斯之后提倡活译的另一 位著名人物, 以演说 家、修辞学家著称。)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 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 美, 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 翻译同样是创作的观点, 早先已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原作“ 竞争“ 之 说的, 却源出于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哲罗姆(早期西方基督 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 一, 被 认为是罗马神 父中最有学问的

3、人)文学用意译, 圣经用直译。 拉丁文圣经。 (一) 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须采取灵活原则。他 认为, 各种语言 在用词风格、表达习惯、句法 以及语义、内容等都互为区别, 因此不能采用逐 词译法。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西塞罗和昆体良的“ 翻译是创作“ 以及译作必须与原作“ 竞争“ 的观 点。 (二) 应区别对待“文学翻译“ 与“ 宗教翻译“。在文学 翻译中, 译者可以而且应 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 格传达原作的意思。但在圣经翻译中, 则不 能一概采用意 译, 而主要应当采用直译。 (三) 正确的翻译必须依靠正确的理解。哲罗姆这一观 点主要是针对斐洛和奥古斯丁的。他不相信在用 词造句上会有什么“ 上帝

4、的感召“ 。古代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 并未从事过大量的翻译工作, 而只是校订过拉丁文 圣经的某些部 分, 但他对于语言问题颇有研究。奥古斯丁除论基督教育外, 奥古斯丁的翻译理论 还体现 在他的几篇有关圣经 诗篇的诠释和两封 书信中, 其中有一封是写给儿子阿德 奥达图( Adeodatus ) 的。他的理论大致如下: (一) 译者必须具备以下诸条件: ( 1 ) 通晓两种语言; (2) 熟悉并“ 同情“ 所译题 材; ( 3 )具有一定 的校勘能力。 (二) 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 朴素、典雅、庄严。 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三) 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 、“ 能指“

5、 和译者“ 判断 “ 的三角关系。这一理论是 对亚里士多德“ 符号 “ 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按奥古斯丁的定义, “ 所 指“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 “ 能指“是指符号, 其中主要包括语言单词。在 一个单词中, “ 能 指“ 是“所指“ 的符号,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单 词符号与所指事物的 关系一样, 是任意确定的。(四) 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在奥古斯丁的理论中, 语 言符号和单词是等同的。 (五) 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奥古斯丁的 这一观点与三百年前的斐 洛的观点完全一致。波伊提乌(中世纪初期 翻译领域里的中心人物)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译者应放弃主观判断。 (一) 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

6、要么讲究风格, 要么保 全内容, 二者不可兼得。 (二) 翻译是以客观事物为中心的, 译者应当放弃主观 判断权。在某些著作的翻译中, 译者所寻求的是准确 的内容, 而不是优雅的风格。因此, 为了表达出“没 有说误的真理“ , 译者应当采用逐词对译。但丁文学不可译。 在意大利, 民族语翻译的规模虽不大, 但其影响并不 亚于其他国家。首先是大诗人但丁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 论述, 这些论述见于他的论俗语)和飨宴)两部著 作中。在论俗语一书中, 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 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 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 起了重大作用。在飨宴这部著作里, 但丁除

7、盛赞 俗语的优点外, 还对翻译问题作了明确的论述。中世 纪 (从476 年西 罗马 帝国 崩溃 时算 起, 到 1 5 世纪 文艺 复兴 时止。 )就 翻译 史而 论, 主要 有三 大标 记: 布鲁尼布鲁尼在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序以及在论正确的翻译 方法一文中发表的见解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亚里士多德不是抽象的教条,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 人, 译者务必使自己深入作品, “ 面对亚里士多德“ 。换言之, 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 像亚里士 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 用译语进行创作。 (二) 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翻译; 那种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的观点, 实际上是 译者用来掩

8、盖自己能力低下而放出的烟幕。优秀的译者 精通原语和译语, 只要正视两种语言的差异, 就不愁 没有对付的办法。 (三)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 才能做好翻译。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力, 以保证他的翻译不会 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维尔(德)维尔的翻译观的要点如下:(一) 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 最优美的德语风格。 (二) 逐词对译能推广拉丁语。维 尔是拉丁语教员, 从事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 因此, 如果逐词对译原文, 就能使学生不仅学到使用 “绚丽多彩的“德语艺术, 而且还能通过对译文和原文 的比较懂得拉丁语法, 起到推广拉丁语的作用。 ( 三) 为了忠实于原文, 宁愿牺牲译文

9、的易懂性。初期 的翻 译家 波伊 提乌、 中期 的托 莱多“ 翻译 院“和 末期 的民 族语 翻译。小结:西方翻译史在中 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显 著的阶段。初期几百年, 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 翻译, 但所译题材不像哲罗姆时代那样仅限于宗教文 献。继而, 在1 1 至1 3 世纪, 东方文学及其华丽的 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 特别是在1 2 世纪, 阿拉 伯学术研究的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 促进了西 方翻译事业的发展。从四世纪末起, 圣经的民族 语翻译便开始进行, 到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 1 4 世 纪、1 5 世纪开始形成高潮。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 步较晚, 但也同样经历了

10、这么一个规模由小到大的发 展过程。 综观整个中世纪,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是没有系统的。 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重实践不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 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 翻译理论研究在较长时间里几 乎处于停顿状态。后来, 主要在英语、德语等民族语 言里, 翻译的理论问题才又逐渐引起重视。翻译家们 一方面重复古代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的观点, 一 方面又围绕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 向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 并提出了某些新的见解。这 些见解归纳起来, 主要有两点: (1) 翻译必须严格模 仿( 拉丁) 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这样做, 原文语 言的优点就会全盘移入译文语言, 进而促使译文语言(

11、指“ 不发达“ 的民族语) 像原文拉丁语一样高雅优美。 (2) 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 使用百姓中 流行的口语, 因为只有这样的语言形式才能为人民大 众所接受。文艺 复兴伊拉斯漠(16 世纪对文 学研究采取新方法、对 翻译理论提出新见解的 杰出代表之一)圣经翻译靠译者语言知识。伊拉斯漠对翻译的贡献 不仅在于他的译文准确, 风格优美, 主要还在于他以 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 从多方面对翻译理论 作了深刻的阐发。他认为: (一) 必须尊重原作。(二) 翻译者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像赖希林一样,伊拉斯漠为人文主义者力争翻译圣经和阐释 圣经语言的自由。 (三) 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

12、分。伊拉斯漠的翻译原 则是: 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要表现出 希腊语的修辞手段, 以诗译诗, 以单词译单词,以朴素语言译朴素语言, 以高雅风格译高雅风 格。 (四) 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毫无疑问, 伊拉斯漠的翻译理论是他人文主义思想和 他精通多种语言、对文学风格富有鉴赏力的产物。马丁 路德(德国宗 教改革运动的领袖和翻 译家)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 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 展造成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 与古希腊 语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第一位翻译家安德罗 尼柯的奥德赛上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以及 后来英语的钦定圣经译本齐名。除圣经以外,

13、路德还翻译了伊索寓言) . 其文学价值也是不可低 估的。在理论方面, 路德对翻译也很有见地。他的观 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一)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二)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三) 翻译必须 遵循七条原则。路德在翻译中采用意译, 以使读者完 全看懂译文为最终目的。他不仅对一些翻译原则作一般 性的阐述, 如论述怎样才能使读者懂得圣经的意 思, 而且还系统地提出了关于翻译的七条细则: (1) 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 (2) 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 (3) 可以增补必要的连词川的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 式的原文词语; (5) 可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 (6) 可以 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

14、用法, 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 用法; (7) 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四)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上述四点反映了路德的一些 独特见解。然而, 就整个理论的实质而言, 路德是从 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谈论翻译问题 的。阿米欧(法)(翻译之 王)阿米欧在翻译中所遵循的准则是: (1) 译者必须吃透原 文, 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2) 译笔必须纯朴自 然, 不事藻饰。他强调内容和形式、意译和直译的统 一。他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 把人民语言和学者语言 熔于一炉, 文字上讲究朴素的美, 使译文的风格自成 一体。多雷(法) (翻译理论 家,多雷在1 54 0 年 发表了一篇

15、简短而富有 创见的翻译研究论文, 翻译五原则(理解原作/通晓双语/避免对译/通俗形式/讲 究风格):(一) 译者必须完全理解所译作品的内容; (二) 译者必须通晓所译语言和译文语言;(三) 译者必 须避免逐词对译, 因为逐词对译有损原意的传达和语成为西方近代翻译史上 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提出 翻译理论的人。 )言的美感;(四) 译者必须采用通俗的语言形式; (五) 译者必须通过选词和调整词序使译文产生色调适 当的效果。 第一项原则是针对忠实原作的意思而言的, 是翻译中 最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则。第二项原则是对译者提出的语 言要求, 多雷认为优秀的译者必须同时精通两种语言,在原则上这两种语言并无主次之分

16、, 对它们掌握的程 度不可一高一低, 译者应当是善于用原语阅读, 用译 语写作的语言专家。第三项原则表明, 多雷不主张直 译或逐词死译, 而提倡意译、活译。在第四项原则里,多雷同所有人文主义者一样, 强调使用民族语言和习 惯用法的重要性, 强调为一般读者服务, 让平民百姓 能看懂译文。最后一项原则指的是风格, 要求译文必 须通过各种修辞手段在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译文 本身也必须讲究自然、流畅、谐调, 给读者“ 美的享 受“ 。十七 至十 九世 纪夏尔巴特(法): 论文学原则 和 纯文学教程。论 文学原则更是翻译领 域里的一部具有重大影 响的著作。巴特在书中 阐述了他对于翻译问题 的种种思想和看法,他 的观点新颖,论述精当,从而使该书成为西方1 8 世纪翻译理论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8 世纪法国翻译的主 要特点体现在对莎士比 亚作品的翻译上。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须不增不减不改。 巴特的理论明显带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