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65002 上传时间:2018-04-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电子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的价值维度浅析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哲学的实践论转向,解决了科学的真理观问题,并为唯物史观的创建奠定了基础;而邓小平关于实践价值哲学的论述则标志着价值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为价值哲学结束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和机械客观价值论等理论价值哲学的影响,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出发,尊重事实,讲求实效,用事实来说话,是实践价值哲学的现实意义。关键字:理论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价值维度 Abstract:Theses on Feuerbach marks the turning philosophical theor

2、y of practice, to solve a scientific problem of truth, and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Deng Xiaoping on the practical value of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marks the val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to a new stage for the end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value theor

3、y of value subjective theory of value, especially the emotional doctrine of objective value theory and mechanical theory of value such as the impact of philosophy,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value out of the woods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Key words: Theoretical value of philosophy;practical value

4、 of philosophy; value dimension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一、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过,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理论上的讨论、争论所能解决的,只能通过实践来解决。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证明。理论的价值哲学是离开实践,单纯从理论上去探讨价值问题的哲学理论;实践的价值哲学则是从实

5、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的价值哲学。理论的价值哲学以唯主体论或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作指导;实践的价值哲学则坚持以实事求是思想作指导,全面地审视价值。理论的价值哲学无视事实,无视实践的检验;实践的价值哲学则从事实出发,尊重实践检验。理论的价值哲学脱离实际,无法指导实践,运用于实践会产生混乱;实践的价值哲学从实践中产生,密切联系实际,能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显示强大的生命力。理论的价值哲学兴起于西方,已有 100 多年历史;实践的价值哲学,首先兴起于中国,至今已有 40 多年历史。理论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陷于混乱,并长期停滞,陷于困境;实践价值哲学则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代西方价值哲学,就是典型的理论的价

6、值哲学,而邓小平的价值哲学则是实践的价值哲学。 二、理论价值哲学混乱的及没落西方理论价值哲学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满足需要论、情感愉快论、欲望对象论等主观价值论居于主导地位。第二,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对峙并存。这个时期各种主观价值论观点依然存在,又产生了两种客观价值论:一种是直觉主义价值论,认为许多事物本身就是善的或恶的,即认为价值是许多事物自身固有的,价值不能下定义。另一种是现象学价值论,认为价值是独立于评价主体及其载体之外的、客观的、绝对的、自明的、先验的,否认

7、价值的相对性、历史性。这两种观点都坚持价值的客观性,忽视主体的作用,都认为价值只能通过直觉来把握,都不能解释价值因人而异的现象,实质上都是机械客观论。这两种观点,由于其机械论、独断论,在与主观价值论的斗争中逐渐走向衰落、消亡。第三,从 20 世纪 30 年代到现在,是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统治的阶段。这个阶段西方主观价值论有情感说、兴趣说、欲望说、需要说、评价结果说、心灵赋予说以及把价值理解为情感、态度的情感主义价值论。自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情感主义在西方价值哲学中居于统治地位。这个时期,在价值哲学领域,虽然也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如功能价值论、系统价值论、自然价值论等,但都影响

8、不大。70 多年来西方价值哲学长期受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的统治,使西方价值哲学基本理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把价值理解为人们的主观偏好,必然导致理论的混乱。阿根廷哲学家方迪启批评主观价值论。他说:”如果价值只不过是主体愉快、欲望或兴趣的投射,一定会造成价值的混乱,因为欲望和兴趣因人、因地而有不同。”他还说:”如果价值是由主体所创造,而对任何可能超越主体本身的因素完全不加考虑,那么,行为规范就会化约为人的兴之所至”。”而堕落者与诚实者之间也没有任何差别了,这两种人都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欲望以及兴趣而行事。”方迪启的论述,深刻地指出了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

9、论在理论上的混乱及其严重危害。 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这种没落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理论价值哲学中的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和客观价值论的唯主体论和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的恶果。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用唯主体论或唯客体论的单极思维去理解,必然导致混乱或僵化。 三、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及发展马克思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启示我们,人也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对价值的理解的正确性。在实践中证明思维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的;在实践中证明对价值理解的正确性,也应通过实践结果来证明。所以,应从实践特别是从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问题,而不应离开实践去理解价值问题。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

10、作用的产物。而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结果则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有助于克服西方价值哲学中的唯主体论和唯客体论两种片面性,能够全面地科学地揭示价值的本质。实践价值哲学正是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 实践价值哲学产生于实践过程中,产生于与严重的困难作艰苦斗争的实践之中,产生于 1962 年中国人民探索前进道路的实践活动中。1962 年,我国刚刚经历了三年严重的困难时期。当时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迫切任务,就是如何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一些地方的农民自发地搞了”包产到户”、”责任到田”等形式,受到农民的欢迎。对

11、这些生产组织形式到底应该怎么看待?一种看法认为,包产到户就是单干,单干就是搞资本主义,就是复辟倒退,应坚决反对。邓小平认为,”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1要从生产关系上解决问题,就有一个生产关系以什么形式为最好的问题。对此,邓小平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2他还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3”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

12、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4可见,邓小平在这里提出的是一个价值问题,或者说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到底生产关系以哪种形式为最好?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邓小平认为,一种生产关系好不好,有没有价值,主要看三条:一是看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二是要看能否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是否愿意采取这种生产关系,即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三是看实践效果,从实践效果看是否真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符合群众利益。邓小平的以上论述,讲的是关于对包产到户的评价问题,但其中包含着深刻的价值哲学思想。根据他的思想,价值就是对生产力发展,对人民利益的实际效益

13、、效果。从主客体关系来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益、效果、效应。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既克服了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的缺陷,又克服了西方客观主义价值论的缺陷,为解决价值本质、价值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问题奠定了基础。西方价值哲学中的主观主义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价值论,把价值等同于评价,等同于价值判断,从主体情感、兴趣、欲望、需要出发去理解价值的本质,或认为价值是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主观偏好,把价值看作是主观随意的东西。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应满足人们的一切合理的需要”,而不是满足任何需要。满足不合理、不健康的需要,是有害的,只有负价值。所以,以需要为价值标准,存在着内在的逻辑矛盾。而邓小平则认为,应从实践特别

14、是要从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实践、实践结果具有直接现实性,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就有力地坚持了价值的客观性。实践价值哲学的根本特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去理解价值。实事求是使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起来,使邓小平的实践价值哲学思想奠基于科学基础之上。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他的这一思想,从主客体关系来说,就是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实效、效益、效果、效应;衡量客体价值

15、的标准,就是看其对主体的实效、效益、效果、实绩。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基本原理,既克服了西方主观价值论特别是情感主义从情感、兴趣、欲望、需要理解价值的片面性,又克服了西方客观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固有属性的片面性;既坚持了价值的客观性,又避免了机械论,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局限,从而解决了价值本质和价值标准的客观性科学性问题。 四、实践价值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哲学界,坚持实事求是,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认为实践既是真理标准,又是价值标准,已是人们的共识。所以,我国价值哲学从总体上说属于实践价值哲学。但是我国的实践价值哲学,也难免会受到西方理论价值哲学的某些影响

16、。例如,在我国价值哲学基本理论中,主导的观点是以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界定价值。应当看到,西方学者讲的需要,是主观需要,因而认为价值是主观的;中国学者讲的需要,是客观需要,因而认为价值是客观的。所以中国学者的满足需要论,与西方的主观价值论是根本不同的。但是在认为价值决定于主体需要,无视需要是否天然合理,只讲主体、主体需要对客体的作用,忽视客体的作用等方面,与西方的观点则是相同的。从历史上来考察,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前苏联学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价值时,就是以满足需要界定价值的。不可否认,满足人民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有价值的。但这一界定又是有缺陷的,因为主体需要并非天然合理。满足有害的需要,只能是负价值。如果把这种观点贯彻到底,就会产生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危害。 认为价值概括的是主体性的内容和尺度,也与坚持价值的客观性相矛盾。诚然,主体不同于主观,主体性不同于主观性。但主体包含主观因素。主体性必然包含主观性因素,绝不能把主体性等同于客观性。认为价值是一种主体性,必然会认为价值事实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价值事实是主客体相互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