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56221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怀念母亲》预习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 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 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 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 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 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 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

2、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 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 年 11 月 16 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 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 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 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1 月 18 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 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 趟

3、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他的神情,我想起了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 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1 月 20 日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11 月 28 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 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很多, 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 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 。开 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 到什么地

4、方去了。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 亲的面影。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 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 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课后习题:课后习题:1935 年 11 月 16 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又沉默 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 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 老朋友,心里有点酸

5、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 11 月 18 日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对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 (高兴)得不得了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 。她又说,晚 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 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1.这两则日记选自 怀念母亲 ,作者 季羡林 。 2. 给下列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薄暗( bo b )沮丧(j j) 朦胧(mng mng ) 糊 (h h) 3.根据意思写词语: 寂寞;冷落 凄凉_

6、 灰心失望 沮丧_ 昏暗 薄暗_ 4.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朦胧 近义词(模糊)反义词(清晰)沮丧 近义词(懊丧)反义词(高兴)5. 第一则日记中,这“说不出的味道”是指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 是甜蜜的。6.分别概括两则日记的主要内容: 夜幕降临时, “我”对祖国、对家乡浓浓的思念。 “我”从房东太太盼儿子归来,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7. 作者巧妙的用了“织”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夜幕的降临写得极富 情调,同时也预示着作者把所想的人和事,织出无形的网,表达了作者对家乡 的思念。8. 用双横线画出文中的环境描写。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9. 第一篇日记中括号里

7、采用了(对比)的表达方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 念之情。10. 把握句子的语言特点: “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准确、简洁)11. 体会文中划线的句子的含义。 作者怀念起故乡生活的情景,回想起故乡的老朋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而 心中多了一丝安慰,多了一丝甜蜜,少了一丝凄凉和孤独。12. 两则日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无尽的怀念。13.读完这篇文章,联系你的实际,你想对母亲说什么?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问题:默爱如山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 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

8、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 听听。 ”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 别唱了。 ”我说:“你唱一个。 ”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 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 “逼” ,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 “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 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 “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 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 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

9、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 ”母亲说: “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 ”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 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 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 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 ”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 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 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 ,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 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

10、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 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 烧焦了一样。 ”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 看,好好记住。 ” 我 12 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 15 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 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 送我。一直走出 10 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 ”这时 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 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

11、饭的人就是“干部” 。 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 1960 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 “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 ”他问什么是美术 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 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 了!你也不嫌脏。 ”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 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 的眼。1、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作者主要描

12、写了儿时哪几个生活片断。_2、请你说说文中“我”与“父亲”之间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我”对“父亲”的感情从_,到_,再到_。“父亲”对“我”的感情从_,到_,再到_。3、 “父亲”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请从一个方面举例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_4、请说说文中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_5、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传神,感情深邃、绵长。请你就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40 字以内)_参考答案:1、(3 分)要我唱歌(或唱戏曲); 要我喝茶; 带我看庙画2、(4 分)害怕、理解、怜惜严厉、期盼、敬畏 (意思对即可,每小题 2 分,答错一处扣 0.5 分)3、(3 分)答题要点:严厉,慈爱,望子成龙心切,对文化很神往(所举的例子能说明父亲的性格即可;语句不通顺扣 1 分)4、(2 分)用寒冷、寂静的晨境,渲染一种父子离别时凄清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父亲,的依恋之情。(意思对即可)5、(3 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内容或语言评析,言之有理即可。(内容 2分,语言通顺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