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

上传人:tian****ren 文档编号:37154612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第十八周定案 - 副本(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镇原二中镇原二中 主备人郑紫剑主备人郑紫剑 成员席慧娟成员席慧娟【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结合实例说明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 ,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二)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

2、放大”和“缩小”作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教学难点】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课时安排】1 课时【教 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新课讲授纲目: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 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 早涝灾害的发

3、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合作探究】图 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 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2、生态破坏:、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点拨说明:人类活动很难

4、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合作探究】阅读材料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引导学生认识: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的易损程度。【合作 探究】见案例

5、P19 的内容及要求。【教师归纳小结】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 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合作探究】图 1、29 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教师总结】根据图例,该流域从 1980 年到 2000 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 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

6、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合作探究】见案例内容及要求【教师总结】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人类活动对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三、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人类活

7、动对灾情的“放大放大”和和“缩小缩小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 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合作探究】图 1、30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教师归纳小结】通过图示进行引导、点拨和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

8、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合作探究】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教师归纳总结】可以通过列举一些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

9、害、病虫害的可 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合作探究】通过图 1、32 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进行引导、分析手和探究【教师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合

10、作探究】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 海水入侵、海

11、冰等。【合作探究】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提 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 69 页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能科学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发展观。【巧练内化】单项选择题:1.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加快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加剧了风暴潮灾害 加大了洪涝威胁 沿海湿地损失和动物的迁徒 引发海水入侵

12、引发土壤盐碱化 海岸侵蚀加剧A. B. C. D. 2衡量灾情大小的标准是A致灾因子强度 B人类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数量C. 孕灾环境大小 D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3某一自然灾害的灾情指标有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减产面积、经济损失等。该自然灾害可能是 干旱 洪涝 地震 风暴潮A B C D4下列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灾情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工业社会的灾情比农业社会小 B.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灾情大B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 D.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当地时间 8 日 8 点 50 分(北京时间 8 日 11 点 50 分),南亚次大陆发生里氏 7.6 级强烈

13、地震,包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都有强烈震感,据报道仅在巴基斯坦共造成53182 人死亡,75146 人受伤,灾后重建资金至少需要 50 亿美元。据此完成 56 题5解释该次地震需要考虑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6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其造成的损失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读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表,分析回答 7-8 题。地区

14、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主要灾害种类 干旱洪水沙漠化水土流失台风龙卷风 酸雨雪灾 干旱洪水沙漠化蝗灾 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水土流失酸雨 干旱洪水水土流失 干旱土壤盐碱化生物灾害7亚洲与北美洲相同的农业灾害是A台风、洪水、沙漠化 B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和酸雨 C干旱、洪水、蝗灾 D热带气旋、干旱、水土流失、洪水和龙卷风8欧洲雪灾明显多于其他大洲的主要原因是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 B冬季气候温湿,气旋活动频繁C冬季气候寒冷,一月均温低于 O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表水源丰富2004 年 12 月 26 日 8 时 58 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东六区)

15、发生里氏 85 级强烈地震并引起海啸,高达近 10 米的巨浪袭击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等国沿海地区,这次罕见的灾难在印尼总共造成至少 18 万人死亡,许多人被卷入大海,尸骨无存。9.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时,当地区时约为A. 26 日 10 时 58 分 B. 26 日 6 时 58 分C. 25 日 6 时 58 分 D. 25 日 8 时 58 分10.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A. B.C. D.11海啸是属于海水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属于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风浪12.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 沿海人口密度大多河流入海口 缺乏海啸预警系统A. B. C. D.13.此次东南亚、南亚地区和北印度洋海域发生的海难事故属于A.气象灾害 B.洪涝灾害 C.地质灾害 D.水文灾害2004 年 8 月 16 日,第 14 号台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