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154092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 1 页 共 6 页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 ALCL) 亦称 ki-1 淋巴瘤,细胞形态待殊,类似 R-S 细胞,有时可与霍奇金淋巴瘤和恶性组织细 胞病混淆。细胞呈 CD30 + ,亦即 Ki-1(+), 常有 t (2 ; 5) 染色体异常, 临床常有皮肤侵犯,伴或不伴淋巴结及其他结外部位病变。免疫表型可为 T 细 胞型。临床发展迅速,治疗同大细胞淋巴瘤。间间变变性性大大细细胞胞淋淋巴巴瘤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即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种独立类型,由德国病理学家 Stein 等于 1985 年应

2、用 Ki-1(CD30)抗体识别,常呈间变性特征, 被命名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REAL 分类将 B 细胞表型者归为弥漫性大 B 细胞性淋巴瘤。目前, ALCL 只包括 T 表型和 Null(非 T 非 B)表型。约 60%-85%左右 ALCL 病例表达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融合蛋白,这是由于 2 号染色体上的 ALK 基因位点的畸变所致。最常见的是t(2;5)(p23;q35)而形成融合 基因 NPM-ALK,它是由位于 5 号染色体上的核仁磷酸蛋白 B23(NPM)基因 与位于 2 号染色体的 ALK 基因相融合形成,表达融合蛋白

3、为NPM-ALK 蛋白; 最近尚有更多的 ALK 基因与其他基因通过染色体转位或者是染色体的倒转而 形成的融合基因被发现,如 t(1;2)(q25;p23)所形成的 TPM3-ALK 基 因,t(2;3)(p23;q21)产生的 TFG-ALKs 基因,TFG-ALKL 基因和 TFG-ALKxL 基因,inv(2)(p23;q35)所形成的 ATIC-ALK 基因, t(2;17)(p23;q23)形成的 CLTCL-ALK 基因及 t(X;2) (q11;p23)形成的 MSN-ALK 基因。 临临床床特特征征在临床上 ALCL 被分为原发性(系统性和皮肤)及继发性(由其他淋巴 瘤转化而来

4、)两种,约占全部 NHL 的 2%-7%。由于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原发性 系统性 ALCL 中 ALK 阳性和 ALK 阴性病例其表现有明显差异,因此将ALK 阳性和 ALK 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分别介绍。 1 1A AL LK K 阳阳性性原原发发性性系系统统性性 A AL LC CL LALK 阳性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主要发生在 30 岁之前的病人。 Falini 等的研究还表明其性别差异很明显,男女比率为6:1,并且主要发生在 2030 年龄段。ALCL 通常表现为外周和腹部淋巴结的肿大。约有2/3 的病 人有发热或者是 III/期。在约 60%的病例有结外的累及,约 40%

5、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结外被累及。而皮肤( 21)、骨( 17)和软组织( 7)是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 2 页 共 6 页最常见的被累及的结外部位。众多的研究表明ALK 阳性的 ALCL 其预后明显 好于 ALK 阴性的病例。 2 2A AL LK K 阴阴性性原原发发性性系系统统性性 A AL LC CL LALK 阴性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与 ALK 阳性的病例有许多形态学、免疫表型及临床特征都是相同的, ALK 融合基因的检测是区别他们的唯一方法。 ALK 阴性原发性系统性 ALCL 更多见于年龄大的病人,且这些病人的预后较 差。 3 3原原发发性性皮皮肤肤性性 A

6、AL LC CL L原发性皮肤性 ALCL 约占皮肤淋巴瘤的 10%左右。目前已证实它和 ALK 阴性原发性系统性 ALCL 是两个不同的实体。原发性皮肤性ALCL 多发生在 老年病人,平均年龄约为 60 岁左右,ALK 阴性且缺乏细胞毒性表型。病变 表现为实体的、无症状的皮肤或皮下紫红色肿块。表面可发生溃疡,较少见 的是多肿瘤结节的形式侵犯周边区域或多部位、多中心发生肿瘤为特征。在 约 25%的病人可有部分或全部消退,而经局部切除并加以化疗具有良好的预 后。 一一般般组组织织特特征征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全部破坏,有的只侵犯淋巴窦,瘤细胞常首先累及淋 巴结副皮质区,然后成巢状或沿淋巴窦弥散性播散。

7、淋巴结结构部分破坏时, 瘤细胞常侵犯副皮质区和滤泡旁,血管浸润较明显,常见纤维组织增生,表 现为包膜增厚,纤维条索包绕瘤细胞巢。增生的瘤细胞可呈单一性或伴有其 他成分如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少数可见吞噬细 胞和坏死。 瘤瘤细细胞胞光光镜镜特特征征细胞体积较大或中等,呈圆形,椭圆或不规则。核为圆形、卵圆形或不 规则形,有胚胎样核,其核形弯曲,核膜一侧平滑微凸,另一侧凹陷有多个 切迹。有的瘤细胞核类似霍奇金的R-S 细胞样的双核瘤细胞,但无诊断性 R-S 细胞。有时可见排列为马蹄形或花环状的多核巨细胞,染色质为粗块状, 核仁明显嗜酸性。 瘤瘤细细胞胞电电镜镜特特征征间变性大细

8、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 3 页 共 6 页瘤细胞形态多样,核不规则,偏位,核仁大,胞质丰富。胞质中见大量 堆积核糖体、粗面内质网。胞质内散在膜包被的高电子密度颗粒和透明的囊 泡,其是否为穿孔素,颗粒酶,尚待证实。高尔基器位于核膜凹陷处。瘤细 胞偶见原始细胞连接,但无桥粒。 组组织织病病理理学学分分类类根据瘤细胞主要形态学特征分为 3 个亚型。 普普通通型型(7 70 0)病变淋巴结包膜增厚,全部或部分淋巴窦受累,瘤细胞沿淋巴窦,副皮 质区浸润,早期围绕小血管生长。常见特征性的胚胎样、花环样及R-S 样 巨细胞。 淋淋巴巴组组织织细细胞胞型型( 1 10 0)组织结构与普通型基本一致。瘤

9、细胞体积小到中等,散在或呈小灶分布。 同时伴有大量的组织细胞。 CD30 阳性瘤细胞散在分布。 小小细细胞胞型型(s sm ma al ll lc ce el ll lv va ar ri ia an nt t5 5% %- -1 10 0% %)淋巴结结构部分或完全破坏,瘤细胞体积较小,核形不规则,部分呈脑 回状,染色质致密。瘤细胞间可见散在或呈簇状分布的无明显异型性的大细 胞。CD30 阳性的瘤细胞特征性的聚集在高内皮静脉周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类型偶可在同一个活检病变中共存或在同一个病例 先后不同活检病变中出现,说明 ALCL 具有广泛的形态学谱。 分分子子机机制制对 ALCL 确切的

10、病理机制尚知之不多。研究发现,约有30-80%患者存 在 2 号染色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 易位,产生有致癌性的异常 ALK 融合蛋白。 ALK 阳性 ALCL 中最常见的核型 异常是 t(2;5)(p23;q35)易位,即 ALK 基因与 5 号染色体的核磷酸 蛋白(nucleophosmin,NPM)基因融合而表达 NPMALK 融合蛋白,由于野 生型 NPM 部分含有核定位位点, NPMALK 融合蛋白可以进入核内,该核型 异常约占到 ALK 阳性 ALCL 的 75%。最近尚有更多的 ALK 基因与其他基因通 过染色体转位或

11、者是染色体的倒转而形成的融合基因被发现,如 t(1;2)(q25;p23)所形成的 TPM3-ALK 基因,t(2;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 4 页 共 6 页(p23;q21)产生的 TFG-ALKs 基因,TFG-ALKL 基因和 TFG-ALKxL 基因, inv(2)(p23;q35)所形成的 ATIC-ALK 基因,t(2;17) (p23;q23)形成的 CLTCL-ALK 基因及 t(X;2)(q11;p23)形成的 MSN-ALK 基因。 A AL LK K 基基因因特特征征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

12、se,ALK)最早发现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中,由 2 号及 5 号染色体易位所形成的融合蛋白质包含了 ALK 的 3端胞内结构域,以及核磷蛋白( Nucleophosmin,NPM)的 5端 的结构域。随后的研究发现,正常的ALK 专一表达于神经系统中,如脑和 神经索,尤其是新生儿的脑中。 ALK 基因位于染色体 2p23 位点,正常情况下人源的 alk 可转录产生大 小 6222bp 的 mRNA,由 29 个外显子构成,编码 1620 个氨基酸序列 200KDa 的 I 型穿膜蛋白 ALK,该蛋白为一种受体酪氨酸激

13、酶 (receptortyrosinekinase,RTK),是 RTK 胰岛素超家族的成员。完整的 ALK 具有典型的 RTK 三部分结构,即胞外区、亲脂性穿膜区和胞浆内酪氨酸 激酶。据文献报道, ALK 蛋白除在极少部分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中表达 外,可在 60%85%的原发性系统性 ALCL 中表达,是原发性系统性 ALCL 相 对特异的免疫表型特征。 ALK 在某些 ALCL 中的异常表达来源于不同的染色体易位。 ALK 易位的 基因组断裂点多发生在 16 及 17 号外显子中间的内含子,而 17-26 号外显 子编码 ALK 胞内结构域,每个易位产生一种不同的融合蛋白质,由配偶体

14、的 5端和 ALK 酪氨酸激酶结构域 3端融合得到。大多数情况下, 5端的 配偶体具有可以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的结构域,使得ALK 激酶结构域交 互磷酸化,相互作用增强并且使多种下游蛋白质磷酸化。失去调控的ALK 活性增高,使其功能近似原癌蛋白质,这些融合蛋白质定位在不同的亚细胞 区域上,因此可能导致不同的细胞功能改变。 大约 70-80%的 ALK 阳性的 ALCL 表达 NPM-ALK,它是由染色体 t(2;5)(p23;q35)易位引起的, npm 的 5端与 alk 的 3端融合, 导致 NPM 的氨基端与 ALK 梭基端的酪氨酸激酶功能区融合。位于5 号染色 体的 npm 编码一种调

15、节细胞周期的 NPM,该蛋白的分子量为 38kd,与前核 糖体颗粒运输及核糖体生物发生,调节细胞分裂、 DNA 修复、转录和基因 组稳定性相关。 NPM 包含核定位信号以及二聚体结构域,可以产生大的同源 二聚体及异源二聚体。 NPM 对 NPM-ALK 融合蛋白发挥转化功能非常重要,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第 5 页 共 6 页乏 NPM 二聚体结构域的突变体小能转化细胞,提示二聚化作用是信号传递的 关键因素。转基因模型小鼠的研究结果显示NPM-ALK 可导致恶性的淋巴瘤。正常情况下 ALK 只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人体中 ALK 基因表达水平随着 脑的发育成熟而下降,成熟脑组织中

16、的量很低,表达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其 它系统尤其是造血系统中未发现 ALK 的表达。ALK 基因在绝大多数非造血系 统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缺乏表达,表明ALK 蛋白的分布范围是极其狭窄的。 ALK 蛋白是 ALCL 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在 ALCL 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N NP PM M 蛋蛋白白特特征征也称 B23,最早在 70 年代末及 80 年代初被鉴定。 NPM 是由 5 号染色体 所编码,分子量为 38kD 的核仁蛋白, NPM 分子可通过其 N 端的一个寡聚区 模板及 C 端(梭基端)的 2 个核定位信号与核蛋白结合,参与了细胞质核 运输及细胞内核糖体前颗粒的装配核运输。 NPM 不停地穿梭于核仁与胞浆之 间,因而可作为一种载体将新合成的蛋白质运转至核仁。NPM 带有寡聚功 能的结构域,正常情况下会发生自身的寡聚,也可以与NPM-ALK 形成异聚 体,会导致 NPM-ALK 蛋白在核内的聚集。 N NP PM M- -A AL LK K 基基因因特特征征NPM-ALK:t(2;5)(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