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151089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铁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XX 客客专专 XX 段沉降段沉降变变形形观测观测施工控制方案施工控制方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涵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无碴轨道结构铺设质量。为满足 XX 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保证沉降变

2、形观测系统的质量,依照XX 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段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实施细则、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及相关设计要求,根据我工区工程特点,制定本沉降变形观测施工控制方案,在日后施工中遵照执行。工程特点:我工区主体工程为 XX 跨 XX 高速公路特大桥,起讫里程 DK593+259.56DK597+844.42,桥梁全长 4.5847km。本桥采用双线圆端形桥墩,桥台采用一字形桥台,孔跨布置为: 14-24m+112-32m 双线简支箱梁,1-20m 现浇梁、2-(32+48+32)m+1-(40+64+40)m+1-(48+80+48)m双线连续箱梁。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承台、墩

3、身、现浇梁、连续梁沉降观测2组织机构为顺利完成沉降变形观测任务,保证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质量,工2区成立沉降变形观测监测组,其组织机构如下:组 长:组 员:第一责任区:(主测) 。第二责任区:(主测) 责任划分:我分部按全桥沉降工作量,将本段划分为两个责任区(0#-70#为一号责任区,71#-139#为二号责任区)。各责任区内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由监测组组长负责指导,责任区负责在自己管段内具体安排实施(包括埋设及埋设后的元器件保护),一责任区:胡立国,二责任区:胡恩建。工区总工负责做好督促、协调等工作。所有数据采集统一由监测组组长负责,各责任区组员在自己管区内做好配合。3主要仪器设备根据工程需要

4、,除特定的电子元件外,我工区配备的用于沉降变形观测的主要仪器设备见下表序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备注1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套22TOPCOM 全站仪GTS-751台13笔记本电脑联想 F41台14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桥涵沉降变形观测4.1.1一般要求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边上拱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行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33mm20mm筋筋100mm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大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每

5、 30 孔选择 1 孔进行;期于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 6 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不应少于 60 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4.1.2观测点的布置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观测点总数不应少于 4 个,一般在墩、台、或承台四个角处。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梁顶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 6 个。 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点数4 个。 桥涵变形观测点埋设参考

6、右图施做,观测点钢筋头为半球形,高出埋设表面 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4.1.3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0.1mm。4.1.4观测频次4墩台沉降墩台沉降观测频观测频次次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5观测点保护在施工承台后进行首次观测后用 50cm *200cm 涵管进行保护,墩身预埋标预埋在距原地面 50cm 以上,由值班人员进行巡逻保护以免丢失。6.资料整理要求5 所有测试数据应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擦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 人工测试数据应当天及时输入电脑,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自动采集测试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观测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中时时监控。观测中有沉降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有关各方及时处理。 按照资料提交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绘制有关分析曲线及完成有关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