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148250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规程常用强条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3 页1三、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81 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高层建筑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应按下列公式验算: 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持久设计状况、短暂设计状况 0SdRd (3811) 地震设计状况地震设计状况 SdRdRE (3812) 式中:式中:0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结构重要性系数,对安全等级为一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1,对安全,对安全 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等级为二级的结构构件不应小于 1.0; Sd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本规程第 561564 条的规定;条的规定; Rd

2、构件承载力设计值;构件承载力设计值; RE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91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甲类、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 抗震设防烈度为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时应按比度时应按比 9 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类时, 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

3、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 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当建筑场地为 I 类时,除类时,除 6 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3 39 93 3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结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抗震设防分类、烈度、结 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A A

4、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 39 93 3 确定。当本地区的确定。当本地区的 设防烈度为设防烈度为 9 9 度时,度时,A A 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级高度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 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采取更有效的抗震措施。注:本规程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即“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抗震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的简称。第 2 页 共 13 页23 39 94 4 抗震设计时,抗震设计时,B B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

5、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表 3.9.43.9.4 确确 定。定。第 3 页 共 13 页3四、荷载和地震作用4 42 22 2 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GB 5000950009 的规定采用。的规定采用。 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 1.11.1 倍采用。倍采用。4 43 31 1 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甲类建筑:应按

6、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要求确定;要求确定; 2 2 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4 43 32 2 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 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 1515时,时, 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

7、构件方 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2 2 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 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 3 3 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 7 度度(0.15g)(0.15g)、8 8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第 4 页 共 13 页4入竖向地震作用。入竖向地震作用。 4 4 9 9 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124.3.

8、12 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 符合下式要求:符合下式要求:4.3.164.3.16 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 响予以折减。响予以折减。五、结构计算分析5.4.45.4.4 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高层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应符合下列规定:第 5 页 共 13 页55 56 61 1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

9、计状况下,当荷载与荷载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 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荷载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注:对书库、档案库、储藏室、通风机房和电梯机房,本条楼面活荷载组合值系数取 0.7 的场合应取为 0.95 56.6. 2 2 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持久设计状况和短暂设计状况下,荷载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下列规定 采用:采用: 1 1 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永久荷载的分项系数 G G: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当其效应对结构承载力不利时,对由可变荷载第 6 页 共 13 页6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2

10、1.2,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对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应取 1.351.35;当其;当其 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效应对结构承载力有利时,应取 1.01.0。 2 2 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 Q Q;一般情况下应取;一般情况下应取 1.41.4。3 3 风荷载的分项系数风荷载的分项系数 w w应取应取 1.41.4。5 56 63 3 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和地震作用地震设计状况下,当作用与作用效应按线性关系考虑时,荷载和地震作用 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按下式确定Sd (5.6.3)wkwwvkv

11、hkhSSSSEEEEGEG式中:Sd荷载和地震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GES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EhkS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EvkS重力荷载分项系数;G风荷载分项系数;wEH水平地震作用分项系数; EV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风荷载组合值系数,应用 0.2.w5 56.6. 4 4 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地震设计状况下,荷载和地震作用基本组合的分项系数应按表 5.6.45.6.4 采用。采用。 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表当重力荷载效应对结构的承载力有利时

12、,表 5.6.45.6.4 中中不应大于不应大于 1.0.1.0.第 7 页 共 13 页7六、框架结构设计6 61 16 6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 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构中的楼、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间、水箱间等,应采用 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第 8 页 共 13 页86 63 32 2 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

13、受压区高度与有效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 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 0.250.25,二、三级不应大于,二、三级不应大于 0.350.35。2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minmin( () ),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0.2 和和 45f45ft tf fy y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 6 63 32 21 1 规定规定 的数值。的数值。3 3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抗震设计时,梁端

14、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 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计算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 0.50.5,二、三级不应小于,二、三级不应小于 0.30.3。 4 4 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 合表合表 6 63 32 22 2 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 2 2时,表中箍筋最时,表中箍筋最 小直径应增大小直径应增大 2mm2mm。6 64 43 3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柱纵向钢筋和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1 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

15、于表柱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 6 64 43 31 1 的规定值,且柱截面的规定值,且柱截面第 9 页 共 13 页9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每一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应小于 0.20.2;抗震设计时,对;抗震设计时,对类场地上较高的类场地上较高的 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高层建筑,表中数值应增加 0.10.1。注:注:1 1 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表中括号内数值适用于框架结构;2 2 采用采用 335MPs335MPs 级、级、400MPs400MPs 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级纵向受力钢筋时,应分别按表中数值增加 0.10.1 和和 0.050.05 采用;采用;3 3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 C60C60 时,上述数值应增加时,上述数值应增加 0.10.1 采用。采用。2 2 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抗震设计时,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 应符合下列要求:应符合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