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48086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3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水生动物疾病学讲义(简明版)前前 言言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发展史一、水产动物疾病学及发展史 (一)水产动物疾病与疾病学(一)水产动物疾病与疾病学 1、疾病:是指当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疾病:是指当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机体的新陈代谢失调,发生病理变化,扰乱机体 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正常生命活动的现象,表现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以及生产能力和经济价值下降。2、水产动物疾病、水产动物疾病 3、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

2、、预、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动物疾病的发生原因、病理机制、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 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防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二、水产动物疾病学的任务 1. 结合实际,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水平结合实际,加强科学研究,提高水产动物疾病学的水平 2. 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外延不断扩大水产动物疾病学的研究外延 3. 加深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的内涵加深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学的内涵 4. 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加强水产动物疾病学知识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三、水产动物疾病学研究方法三、水产动物疾病学研

3、究方法 1. 诊断技术研究诊断技术研究: 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 等提高疾病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等提高疾病诊断的速度和准确性。 2. 病原体鉴定:病原体鉴定: 3. 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流行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弄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流行的发生、蔓延和终止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弄 清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原因等。清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原因等。 4. 病理学研究病理学研究 :阐明疾病发生的机理。:阐明疾病发生的机理。 5. 药物学研究药物学研究 :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研究。:包括药物化学、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

4、研究。2第一章第一章 病理学基础病理学基础第一节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一、疾病的概念一、疾病的概念 二、疾病发生的原因二、疾病发生的原因 1.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A.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 养殖密度养殖密度 (2)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养殖水体的水质因素:水质的好坏(溶氧、PH 值等)值等) (3)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养殖水体的底质因素: 淤泥的影响淤泥的影响 B.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 (1) 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放养密度过大或搭配比例不当(青鱼与鲤鱼的搭配) (2) 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

5、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饲养管理不当(用药方法、用药量不当,饲料投喂不当等) (3) 机械损伤机械损伤 (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操作不当造成鱼体受伤,而继法感染,引起发病,水霉病) 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主要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蠕虫、蛭类、钩介幼虫、甲壳动物等 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 3. 机体自身因素机体自身因素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主要是指鱼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这与鱼的种类、年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等方面有 关。关

6、。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身的抵抗力 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综合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三、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病程:是指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病程:是指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 A. 疾病的经过疾病的经过 1.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潜伏期:从病原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以前的一段时间。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

7、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的这一段时间。 3. 充分发展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症状的时期,机体有明显的机能、充分发展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症状的时期,机体有明显的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 B. 疾病的结局疾病的结局 1.完全痊愈:指疾病的症状全部清除,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生产能力及经完全痊愈:指疾病的症状全部清除,机体的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生产能力及经 济价值都完全恢复。济价值都完全恢复。 2.不完全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不完全

8、痊愈:是指疾病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 恢复,甚至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性变化。恢复,甚至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性变化。 3. 死亡: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死亡: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第二节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一、充血 定义:器官或局部组织内,由于血管的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定义:器官或局部组织内,由于血管的扩张,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类型: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类型: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 1. 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

9、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 原因:任何原因只要引起小动脉扩张都可以导致局部器官和组织充血。原因:任何原因只要引起小动脉扩张都可以导致局部器官和组织充血。 2. 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3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 原因:原因: 静脉血管受压,如肿瘤、炎症包块对局部静脉的压迫静脉血管受压,如肿瘤、炎症包块对局部静脉的压迫 静脉血管阻塞,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静脉内膜炎等可使管腔狭窄和阻

10、塞静脉血管阻塞,如静脉内血栓形成,栓塞,静脉内膜炎等可使管腔狭窄和阻塞 二、出血二、出血 1.概念: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就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概念: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就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 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 2. 原因:出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管壁的损伤。原因:出血的直接原因是血管壁的损伤。 破裂性出血:由心脏或血管管壁破裂引起。破裂性出血:由心脏或血管管壁破裂引起。 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基底膜而渗出性出血:由于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

11、伤的基底膜而 缓慢地漏出血管外。缓慢地漏出血管外。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 出血的形态变化,决定了出血的数量、速度和部位,因而给以不同的名称。出血的形态变化,决定了出血的数量、速度和部位,因而给以不同的名称。 4. 对机体的影响:出血时机体的影响视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速度以及对机体的影响:出血时机体的影响视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速度以及 持续时间而不同。持续时间而不同。 三、水肿三、水肿 1.概念: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的等渗性体液叫水肿。在浆膜腔内蓄积过多的液体时称概念: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的等渗性体液叫水肿。在浆膜腔内蓄积过多的液体时称 为积水。为积水。 2. 原因:原

12、因: 毛细血管内压升高毛细血管内压升高 通透性增大通透性增大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淋巴回流受阻等均可异致水肿发生淋巴回流受阻等均可异致水肿发生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大体变化:肿大、苍白、湿润、重量增加,弹性降低、温度下降,切开后从切面流出大量大体变化:肿大、苍白、湿润、重量增加,弹性降低、温度下降,切开后从切面流出大量 液体。液体。 4. 水肿的结局和影响水肿的结局和影响水肿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病变,只要原发病消失,水肿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在某些疾病过程中出现

13、的一种病变,只要原发病消失, 水肿也逐渐消失。水肿也逐渐消失。 第三节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细胞和组织损伤 一、萎缩一、萎缩 1.概念:已发育到正常大小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概念:已发育到正常大小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2. 类型:类型: (1)生理性萎缩)生理性萎缩 (2)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 A. 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萎缩)营养不良性萎缩(全身性萎缩) a.长期的饲料缺乏,即营养物质供应不足长期的饲料缺乏,即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b.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某些慢性消化道疾病 c.长期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结核病等长期慢性的消耗性疾病,寄生虫病肿瘤、结核

14、病等 B. 神经性萎缩: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受损伤时所引起的萎缩。神经性萎缩:由于中枢或外周神经发炎或受损伤时所引起的萎缩。 C. 废用性萎缩废用性萎缩 :即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即肢体、器官、组织长期不活动,功能减退所引起的萎缩 。4D. 压迫性萎缩:是由于器官或组织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发生的萎缩。压迫性萎缩:是由于器官或组织受到机械性的压迫而发生的萎缩。 E. 缺血性萎缩:指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萎缩,多见于血栓形成、栓塞和动缺血性萎缩:指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所致的萎缩,多见于血栓形成、栓塞和动 脉硬化等。脉硬化等。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 (1

15、)大体变化: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边缘锐薄;颜色变深;质地坚韧变硬(由于间质相)大体变化: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边缘锐薄;颜色变深;质地坚韧变硬(由于间质相 对集中或增生)对集中或增生) ;被膜增厚、皱缩。;被膜增厚、皱缩。 (2)组织学变化: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而间质则往往有增生。)组织学变化:萎缩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而间质则往往有增生。 4. 萎缩结局和影响萎缩结局和影响萎缩是可复性的,只要病因消除后,萎缩的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但若病变继续加萎缩是可复性的,只要病因消除后,萎缩的细胞便可逐渐恢复原状,但若病变继续加 重时,萎缩的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乃至消失。重时

16、,萎缩的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乃至消失。萎缩的器官组织呈现功能活动减弱,物质代谢障碍,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出现贫血、萎缩的器官组织呈现功能活动减弱,物质代谢障碍,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出现贫血、 水肿、消瘦、萎缩等恶病质状态,常导致衰竭死亡或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局部萎缩如发水肿、消瘦、萎缩等恶病质状态,常导致衰竭死亡或并发其它疾病而死亡。局部萎缩如发 生在心、脑生命有关的器官影响严重。生在心、脑生命有关的器官影响严重。 二、变性二、变性 1.概念:变性是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在细胞或细胞间概念:变性是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在细胞或细胞间 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质内出现一些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增多的现象。 2.类型类型 (1)颗粒变性)颗粒变性 :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一种最早和最轻微的细胞变性,很容易恢复,其特点是变性细胞体 积肿大,胞浆内水分增多,出现许多微细红染的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