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复习3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148013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学原理复习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复习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复习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复习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美学原理复习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学原理复习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原理复习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 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首先,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 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人和客观世界构成的关系主要有两 大类,即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精神关系又包含了认识关系、伦理关系、审美关系等。对 于一个客观对象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它,这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关 系。人与客观现实发生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的。中西方美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美学学科性质?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文艺学和伦理学一样,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 具有属人

2、的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觉的精神活动,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 离不开人的研究,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类的审美活动是怎样产生?审美活动作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中,按照“美的规律” 来把握现实的一种自由的创造性实践。当人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审美形式感逐渐走向成熟, 并与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相统一时,便标志着审美意识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种重要 形式。这时,审美活动得以从人类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开始以其独立形式审视和指导人 的生活与生产劳动。 审美现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可以见出功利的作用。譬如金银饰品、西服领带、红旗等社会 生活中的美

3、的事物。一类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的作用。譬如自然景物、色彩、音乐等。 可以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是由于在对功利物的长期欣赏中, 事 物的样子在欣赏者大脑皮层的视觉区与快感区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 从而引起原本由功 利作用引起的快感; 见不出或很难见出功利作用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引起人的愉悦感, 在于这 种形象满足了人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心理需求。羊大为美和羊人为美指的事什么?一般认为,汉语“美”的原始语义是“羊大为美”。 说文解字说:“美,甘也,从羊从 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18说文解字又说:“甘,美也。从口含一”。 “羊大为美”将 美关涉到一个具体的现象,肥的羊或羊的肥

4、。显然这不是关于美的哲学思考,也不是为美 作出一个定义,而是一个具体的描述或者例证。但“羊大为美”说出了许多能够引起思考的 东西。一方面,美指羊的肥大。它相关于一感性的自然物,同时它还相关于人的生活世界, 只要它是作为食物而存在。另一方面,美不仅指羊自身肥大健硕,而且指这种羊给人的味 美感觉。美在这里和人身体的感觉特别是味觉建立了关系。味觉是品味,是区分和比较。 它不仅是对于对象进行感觉,而且也是对于感觉进行感觉。除了“羊大为美”一说之外,还有“羊人为美”一说。它主要指人戴着作为图腾的羊头跳 舞,娱人娱神,达到人神相通。如果说“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意义的话, 那么“羊人为美” 则

5、突显了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意义。在此舞蹈自身所带来的身心快乐是重 要的。但如此理解的美不仅要从人那里获得规定,而且要从神那里获得规定。由此可见,美在古代汉语中至少就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是相关于感觉的,另一是相 关于精神的。美必须具备的几个艺术特点?1.形象性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 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2.典型性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模仿,它 们往往是对某一类事物特性的综合反映,从中反映此类事物的本质。不过,它们采取的手 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

6、性、带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够放映生活的 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批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艺 术美的根本特征。 3.主观性(情感与理想)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因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不同审美结果。审 美主体对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4.永久性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 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 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 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如何

7、理解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提出的一个涉及审美活动本质的极其重要的美学命题。意思为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即自然美的 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郑板桥把竹石当作他生活的伴侣,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他与竹石物我同一,达到心灵和自然景色融为一体的愉悦境界,即情景交融。如何理解美的本质?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它与个人审美经验的关系怎样呢?首先二者在内容上是同一性质的,只是范围大小不同。文化共识,人们的思想集合,因此美是一个大的思想范畴;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

8、美的文化共识之中,个人审美经验与个人的修养,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个人志向爱好密切相关。其次,二者又是辨证的统一。个人审美经验包含于美的文化共识,自然会受到当时的文化共识影响;反过来,个人审美经验又会作用美的文化共识,推动和发展美的文化共识。什么是美感?美感具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美感,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当时当地客观存在的某一审美对 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广义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反映美 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审 美理想、审美观念等等所共同组成的意识系统。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的若干代表性观点 有以下七个:柏拉图的迷狂状

9、态下的神灵依附说、夏夫兹伯里的内在感官说、康德的先天 的共同感觉力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心里距离说、博克的生理快感说、费尔巴哈的 镜子映照说。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观照。一个对象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并不仅仅 是由于对象的某些自然属性的特征,也不是由于虚无缥缈的观念,而是由于人们从对象的 可感形态中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看到了与自己的创造性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美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 美感具有社会认同性,这一点与生理快感不一样。 美感具有愉悦性。使人产生愉快。美感具有持久性。可以长时间影响人的情绪。美是主观存在还是客观存在?还是主客观统一?美在不同的情况下是有不同的定

10、义,应该是主观!因为只有你觉得着这个事物是否美与不美.也许同一样事物你看着会说美而其他人却说不美!这就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区别了!举个例子,那些名胜的风景在人们评价他们以前就应景定义为美了么?!答案当然是没有.是我们人的主观意识来判断它美与否.所以美是主观的感受! 美是主观的,一个东西、一个人,一件事,美不美,是看,欣赏这个事物的主体,那么这个主体有自已的申美观念,如如这个事物符合,他的申美观念,他就会说这是美的,但是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申美观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说,假如一只鸡也能和人一样来申美,那么,如果人和鸡,同时面对一个大盘鸡,以人为主体,人肯定会说:“呀呀呀,这是美味佳珧。

11、”而如果以鸡为体,它一会说:“太残忍了。 ”这就是不同主体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申美认识。所以说美是主观感受。主观之美强调比较,强调事物本身表现出来的实用性,效率性等等。比方说美女,性感与清纯的美女最多。性的暗示,与单纯天真弱小的暗示就非常的主观。 主观。这种事客观不了,公猴认为母猴美,蟑螂认为大便香,但人类就不会认同了。观感受,因为一个盲人照样可以感觉美,而一个正常人也许会觉得世界丑陋,存在也要能感受,感受也要能接受,接受的才是美的何为心理距离?1912年,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 的瑞士心理学家布洛(Edward Bullough,1880-1934)在英国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艺术的一个要

12、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的文章,正式揭橥了心理距离的概念。 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于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并不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而是观赏者对于艺术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所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了观赏者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得美感有利于快感,因此使观赏者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然而,若是主客体在心理距离上失距了,例如差距或者超距,则不会获得美感。何为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核心

13、,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重新建构艺术本体,用形式而不是用社会文化关系解释艺术,这是西方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倾向,但各个学派所用的方法又不相同,苏珊朗格用的是生理学(生命科学) ,阿恩海姆用的是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正是在这种“异质同构”的作用下,人们才在外部事物和美术品的形式中直接感受到“活力”、 “生命”、 “运动”、 “平衡”等性质。阿恩海姆在其最重要的理论著作艺术与视知觉 (

14、1954)中,对视知觉结构做了大量的分析并以此作为分析造型艺术的基础,充分阐述了他的“异质同构”说。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主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移情说是审美心理学的早期研究成果,产生、发展于德国,对于审美态度有一定说明作用。但是,它只是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未能揭示出审美中移情现象的实证心理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 移情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

15、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移情说最早是由德国费肖尔父子(18471933)提出的,F费肖尔(Friedrich Theodor Vischer)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移情现象,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这种象征作用即通过人化方式将生命灌注于无生命的事物中。R费肖尔在视觉的形式感中把“审美的象征作用”改称为“移情作用”,他认为审美感受的发生就在于主体与对象之间实现了感觉和情感的共鸣。这一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 T.立普斯(18511941)其代表作为空间美学和几何学视觉的错觉 (1879年)和论移情作用 (1903年) ,他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审美时我们把自己的情感投射

16、到审美对象上去,将自身的情感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或者说对于审美对象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内模仿”,即“由我及物”或“由物及我”。 “移情”这一术语源于德语 einfuhlund,英语对应词由美国心理学家 E.铁钦纳(18671927)根据 sympathy(共鸣、同情)转译为 empathy 。美感体验的特殊性?美感是全身心共同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想象、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因素共同活动的结果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有何影响?对审美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时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经济/政治/宗教/哲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经济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长远起作用的因素。社会文化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在每个个人身上,集中体现为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整个社会,集中体现为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什么是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又称时尚,是一个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流行的审美趣味,它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体美,服饰,建筑,艺术作品一直到社会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体现一个社会时期主流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氛围。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