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42030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国道二级公路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概 述一项目背景1 项目名称 319 国道 彭高至金山段 二级公路建设工程 2 建设单位萍乡市上栗县交通局3 建设规模总里程 30456 公里4 项目性质沥青路面改造5 建设方式沥青罩面处理 319 国道从赣闽交界的隘岭入赣途经赣州吉安萍乡三市进入湖南赣州段经瑞金市宁都县于都县兴国县跨越锦江梅江潋江三大河流沿线地势起伏不断地形变化大其中平原微丘为 138 公里山岭重丘区为 9679 公里吉安市泰和境内K608436K735922 属山地丘陵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跨越赣江水系进入井冈山境内 K735922K8

2、31525 属山岭重丘区永新县境内K831525K913305 从石背上到墩上属山岭重丘区从墩上到步里属平原微丘区萍乡市境内有山岭重丘区 1252 公里平原微丘区 27748 公里经过河流萍乡河栗水河 19952003 年上栗至东峰界萍乡至上栗二级公路因考虑尽量减少工程造价减少对交通流量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行车舒适等多方面因素采用沥青罩面处理从底层到面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层细粒式沥青砼面层原有完整水泥砼路面细粒式沥青砼面层 L 8932m2彭高至金山段行车路面 11 米道路破损面积m2 106628L 21524m小计162810L 30456m二 沥青路面工程沥青路面 m2361812三 排水工程排

3、水沟修复工程 m4568四 护坡工程1新建护坡 m2 15092修复护坡m2 2334五 交通设施新增交通信号装置处 3六 道路绿化1行道树棵 13082道路绿化m2 8000在道路沿线闲置特别是临近城镇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绿化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式1 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 801129 万元其中土建工程 701733 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 2923 万元其它费用 96473 万元其中基本预备费 36298万元建设期利息 38880 万元2 资金筹措方式根据投资估算本项目建设总投资为 801129 万元建设资金拟分两部分组成1 申请开发银行贷款 6000 万元2 建设单位自筹 201129

4、 万元第二章 现状及发展一研究区域概况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地处东经 11335至 11417北纬2720-280之间南北长 11639 公里东西宽 6884 公里总面积3827 平方公里市中心城区面积 45 平方公里辖上栗芦溪莲花三县和安源湘东两区及省级安源经济开发区东邻宜春南毗吉安西接湖南北与本省宜春市及湖南省浏阳市相连上栗位于江西西部萍乡市的北部处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城市群腹地扼吴楚通衢要地为湘赣边贸重镇自古商贾云集边贸活跃目前全县总人口数量 48 万辖区总面积 72111 平方公里辖 6 镇 3 乡 1 个垦殖场 155 个行政村 12 个居委会人口密度 666 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高密

5、度县区之一二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一上栗县社会经济状况上栗县广大干部群众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上栗跨越发展目标以安全和发展总揽全局实施工业富县农业稳县城建旺县开放活县人才强县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把上栗建设成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裕文明的经济强县 2008 年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列全市前茅且首次跻身于全国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一 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2008 年全县国

6、内生产总值实现 14682 亿元较上年增长 205 增幅列全市第一其中一产业增长 455 二产业增长 273 三产业增长 203 三次产业比为 204569227 工业经济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增长 2008 年是上栗县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大步伐总量大增长效益大提高的一年全县主攻工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增长 657 新上工业项目增长 36 花炮煤炭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型建材环保陶瓷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服装电子等新型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企业提供税收占工商税收的 90 以上工业经济质量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全县工业经济综合指数增长 232 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 422 上缴税收增长

7、26200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 4268 亿元增长 255 工业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农业产业化跨上新台阶进一步调优了粮食生产结构调高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升了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比较效益明显提高依托无公害蔬菜优质山羊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创办和发展了一批带动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全县新增投资 50 万元以上龙头企业 9 家上栗黄瓜茄子获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上栗四海基地鸡冠山豆仙基地金山桥塘基地获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定上栗蔬菜专业合作社被授予 2008 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008 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 809 亿元增长 53 对外开放成

8、效显著深化改革硕果累累 上栗县把扩大开放搞好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方法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形成接纳外来资金的洼地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据统计 2008 年全县引进内资项目 130 个签约总投资 17 亿元实际进资 132 亿元引进外资项目 5 个签约总投资30205 万美元实际进资 14765 万美元进资总额位居全省第 12 名外向型经济增长列全市第一获省政府工业项目引进省外奖金 5 亿元县先进单位称号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2008 年上栗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48 亿元增长 58 增幅列全市第一目前全县城区面积扩大到 78 平方

9、公里城区人口达 7 万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品位不断提高县城主次干道亮化绿化工程基本完成交通建设成效明显全县有 9902 行政村实现了通水泥公路邮电通信事业迅速发展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 95 部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全县手机用户达 93 万户通信网络建设得到加强因特网用户达 18500 余户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金融运行态势平稳 2008 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 16168 万元增长 304 实现了财政收入三年翻一番目标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96163 万元增长 399 增幅列全市第一完成工商税收 13100 万元增长 28 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商税收绝对数和增幅均为 1994 年分税制以来的最高

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列全省县区第四位其中上栗镇的财政收入突破 4000万元位居全市第一名全省第三名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200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200 元达 2230 元增长 985 增长比例和增长额列全市第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 6795 元全县消费需求不断增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 96 亿元其中新增私人轿车 100 余辆累计达 500 余辆手机话费达 3500 余万元固定电话话费达 2200 余万元城市低保工作不断完善全年共保障城市困难居民 4500 人下发低保金 220 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 1501 人 精神

11、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安全稳定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开展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不断高涨诚信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和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的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级化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两杜绝一减少目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加强全年县乡两级投入综治经费 1000 余万元组建了六支队伍形成了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政府与农户签订维护社会稳定双向承诺责任状成为社会综合治理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创举 2008 年全县社会综合治理工作获全市第一名县公安局荣获全省五星级公安局称号县司法局获全国先进县区司法局和全省五星级司法局称号二上栗县社会经济发展预测到 2010 年加快上栗县社会

12、经济发展取得进一步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阶段性成就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基础更加扎实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0 年达到 166 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 152010 年达到 1859 亿元力争财政总收入达到 20 亿元年均增长 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02010 年达到 313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 152010 年达到 13 亿美元外贸出口年均增长 202010 年达到 8200 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32010 年达到 122 亿元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年均 3 左右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产

13、业结构升级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76231 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30 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20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 11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城市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化率达 56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取得较大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为改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实现扩规升本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5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7以内城乡居民收入增

14、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10 和 82010 年分别达到 7900 元和 2600 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2 平方米农村人均砖混结构居住面积达到 48 平方米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 35 和 40 电视人口覆盖率达 100 农村实现安全卫生饮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重点地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区环境明显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 6582 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废弃物排放量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30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第三章 建设条件一自然地理状况一地理位置拟改造项目从南至北贯穿整个上栗县上栗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北部距省会南昌 26

15、0 公里距长沙 124 公里东临本省宜春市芦溪县南与安源经济开发区湘东区荷尧镇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市浦口富里二镇接界北与浏阳大瑶文家市二镇相依南北长 45 公里东西宽 25公里总面积 72111 平方公里二地形及地貌概况上栗县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 80 东北多山西南及中部多丘陵部分区域形成冲积平原海拔高度平均为 2337 米土壤以红壤紫泥潮沙泥为主多偏酸性矿质丰富土地肥沃项目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为河流阶梯丘陵地形为主黄海高程约92144 米左右相对高差 1124 米之间区域内农田面积较少山地林地旱地面积占 8675 农田水塘面积占 1325三地质区域内地层出露比较齐全出露良好区域内基岩

16、埋深较大土层较厚根据勘探资料表明褶皱基底为泥砂质碎屑岩石根据钻探揭露及现场地质调查自上而下为素填土棕红色主要成份为强风化泥岩成份单一红土红褐色软塑压缩性大为沙岩风化所致而成耕植土浅棕一灰褐色软塑含水饱和含植物根茎等腐殖质该层由于松软含腐殖质等原因路基在施工过程中应予以置换砂砾土黄色中密颗粒较均匀其成分主要为石英燧石等粉砂岩石灰岩前 4 公里为粉砂岩棕红色强中风化遇水易泥化硬塑具粘性该层全区域发育系白垩系紫红色粉砂岩强风化而成该层泥岩不处在水浸的状况下其稳定性较好四气候上栗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有霜期短霜日一般在 17 天左右对农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历年平均气温 173夏季最热月 7 月 月平均气温 287历年最高气温401冬季最冷月 1 月 月平均气温 48历年最低气温 86历年平均降水量为 1567 毫米左右以 1962 年降水量最多为 20834 毫米 1971年最少为 10864 毫米历年上半年平均降水量为 1050 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以上尤其是 4-6 月降水量集中多为大到暴雨三个月雨量达700 毫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