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下的工业辉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133698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主义下的工业辉煌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集体主义下的工业辉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主义下的工业辉煌(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报电话编委办:881018编辑部:881013采访部:88881012专题部:881020副刊部:881023发行热线:88234555广告部:8 8中新广告公司:8印务中心:823590传真:881010核 心 提 示ZHONGSHAN DAILYA3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责编:张 英美编:林 琳在处处透着后工业时代气 息的岐江公园,水塔,船坞,铁 轨无不让人想起那个火 热的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粤 中船厂。 “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 鼎盛时期,这家中山最大 的国营工厂曾有员工2000 多人。“产业工人”是当时最灿 烂的荣耀。火热年代,激情燃 烧。多少聆听着毛主席教导长

2、 大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里挥 洒着青春和热血。 只是,“人生如梦,一樽还 酹江月”。如今,“大江东去,浪 淘尽”, 粤中船厂的辉煌已然 成为历史,浓缩了那个时代的 光影。文/本 报 记 者吴娟集体主义下的工业辉煌鼎盛时期,这家中山最大的国营工厂曾有员工 2000 多人;火热年代,社会主义新 人在这里挥洒着青春和热血;如今,它的辉煌已然成历史,却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光影1997年船厂临拆前,已经退休的黄永健悄悄回去 看。看着旧厂被推土机一点一点地推倒,就如铲在他心 头一样难受。当时他的眼泪也刷地就跟着飚出来了。不 忍再多看一眼,黄永健立即开车离开工地,离开那片洒 下他青春热血的土地。 往事, 如车窗外

3、不停后退的景 物,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起 航】1953年的一天,岐江河上,点点帆船。 在繁华铁城的东南江边, 依然是一片荒芜的杂草 丛, 野草比人还高。20岁的香港渔民梁学权和一班工 人正卷起裤脚搭建一个未来中山第一间国营工厂 “粤中船厂”。这一年,广东省政府为了发展南海渔业,同时也为 了吸引香港、澳门的渔民回到内地。在广东省内建几座 大型船厂,当时的中山属于粤中行署,船厂因此得名。 那一年的中山,刚刚完成土地改革,小型工业寥若 星辰,重工业更是一张白纸。在这张白纸上要涂抹新的 色彩,实非易事。 作为开荒牛的梁学权面对的是这样的环境: 没有 建筑材料,全市人民把多余的,暂时用不上的,砖、瓦、

4、木材等都捐出来;工人没有地方住,临时搭个草棚,在 草棚里住;涨潮了,水浸了工地,大伙站在水里吃饭;没 有机器锯木头,工人用手工来锯 困难重重,但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比潮水还猛。 像梁学权一样, 从海外回来参与建设的人越来越 多。上世纪50年代末期,粤中船厂共有825名员工,其 中有107名是从海外归来的。 如今已经77岁的梁学权忘不了当时卷起裤脚,将 建造的第一艘船推入岐江的情形。 潮水不涨, 落不了 船,工人经常候潮。半夜水涨了,大家起身,从宿舍一起 去车间,齐心协力把船拱下水。身为干部的他经常和工 人们一起干。 1954年7月1日,仅用了15亿元(相当于现在15 万元)的新厂正式投产,有职工2

5、90人,主要产品是“七 艕”和“江索”渔船,生产设备简陋,以手工操作为主。 19551958年,船厂增添了一些设备,建立了打铁 车间和轮机车间,还建了1个码头,生产对象是渔船、 内河平板渡船及农艇。【扬 帆】1961年秋天,粤中船厂四周仍是一片荒凉。 年轻的大学生黄永健意气风发地走出武汉水运工 程学院, 怀揣着一颗为国家作贡献的红心来到粤中船 厂,成为这间厂首位船舶制造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干活的车间还是草棚,睡的是茅屋,中山还是一个 小县城。旁人不解,一名堂堂的大学生何以来到如此艰 苦的乡下。 “做颗革命的螺丝钉,祖国要求我做什么我就做什 么,一切听从党的号召,终于为祖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上

6、世纪50年代倡导的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 无疑也深深地印烙在黄永健的脑海中。 没有多想,黄永健便投入到造船的工作中。 此后,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 黄永健一样,在岐江河畔以厂为家,艰苦奋斗。在中山, 粤中船厂拥有最多的技术人员,高级工程师。文革后, 中山首次评工程技术人员, 粤中船厂首批就有8人入 选,全部是大学毕业生。这些骨干成为粤中船厂“叱咤风云”的支撑。 买不起国外的技术,更没渠道引进,他们只能把人 家的零件拆开研究学习。 当时造船业推广的液压设备 就是这样发明出来的。 1963年,仅仅两年时间,珠江河道上行驶的第一 艘钢质内航客船由粤中船厂制造成功, 黄永健是轮机 部分

7、的设计者。“船去到澳门后,澳门同胞都很欢喜,能 够看到我们祖国这么快就有了这么漂亮的船舶。”想起 当年的辉煌,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黄永健满脸自豪。 足以让粤中船厂“笑傲江湖”的还有很多成就:上 世纪70年代, 琼洲海峡的跨海渡车船就由 “粤中”制 造,一艘船能负荷24辆汽车;1984年前,从中山至广 州的五个汽车轮渡用的也全是“粤中”船;“粤中”造的 炮艇还支援了“抗美援越”和柬埔寨 这些辉煌对于中山市民而言似乎有些遥远, 那是 因为你还不知道,岐江桥的开合部分,悦来南天桥、员 峰桥、光明桥都是粤中船厂属下的公司建造的。他 们将造船的工艺单元组装用到了造桥上, 悦来南 天桥便是一次安装即成功。

8、某年, 从粤中船厂副厂长之位退下的黄永健前往 香港。香港船厂集中在鸭脷洲,船厂协会会长听说粤中 船厂的副厂长来了, 带着车队前来迎接。“他们所有的 厂加起来还不如粤中船厂大。”多年的钻研和拼搏让粤 中船厂人得以扬眉吐气。【搏 击】退休之后的黄永健曾想过开一间船厂, 将粤中船 厂关闭后的下岗工人组织起来,再现当年的辉煌,无奈 资金不足,只得忍痛放弃。 似乎又有些不甘心。 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向 时, 曾经成功过的黄永健想要看看自己是否能适应新 的时代。“自己做,做不成功,不是真正的人才。”于是, 退休后的他从零开始,首次创业,以有限的资金开办了 中南烛业有限公司。在这间公司里,还有不少粤中船厂

9、的老员工。 武叔、康叔、荣叔都是在1965年中学毕业后进入 粤中船厂的技工学校。这间学校前后共办了3期,培养 造船技术工人,武叔他们是首批毕业生。 “当产业工人在当时是一件光荣的事。”广州知青 光叔说出大家的心声。 首批80多人入校,70多人成为造船工人。给他们 上课的便是黄永健和那些老技术员。在他们的记忆中, 政治学习是船厂工作的重要环节。 船厂的广播每天都会响起, 读报纸, 念毛主席语 录。每天4点半下了班,还要学习并背诵毛主席的老三 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 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说到 此,武叔忍不住背了起来。

10、在每个班组,像学校一样,设有政工员,宣传员,生 活员,统计员,考勤员。康叔当年就是宣传员,他带领大 家学习,唱语录歌。“大海航行靠舵手”康叔唱起当 年脍炙人口的曲调,在我的耳中是那么的陌生,却曾经 风靡中国大江南北,几乎无人不晓。 政治运动当然不是唱唱歌、背背书这样温情。 在1961年一份 关于粤中船厂排摸复查情况报 告的档案中,记录了中山县第二批肃反排查工作的成 绩。其中有下列嫌疑对象:特务14人,土匪4人,伪军 权骨干分子3人,现行反革命10人,汉奸2人,恶霸2 人,坏分子17人,阶级异己分子27人 四清运动接踵而至。“整天开会, 一斗, 二批,三改。”文化大革命更是令人没有喘息的机会。

11、作为早期的大学生, 知识分子黄永健自然成为被 改造的对象, 前往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然 而, 即便是在这样频繁的政治运动中,“粤中船厂从没 有停产。” “很多干部都像黄永健一样,做事都是身先士卒。 他决定要3天完工,自己也和我们一起蹲在40多度高 温的船舱里,有什么问题,随时指导。” “大家有目共睹,好人还是有的。”几位大叔回忆起 当时,对那时的厂领导深为钦佩。【折 戟】当时间的步伐来到了世纪末期,河网密布的珠 三角已经建起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陆路网络,曾风 光一时的运输主角船也因缓慢低速而被汽车所取 代。如船一般,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显疲 态。粤中船厂亦如明日黄花,绚烂不

12、再。1987年, 粤中船厂由省属企业下放为市属企业。 1995年,由于城市发展,位居城市繁华地带的船厂显得 与周边环境有些不协调,粤中船厂启动异地搬迁计划。 然而,已动力不足的老船厂搬迁过程显得步履艰难。 1996年,中山市政府一份“关于粤中船厂搬迁转 产有关问题的答复”表明,为了粤中船厂的搬迁,市政 府补偿了1.15亿元,但被投入第三产业或其他方面占 用。同年,粤中船厂“关于要求减免东明花园职工宿舍 的一些建造费用的请示”中这样写道: “在搬迁过程中,粤中船厂生产任务不足,经济效 益差,经济状况已经完全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造船船 台,厂房等设备欠缺资金1500万元,东明花园宿舍欠 120万元

13、。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资金收入减少,而开 支每年要1440万元。” 1996年,已经在横栏建造船基地的粤中船厂再次 提出“搬迁至中山港”。 “最初规划搬迁至横栏,年产值 约4000万元,利润400万元,安排员工100人左右,但 是横栏由于地理位置所限,只能发展“造船,修船和金 属结构、玻璃钢游艇等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另外, “船厂员工还有500多人没有解决。”因此,粤中船厂提 出将部分分厂、公司搬往中山港开发区。 反复的讨论,讨价还价之间,5年过去了。本已羸弱 的粤中船厂更是元气大伤,“由于经营不善, 生产任务 不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以至出现连年严重亏损”。 1999年,在中山启动国企

14、改革的背景下,中山工 业企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递交了 “关于关闭广东省粤 中船厂的请示”。其时,粤中船厂有职工960人,离退休 人员490人,占了一半以上。当年一份“对广东省粤中 船厂关闭歇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审计的审计报告” 显示,截至1999年9月30日,粤中船厂实际利润为- 9612829.45元,负债总额69563783.71元。 这一年, 属于世纪的粤中船厂终于没有跨过 世纪的门槛,迎来新的曙光。但中山的经济却在这 一年启动的改革中, 迎来了第二轮的辉煌民营经 济的发达。黄永健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07年, 中南烛业已经成为中国蜡烛协会副理 事长单位, 产品远销欧美。73岁的董事长黄永健常年 奔波中山、香港和欧美市场之间。当听说中山要建工业 博物馆,他利用假期四处收集粤中船厂的旧物,希望将 中山工业史上辉煌的一页保留下来。 在岐江公园接受 采访时,他接了一个电话:“我现在在粤中船厂。” 粤中船厂在中山工业史上的地位, 正如老人的记 忆一样,无法清除。粤中 船厂邗上世纪50年代末期,粤中船 厂共有825名员工, 其中有107 名是从海外归来的。 本版所有图片均由黄永健提供这是当年为香港商人建造的 500m2开底泥船。这是当时建造的中山式泥艇。1957年建造的七渔船。这是建厂初期的坭坞和工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