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33616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2010-9-28 中宏数据库 作 者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课题组 发布时间 2010-9-28 课题组名 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课题组 关 键 字 产业升级,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导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素禀赋结构的急剧变化与传统比较优势的消逝将严重影响中 国的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产业由传统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的 转型已经不可阻挡,这一转变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国长期的经济稳定发展。更严重地,后 金融危机时代的政策后遗症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问题加剧了中国经济问题的复杂性。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

2、是企业走出危机实现生存之路,更是关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一 项重要任务。无论是经济增长方式,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布局和结构,我国都存在着过分依赖 资源、资本、环境的投入,充分利用但又比较倚重低价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而自主创 新技术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外源型的产业结构在这 次金融危机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模 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低碳产业成为关注的重点问题。就在这纷繁芜 杂的讨论中,人们似乎认为,低碳经济已经到来,中国已经步入产业升级之路,应当抛弃 传统产业,主导发展高新产业,本文认为这一认识有待进

3、一步商榷。低碳产业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自 2003 年英 国率先提出“低碳产业”的概念后,低碳产业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世界经济 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产业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为基础的 经济发展模式,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 潮,即低碳革命。发展低碳产业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和必 然要求。我们应当深刻意识“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的这一基本判断。如果盲目发 展低碳产业,中国将很大程度上丧失自己的竞争优势,不能保持稳定的高速发展。本文以 产业升级为目标,以非平衡发

4、展理论为基础,得出“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螺旋交替上 升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之路”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产业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二、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理论发展与争议1.产业升级实现途径的微观视角:线性与非线性升级方式从升级类型来看,产业升级可以分为线性升级和非线性升级。线性升级包括产业内升 级或产业间升级。Humphrey 和 Schmitz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提出了产业升级的四种方式:工 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前三者属于产业内升级。从全球化的视 角鸟瞰产业价值链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分销及对最终消费者的支持服务。全球 价值链指在全球范围

5、内为实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直至回收处理等全 过程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及其价值、利润的分配,Gereffi 同时将产业升 级的概念引入全球价值链分析模式。在此基础上,Humphrey 和 Schmitz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 角提出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四层产业升级分类(如表 1 所示),即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 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其中,跨产业升级,把从某个特定环节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领域或转向一个新的价值链,也称为链升级,企业的产业升级就直接表现为企业在一个价值链 中顺着价值阶梯逐步提升的过程(如图 1 所示)。无论是 Humphrey 和 Schmitz 提到的产业升

6、级,还是 Ernst 提出的产业升级都是产业线 性升级。但产业升级可能是非线性,产业在升级过程可能产生分岔,即表现为产业内升级 与产业间升级的交叉进行。非线性产业升级,又可以分为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和产业间升 级优先分岔。产业内升级优先分岔,就是优先实行产业内升级,当产业内升级达到一个高 的水平后,再跳入到另一个产业,实现产业间升级。当一个国家产业内升级达到较高水平 时,在产业间升级中就可以跳入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产业间升级优先分岔则是指,优先实 现产业间升级,在实现产业间升级后,再实现产业内升级。关于中国经济的非线性升级与线性升级的讨论中,国内学者张其仔与赵西三曾做过讨 论。张其仔认为,中国的产

7、业升级主要是通过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取得的,产业间优先升 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后进国家又不会面临升级路径的信息不足问题。因 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跟随战略,沿着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路线实现产业间优先 升级路径。赵西三认为,产业间优先升级路径的实质是基于 Stephen Redding 的“动态比 较优势”理论,即一个国家可以发展在未来某个阶段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所谓“产业 赶超”。赵西三坚持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产业和产品技术结构, 产业升级的前提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2.产业升级的发展战略:平衡与非平衡发展理论的纷争究其本质,产业升级属于发展战略范畴,是发

8、展经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战 略研究传统中,一直伴随着两类发展理论的争论,即平衡发展理论与非平衡发展理论。对 这两类发展模式的认识,是进行产业升级实践的基础。对发展战略理论的错误认识可能引 导国家(或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选择违背现实要素禀赋结构发展战略。平衡发展理论以哈罗德多马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平衡发展 理论认为,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 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所有的部门和地区 都不会得到发展。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平衡发展理论以 罗森斯坦罗丹(Ros

9、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及罗格纳纳克斯(Ragnar 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典型代表。Rosenstein-Rodan 提出了“大推进理论”,并在 1943 年论文中做了进一步阐述。 “大推进理论”认为通过平衡发展,同时创建各种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才能实现,产生正 外部效应。“大推进理论”的理论基础是要素配置总是存在的最优比例,单一的要素安排 难以达到福利最大化状态。“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 Nurkse 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纳克 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存在长期的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 些国家的经济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和反作用,并使穷国

10、维持贫困状态的“多种力量的循环 集”。在这个多种力量的循环集中,最重要的障碍是经济落后国家资本积累的循环集。资 本的供给为储蓄能力和愿望所左右;资本的需求则受投资刺激支配。这两方面的原因使资 本形成陷入了两个难解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纳克斯因此得出一个著名的命题:“一 国穷是因为它穷”。图 2 给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概略框架。从供给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储蓄能 力,低储蓄能力使得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 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导致低储蓄能力引致低资本形成进而达到低生产率再到 低收入”的链条。从需求方面看,低收入带来低购买力,低购买力使得投资引诱

11、不足,投 资引诱不足难以提高生产率,低生产率又造成低收入;不断循环,形成一个“低收入推动 低购买力引起投资引诱不足导致低资本形成达到低生产率再到低产出与低收入”的恶性循 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核心是资本缺乏,导致“贫困恶性循环”,资本形成不足,阻 碍了经济的发展。为此,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力储蓄和投资,促进资本的 形成。非平衡发展理论是根据地区和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主张国家应将有限的 资源有选择地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和地区,首先使这些部门和地区得到发展,然后通 过投资的诱导机制和产业间、地区间的联系效应与驱动效应,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和地区的 发展,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增长

12、。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 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 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 目标。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确实可以发现各部门(产业)在不同时点确实呈现几近相等的平均发 展速度。但是,事实上,发展本身实质上是由某些产业或者部门主导,从供给上先向前一 步,从而带动产业增长的。从静止图像上看到的平衡增长现象,是由一个个先后发展动态 的图像复合而成。如果某一追随产业发展超过其目标,将引发其他产业进一步的发展。这 一轮流“坐庄”的发展模式,与各行业“齐头并进”相比,更能给“诱导

13、性”投资决策留 有充分余地,可以得到资源节约,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决策。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由 于价格机制与利润动机的存在,非平衡发展并不是一种发展均衡,难以实现经济发展中的 结构失衡。对非平衡发展理论的另外一些学者担心,“市场力量”不能充分迅速的发挥作用,“调整机制”由于现实中种种障碍不能实现,主张从一开始就应当实行平衡发展策略。3.产业升级的现实选择:两类发展模式的综合运用平衡发展理论强调了最终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论证了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性和 必要性,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机制的分析,揭示了经济起飞阶段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但是,平衡发展理论在理论上也受到了较多的批评,在实践中表现出其

14、一定的局限性,忽 视了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尤其是资本要素有限的前提。在要素受限下,经济中各部门并非一 定呈现互补性,替代与竞争有时才是问题所在,没有把握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实质。发 展中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储蓄率不足,资本供给缺乏弹性,而不是该理论认为的“市场 狭小限制投资”问题。非平衡发展理论正是在对平衡发展理论的批评中成长起来的,因而非平衡发展理论有 效的解决了平衡发展理论的缺陷。该理论描述了实际的经济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经济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内在关系。非平衡发展理论将经济发展的过程描述为是由一 系列的不平衡所组成的,即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这样一个动态的运动过程。值得一 提的是

15、,非平衡发展理论与平衡发展理论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在一定程度上相通的。 非平衡发展理论实质上是将不平衡增长作为达到平衡增长的手段。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平衡 与不平衡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辩证的关系。非平衡发展战略并不否认实现平衡增长的必要 性,并仍将其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样,平衡发展战略也不否认采取不平衡增 长的必要性。在对平衡增长机制的分析和对“供给创造需求”这一论题的阐述中,纳克斯 等人就强调了供给超过需求的必要性。并且,平衡发展战略和非平衡发展战略都强调了整 体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因此,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应当将平衡发展与非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以非平衡发展

16、为 基础,以平衡发展为目标。强调非平衡发展,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要兼顾平衡发展的需 求,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三、产业升级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产业升级应当采取非平衡与平衡发展相结合、以非平衡发展为主要途径的发展战略。 实践中,非平衡发展则要依托主导产业,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各产业循环交替上升发 展态势。主导产业的概念最初在 Hirschman 的文章中蕴含。Hirschman 主张,在资源有限 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他提出了选择主导产业的“产业关联度标准”。 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强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 产业作为政府重点扶持发展的主导产业,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Rostow 首次明确提出 主导产业系统概念。Rostow 的主导增长产业定义强调主导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创新的 力量。2010 年,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并强调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大 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非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为支撑, 有效把握产业发展规律,依托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理论,推动产业升级及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