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25899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89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 市城镇化发展市城镇化发展“十三五十三五”规划规划一、 “十二五”城镇化回顾与形势展望(一) “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回顾“十二五”期间,XX 市按照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总的来说,城镇化发展整体态势良好,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1、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十二五”期间,随着 XX 产业转移的推进,XX 市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期。至 2015 年,按城镇人口占市域常住人口比重计算,XX 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46.8%,城镇人口达到 112 万人,城镇化水平接近“十二五”规划目标 50.0%,与“十一五”期末的 44.1%

2、相比提高了 2.7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 0.54 个百分点,全市约有 9.3 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地区;XX 市中心城区(XX)建成区面积由“十一五”期末的 35.3 平方公里增加到 42.2平方公里,年均增加 1.38 平方公里。2、市域城镇体系框架初步形成XX 市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 提出市域将形成“一主、三副、八心、三轴、两群”的城镇空间结构。经过“十二五”期间的稳步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 XX 市中心城区(XX)为核心,XX、XX、XX 县(市)城区为副中心,中心镇与重点镇为县(市)域副中心的市域城镇体系格局,沿西部 XX 高速、XX 高速和 XX 公路的三条城镇发展轴

3、基本形成,以 XX 中心城区(XX)为核心的南部城镇群和以 XX 市区为中心的北部城镇群成为市域城镇发展的两大重点地区。3、城镇在市域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中心镇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二五”期间,城镇经济比重在 XX 市域范围内进一步增强,XX 中心城区(XX)和 XX、XX、XX 县(市)城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各级中心城区和中心镇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心镇成为辐射周边城乡地区的增长极。2003-2014 年,全市中心镇镇区建设用地规模从 42.1 平方公里扩大到 60.3 平方公里,提高了 43%,中心镇镇区常住人口规模从

4、20.1 万人增长到 38.5 万人,提高了90%,中心镇的集聚能力不断提高,而且人口集聚速度超过建设用地扩展速度,中心镇的用地集约性不断提高。随着城镇规模的逐步增加与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中心镇集聚。4、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镇面貌与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二五”期间,XX 市紧紧把握城镇化及中心镇建设等政策机遇,加大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初步解决了各级城镇普遍存在的交通、用水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镇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城镇人居环境得到了稳步改善。 “十二

5、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978 亿元,年均增长 31.6%。XX 高速、西部 XX 高速建成通车,XX 高速、XX 港深水码头、市区 XX 路改造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镇通行政村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2015 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7160 公里,其中一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 500 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 91.6 公里/百平方公里,城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13.56 平方米。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14 年全市形成污水处理能力 10.5 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46%,垃圾处理能力 12.6 万吨/日,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城镇供

6、水覆盖率 100%,燃气覆盖率 91%;“十二五”前四年新增各类卫生事业机构 23 个,文化场馆 6 个,博物馆、纪念馆 1 个,2014 年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 0.42 平方米,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0.045 册,每千人医院床位数 2.28 个,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6.37 平方米,其中 XX 中心城区(XX)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42 平方米,森林覆盖率 54.5%。5、 “双转移”政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初见成效2013 年 5 月XX 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 (X 发20136 号)的出台,标志着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政策成为 XX 省“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

7、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截止 2014 年底,XX 产业转移工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 67.75 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5%,创造税收 3.9 亿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9.35%,吸纳本地就业人口约 0.9 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38%。作为承接 XX 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产业转移工业园有力地促进了 XX 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对推动市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XX 市经济发展出现波折,但 2013、2014、2015 年GDP 增长速度仍达到 11.5%、12.2%、16.8%的水平(XX 市2011、201

8、2 年增长速度分别为 13.8%、14.0%) ,明显高于全省同期 10.1%、9.7%、12.2%的增长速度。同时,在“双转移”政策引导和推动下,XX 市城镇化步伐和商品房建设步伐加快,全市投资增长和投资需求显著扩大,有效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2015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 52.0 亿元,较 2014 年增长 57.1%。(二)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二五”期间,XX 市城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镇化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尽管“十二五”期间 XX 市城镇化水平整体提高了 2.9 个百分点,但至 2015 年底,XX 市城镇

9、化水平仅为 46.8%,2015 年XX 市人均 GDP 为 26758 元(约 4000 美元)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 GDP 超过 3000 美元时,城镇化水平一般会超过 50%。可见,XX 市城镇化水平已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同期全省和 XX地区 66.2%和 80.19%的城镇化水平,XX 市尚有较大差距。同时,“十二五”期间,XX 市城镇化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低约0.1 个百分点。因此, “十三五”时期 XX 市城镇化发展任重而道远。2、城镇化发展动力仍显不足,中心城区和小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相对偏弱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和现代加工制造业的不足,使得产业体系建设和城镇发展缺乏

10、必要的驱动力。城镇规模偏小,制约城镇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相关研究表明:城市规模一般应达到 25 万人以上,才能形成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一个城市只有人口规模达到 40 万,整个城市才能够维持零成本运转,城市只有达到 40 万人口以后,才能够衍生新的产业。目前 XX市中心城区(XX)人口规模也刚接近 40 万人,其他城镇都不足10 万人。同时,虽然中心城区及小城镇处于快速规模扩张阶段,但城镇公共配套(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却相对滞后,对本地农村人口进城的吸引有限。人口外流到 XX 地区的现象较为明显,2014 年全市外出务工人口大约 36 万人。3、城乡规划编制覆盖率低,规划管理相对较弱城乡规划的“

11、龙头”地位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城乡规划覆盖区域主要为 XX 市中心城区(XX) 、县(市)城区和中心镇,一般镇、乡村地区的规划编制率偏低,尤其是城镇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明显不足,城乡规划管理缺乏必要的依据。XX 市 12 个省级中心镇,仅 XX、XX、XX 等中心镇开展或正在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市域村庄规划的覆盖率偏低,仅为7%。 XX 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 尚未通过审批而导致其法定效力缺失,部分县、镇总体规划因为没有及时编制修改而导致前瞻性和指导性不强。在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城乡规划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有待提升。同时,由于编制

12、进度安排、规划审批程序等客观因素,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项规划衔接不足,城镇建设用地紧张与大量建设用地闲置并存,成为影响 XX 市加快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尤其是城乡结合部、村镇地区,规划和建设资金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规划建设管理严重缺位,城乡建设秩序较为混乱。4、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XX 市城镇建设的市场化步伐进展缓慢,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完善,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不畅,目前还未形成以“政府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各中心镇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属于“吃饭财政” ,市政建设专项资金基本

13、无力筹措。在现行城乡管理与财政体制下,中小城镇与村庄地区的建设资金投入短缺,规划建设专项经费不足,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滞后。5、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城乡面貌与人居环境品质不高2014 年 XX 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达 136.5 平方米,为全省平均水平(118 平方米/人)的 1.16 倍。乡村人均建设用地 228.3 平方米,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且存在较多的“空心村” 。城乡建设品位不高,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大量城镇私建宅地区建筑密度高、缺乏开敞空间、公共服务配套滞后、违章建筑、无序建设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城乡人居环境不佳,除市区之外的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明显不足。6、城镇化政策

14、保障尚不够完善,现有政策难以有效落实“十二五”期间,XX 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建设宜居城乡的实施意见 (X 办发20151 号) 、 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意见 (X 府20154 号)等有关城镇化的政策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发展进程。但与此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保障城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不到位,未能形成全社会支持城镇化发展的“合力” 。在地方财政保障、城乡土地管理、城镇管理体制、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安置等领域,存在明显的政策缺失或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省级中心镇的税收返还政策得不到保障, “十一五”期间提出支持中心镇发展的政策,如中心镇管理体制改革也由于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

15、实施,影响和制约了中心镇的快速成长。(三)未来城镇化形势的展望“十三五”期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城镇化发展面临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重心正逐步由大城市转向中小城市。 XX 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 XX”的总目标,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XX 市在“十三五”期间,需紧紧把握当前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动态与总体趋势,加快推进市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城镇化质量的提升。1、机遇与优势第一,新型城镇化成为新时期我国推动经济发展

16、方式转型、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的新动力。从目前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延续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型城镇化”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城镇化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扩大内需和促进结构调整的新使命,成为“十三五”时期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战略。第二,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 XX 省推进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的关键领域。经过改革开放 35 年的发展,XX 省工业化外延式扩张的“溢出效应”已经达到临界点,外来劳动人口推动下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 ,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和模式。XX 省城镇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绿色、智慧、包容、人本”的发展理念,并提出了建设文明宜居、又能承载五化(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理想城市的建设任务。作为吸纳外来人口规模最大的 XX 地区,如果能有效推进人口的城镇化,化解城乡“二元”空间和改善城镇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