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25879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十三五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改革和发展规划目目 录录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现状.1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机遇.5第三章 指导思想、主要思路和总体目标 .8第四章 学科建设.15第五章 队伍建设.17第六章 人才培养.20第七章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24第八章 国际合作.29第九章 基础与服务保障能力建设 .31第十章 体制机制创新.34第十一章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36第十三章 组织实施 .401xx 大学“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 xx 大学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思路、战略

2、目标和工作重点,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以及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十三五”规划、 陕西省贯彻实施意见 、 xx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2010-2020 年) 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在教育部和陕西省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2下,x

3、x 大学全校师生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对外影响日益扩大,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圆满实现了学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一)学科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学科布局更为优化。结合国家“211 工程”建设, “十一五”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了“特殊环境公路建养科学与技术” 、 “道路交通运用工程与装备” 、 “道路交通智能运输系统”和“西部地质资源与环境灾害”四个学科群,学科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学校已经拥有 5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 26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8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 个一

4、级学科硕士点,112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二)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得力,人才强校成效明显。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实施了“卓越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等人才项目。全校在编教职工 3566 人,其中专任教师 1794 人,比例升至 50.3%;高级职称教师 943 人,比例达到 52.56%;具有博士3学位的教师 793 人,占教师的比例升至 44.2%,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初步形成了一支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教授、李佩成教授,以及大批名校毕业的博士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3 个科研团队入选教育部“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陈洵洪教授入选

5、国家“” ;引进 3 位“” 、6 位陕西省“百人计划”和“三秦学者”特聘教授。新增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部委专家委员会委员 20 人。(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各类学生 4.6 万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 2.4 万人,博士、硕士研究生 7000 余人。 “十一五”期间投入 1.1 亿元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条件持续改善。建成 1 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3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 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成为国家首批

6、“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获得 5 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09 年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智能汽车、4“挑战杯”等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 40 余项。生源质量稳步提高,2011 年本科理工类录取线在陕西等 26 个省(区)高过一本线 30-50 分,为我校有生源统计以来最好成绩。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就业率稳定在 93%以上。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 “全国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 。(四)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增强,科研实力显著提升。学校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 、 “863”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

7、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内的一批重大科研课题。 “十一五”期间完成各类科研项目 30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5500 余篇,被SCI、EI、ISTP 收录 1300 余篇;授权专利 145 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 300 多项,连续 5 年共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 10 项国家科技奖励。 “十一五”科技经费总额突破 17 亿元,2010 年科研经费总额突破 5.26 亿元。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稳步提高,其中 4 种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中国公路学报 、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被美国 EI5数据库收录,并连续入选“

8、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 。(五)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建成 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 万平方米的交通科技大厦和地质科技大厦。教学和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超过 6.1 亿元。建成 18 万平方米的教职工住宅。投资改善了太白山实验、实习基地条件,汉中梁山野外教学实习基地正在加紧建设。渭水校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已入住本科学生 1.9 万人。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陕西省绿化模范单位” ,初步塑造出功能优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六)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内合作共建成效显著。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南非等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

9、10 余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建成了教育部和国家外专局“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与陕西、新疆、山东、福建等地政府,以及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陕汽集团等中央、省属大型骨干企业和三一集团等知名上市公司签署全面合作协议。(七)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成绩突出,有效推动学校科学发6展。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学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办学治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培养、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五位一体”的新模式。学校获得“陕西

10、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 、 “陕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 “陕西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 “全省教育系统稳定安全工作先进集体” 、 “陕西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一是学科建设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学科体系初步形成,但结构仍不尽合理;新兴、交叉学科有待进一步拓展。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成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队伍结构、生师比尚需调整;领军型学术带头人和高水平学术团队偏少,部分学科人才梯队尚未形成。三是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院、系科研发展还不平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纵向重大项目偏少。国家重点实验室

11、和国家工程中心尚未7取得突破。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索;本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需要继续加强,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作用还要进一步发挥;教风、学风、考风还存在一些问题。五是基础保障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办学资源紧缺状况尚未彻底改变,渭水校区设施功能还不配套,资源配置亟需进一步优化。六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有利于调动学院积极性、责权利相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有待完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应进一步健全,办学绩效亟待提高;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需要进一步破除。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机遇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

12、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倚重于人力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创新,更加倚重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对高等学校,特别是以“985 工程”和“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为主体的高水平大学寄予了更大期望,提供了更多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8乡建设三大行业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巨大需求为我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为学校

13、发展带来新机遇。21 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4%,同时还将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展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重大改革试点。我校作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通过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将进一步促进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二)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的加快实施有利于我校特色发展。 “十三五”期间,国家需要在交通、能源、环境、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到 2020 年

14、之前,在装备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技术、能源开发以及节9能与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达到或趋近世界先进水平。只要我校充分发挥工科优势,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瞄准国家建设项目和重大需求,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就一定能够在未来五年取得更大进展。(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颁布实施为学校建设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大力实施青年英才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等计划和工程,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这为我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快高素质拔尖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