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24363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煤矿风险预控手册(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 煤矿风险预控手册煤矿风险预控手册前 言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神华集团,组织中国矿业大学等国内 6 家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百余个煤矿试点运行并取得较好成效的一套现代科学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法。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学习贯彻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的通知(安监总煤行2011133 号),2013 年 3 月 15 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通知 。此后,省政府组织举办一系列培训班,推广和应用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我矿通过认真学习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AQ/T 1093-

2、2011),结合我矿安全生产实际,编制了XXXX 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手册,作为我矿全面实施风险预控管理的标准和依据。在手册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郑新公司和新密市煤炭管理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有关专家还亲临现场指导,才得以顺利完成管理手册的编制工作。本手册共分为五个部分内容:一是矿井基本情况。概述了矿井规模、开拓方式、水文地质特征、装备工艺等情况,以及矿井五大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并阐述了矿井各系统的配置和运行情况,作为危险源辨识的前提条件。二是危险源辨识与评估。主要介绍利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及事故机理分析法,对全矿生产系统和辅助系统工作地点和工作任务进行危险源辨识及分级分类情况,并对各

3、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三是生产系统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按照危险源分类情况,从风险预控角度将生产系统化分为通风、瓦斯、防尘等 12 个管理要素,明确了各系统管理标准、管控措施和责任主体,从而有效防范风险。四是岗位职责和规范。从人的不安全行为角度,将全矿安全生产管理和生产作业岗位共 78 个工种,并对每个岗位的职责范围、安全要点、岗位技能要求等作了明确规定。五是培训、检查与考核。为保障安全风险预控各项措施的落实,制订了员工教育培训专项方案,明确了检查要点和各项考核要素。以上五部分内容涵盖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规范核心要义,形成了“危险源辨识与评估 管控措施、岗位职责及行为规范 培训、检查及考核提

4、升”的闭环模式,是我矿落实和执行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的具体操作规范。当前,我矿正在按照各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在吸收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水平。由于时间仓促,编制人员水平有限,本手册所编制的内容难免有偏颇、疏漏甚至错误之外。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将不断纠正偏差,弥补疏漏,总结经验,逐步形成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安全机制,达到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的最佳匹配,实现矿井的长治久安。 XXXX 煤矿2013 年 10 月 6 日第一章 郑新 XXXX(新密)煤业有限公司基本情况一、概况郑新 XXXX(新密)煤业有限公司(原新密市东平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新密市平陌镇葛沟

5、村境内。1971 年 8 月建井,原矿井设计能力为 9 万吨/年,为乡镇矿井。1990 年被河南省煤炭工业厅批复技术改造,技改后生产能力达 30 万吨/年。1992 年转为新密市地方国营煤矿,2002 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2008 年转为民营企业。公司现有职工 680 人。矿井开采二 1 煤层,井田面积 1.7298km2。矿井地质储量 1502.53 万吨,保有资源储量 1241 万吨,可采储量 853.3 万吨,服务年限 20.3 年。矿井为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煤层平均厚度 6m,倾角 2545。煤层自燃发火等级为级,属不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15.51%。井田内现有主斜井

6、、副斜井、中央斜风井三个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进风,中央斜风井回风。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最大涌水量 70m3/h,正常涌水量 40 m3/h。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 3.91 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 13.41m3/t。在 2001 年 7 月发生一次煤与瓦斯突出,2002 年经重庆煤研所鉴定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2006 年委托河南理工大学进行了矿井突出危险区域划分及瓦斯地质图编制,结果:-30m 水平以深为突出危险区,-30m 水平以浅为无突出危险区。二、煤矿开采技术条件矿区为低山丘陵地形。区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为 450.1m,最低海拔为 215.6m,相对高差 234.

7、5m。地面冲沟几乎常年干枯,只在下雨时有短暂水流,雨后即干。夏季雨季,稍有汇水对矿区开采无影响。矿区属大陆性半干旱或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 637.2mm;降雨多集中在 7-9 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65%。年平均蒸发量为 2139.11mm,年平均气温 14.2,日最高气温 44.6,最低为-11,最大冻土深度为 18cm,最大风速为 22m/s,夏季多南风,冬季多西北风。矿井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二 1 煤层,二煤组的二 1 煤层全区发育,普遍可采,二1 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层位稳定,厚度为 0.7014.78 米,平均厚度 6.20 米,结构简单,埋深约

8、30900 米,地板标高+180-490m。本区二 1 煤层,平均走向260265,倾向 170175,倾角 1252.煤层走向变化较大,有突然增厚、变薄现象,一般在中部较厚,向东西两边变薄,倾向上变化不大。影响煤层变化的原因除沉积因素外主要是构造的影响。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 3.093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 11.337m3/t。矿井瓦斯等级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二 1 煤层顶板多为灰黑色砂质泥岩,直接顶板砂质泥岩,一般 13.57m,伪顶多为炭质泥岩,底板多为泥岩及砂质泥岩。自燃等级为级,不易自燃,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为 15.51%)。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主斜井井口标高+23

9、6m,主井井底标高 -100m;副斜井井口标高+224m,副斜井井底标高+35m;暗副斜井上部标高+35m,暗副斜井井底标高-100m;矿井开采深度在 180 米?-360 米。本矿区内属地温正常区,矿井深部回采时不会出现地温高温热害问题。区域构造位于新密向斜南翼、平陌向斜的北翼,受马沟逆断层及龟山的影响,南西部显向斜形态,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基本上是西缓东陡,南北缓而中部陡。井田构造断裂发育,南界有周山断层,中部有马沟逆断层,矿区南侧发育有龟山正断层,断层走向大体近东西。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构造。本矿未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作,仅在所施工的钻孔中进行了简易水文观测,除 2004 孔外,其余钻孔简易水

10、文观测均达到验收标准要求。井田内无抽水资料,为预算未来矿井涌水量,收集了矿井的煤层顶板管理及排水资料。通过回采查明了井田内各含水层、隔水层的厚度和埋藏条件,以及二 1 煤层顶、底板的岩性特征,并对其工程地质特征作了定性评价,采用比拟法,对矿井未来涌水量进行了预算。含水层a 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本矿该含水层厚度不详。据邻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 68.58 米,裂隙、岩溶发育,透水性强,含水丰富。据平陌超化精查地质报告资料,单位涌水量 0.1897.218 升/秒.米,渗透系数 0.237.85 米/日,水位标高 176.90230.00 米,水质为 HCO3-Ca-Mg 型水,该含水层井田内未出露,

11、所有钻孔均未揭露。b 石炭系下段灰岩含水层:主要由 L1、L2、L3、L4 灰岩组成,并常合并为一层,平均厚 15.00m,与下部奥陶系灰岩含水层有密切的水力联系,但其距二1 煤层较远,对煤层开采影响不大。c 石炭系上段灰岩含水层:主要由 L7L8 灰岩组成,全区发育,分布稳定,厚度 810.00m,是二 1 煤层底板含水层,也是矿井充水的主要含水层之一,但经长期疏放水位已较低,对矿井开采已无影响。d 二 1 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即二 1 煤顶板含水层,由 45 层灰白色及灰色中细粒,中粗粒砂岩组成,俗称“大占砂岩” 、 “香炭砂岩” 、 “砂锅窑砂岩”,平均厚度 19.00m,该层一般含水性

12、较弱,径流条件差,水源不丰富,不足以对矿井安全构成危害。e 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砂砾石层组成,一般厚度小于20.00 米,属潜水含水层,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虽然砂砾石层含水性较好,水量丰富,但二 1 煤层开采形成的冒裂带较小,不会通达地表,因而对矿井生产影响较小,往往以井筒淋水的形式出现。隔水层在含水层之间广泛分布着隔水岩层或弱透水岩层,它们都具有一定的阻水性能,其阻水能力取决于岩性、岩层结构、厚度及稳定性,在后期构造作用的破坏下,可大大削弱隔水层的阻水性能,甚至起不到隔水作用,从矿井防治水的角度出发,对本矿区主要隔水岩层叙述如下:a 第四系粘土层: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粘土、黄土组

13、成,这些粘土层对阻止降雨下渗和阻隔第四系孔隙水与下伏基岩水的水力联系均有较大的实际意义。b 二叠系泥岩及砂质泥岩隔水层:广泛分布在煤系地层中的泥岩、砂质泥岩及砂泥岩互层,厚度稳定,与二叠系煤系含水层相间分布,在正常情况下,可阻隔各砂岩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并可阻隔砂岩含水层向矿坑充水。二 1 煤层底板隔水层:L7-8 灰岩顶至二 1 煤层底板砂、泥岩,平均厚度9.22m,主要为灰色泥岩及砂质泥岩组成,在正常情况下,当沿二 1 煤掘进时下伏含水层水头压力较小时,能起到一定的隔水作用。由于厚度小,局部受构造影响,隔水性能较差。二 1 煤层顶板隔水层: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间或有细砂岩组成,为二 1

14、 煤直接顶板,但其随着煤层的开采会部分垮落,一般起不到隔水作用。c 太原群中段砂泥岩隔水层:由太原组上、下含水层中间砂泥岩组成,厚度 9.1038.61m,正常情况下能起到较好的隔水作用。d 本溪组铝土质泥岩隔水层:本组地层平均厚度为 11.50m,厚度变化大,为灰白至深灰色铝土岩,是煤系底部重要的隔水层。矿井充水因素分析1、底板奥陶系灰岩水:为底板承压水,本矿没有钻孔揭露,据邻区钻孔揭露最大厚度为 68.58 米,裂隙岩溶发育,透水性强,含水丰富。由于距二 1 煤层较远,距离在 100260m,故一般不会对二 1 煤层开采造成影响,但接近断层开采时要倍加小心。2、L1-3 灰岩水:和下部的奥

15、陶系灰岩水水力联系密切,同样为底板承压水,实际揭露中又有一定厚度的隔水层存在,一般对开采不会造成影响。3、L7-L8 灰岩水:为二 1 煤层最直接的充水水源,属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经矿区周边大平矿井田钻孔揭露,L7-8 含水层在本区域内岩溶裂隙发育,是二 1 煤矿床直接充水水源,开采时应倍加小心。4、二叠系砂岩水:含水性较弱,基本被疏放,不会对矿井构成威胁。5、第四系潜水及地表水:主要是大气降雨在冲沟内汇集而成的充水水源,在矿井采动后形成的地表裂缝地区向下渗透,主要补给第四系冲积层含水层,第四系潜水及地表水不足以影响矿井安全生产,有时只以井筒淋水的方式淋入井下,加上区内地表小冲沟发育,雨季时地

16、表积水均迅速疏排,故地表水及潜水不会对矿井开采构成威胁。6、断层水:井田内有近东西向断裂数条,不但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也破坏了其顶底板含(隔)水层连续性及隔水性能,开采时穿越断层时,可能将顶、底板含水层的水导入矿坑,井田南部的龟山断层,南盘升起,断距 70300 米,使寒武奥陶系含水层与北盘的太原组山西组各含水层之间发生了水力联系,沿断层补给二 1 煤顶、底板充水含水层。因此,断裂构造也是矿床充水因素之一。7、老空水:井田浅部老窑密集,开采历史悠久,老空区深部边界不清,这些老空区都有积水,矿井在接近空区采掘时一定要注意防范老空水害,在老空巷道及采空区情况不清时一定要进行探放水。综上所述,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二 1 煤层顶板即二叠系砂岩水和第四系潜水、地表水均对矿井开采构不成危害,L7-8 灰岩水对矿井生产有一定影响,L1-3 灰岩水和奥陶系灰岩水虽属底板承压水,但距二 1 煤层较远,因而,对矿井生产也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但开采时应尽量减少对底板的破坏,在断层带附近要留设隔水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