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113308 上传时间:2018-04-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陶行知一、“做”字的新定义“做学教合一”应集中在一个“做”字上面,学是当然的。因为“做学教合一”的理论,也是集中在“做”一字。所以必先把“做”字彻底说明一番,然后其余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做”字有个新而特别的定义,这定义,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我们“做”一件事,便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得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那末,才使这件事做得好。同时,还想想这事和别事的关系,这事和别事的互相影响。我们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我相想到共相;

2、从片段想到系统。这都是“在劳力上劳心”的功夫,不如此,则既不是“在劳力上劳心”,也不便是真正的“做”了!二、“做”与各器官的关系做事必须用器官。做什么事,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所以有的事,要用耳做;有的事,要用眼做;有的事,要用嘴做;有的事,要用手,要用它们耳、目、口一起来分工合做。中国教育普遍的误解,以为是:用嘴讲,但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般一来,不但是误解了“做”;也便误解了“学”和“教”了。我们主张“做学教”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的进步或退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做要用手,即学要用手,教要用手;做

3、要用耳,即学要用耳,教要用耳;做要用眼,即学要用眼,教要用眼。做要用什么器官,即学要用什么器官,教要用什么器官。三、“做”与一般工具的功用“做”不但要用身上的器官,并且要用身外的工具。“做学教合一”的主张是:做什么事,便要用什么工具。望远镜、显微镜、锄头、斧头、笔杆、枪杆、书本子都是工具,物虽死而要用活的工具。中国目今教育界,还有一个更凶的误解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和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以外便不是教育。我们既以“做”为中心,那么,“做”要用锄头,即学要用锄头,教要用锄头;“做”要用书本,即学要用书本,教要用书本。吃面要用筷子,喝汤要用匙子,这是谁也知道的。倘使有人用

4、筷子喝汤,用匙子吃面,大家定是不约而同的笑他是个大呆子。但是我们教育界现在何尝不是很普遍的犯了这个流行症?!中国的教员、学生和一般人的见解,实在太迷信于书本了!他们以为书本可以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他们以为要想耕田、织布、治国平天下等事体,只要读读书,就可以会了!书本固然是个重要的工具,但书本以外的工具还多着呢!你们试看一般的学校,专重于书本之传授,所以讲书便成为教;读书便成为学;而那用锄头、斧头的便算了做了。这是“做学教”分家。他们忘记了书本也是“做”事所用的工具,看不出是和锄头、斧头一样的东西,于是就成了这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误解了!做一件事,要想干得好,须用锄头的便用锄头;须用斧头的便

5、用斧头;须用书本的便用书本;须合用数样、数十样工具的便合用数样、数十样的工具。我们当然不是排斥书本,但决不许书本做狄克推多(泛指独裁者);更不许书本与“做”脱离关系,而成为所谓的“教学”的神秘物。四、公共的中心“做学教合一”,有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怎样的实际生活?说得明白点,就是日常生活。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一切。分析开来,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困难,生实际的利,格实际的物,爱实际的人,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溯实际的既往,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这些事总结起来,虽不敢说概括全部人生,但人生除了这些事还有什么?在做这些事上去学、去教,

6、虽不敢说有十分收成,但是教成的与学得的,必是真本领。实行这种教育做学结合的学校或社会,虽不敢必其进步一日千里,但是脚踏实地的帮助人类天演历程,向上向前运行,决不至于落空,那是可以断言的。换言之,决不敢教育人类和社会没有进化或退步,这是“做学教合一”可以自慰而慰人的。五、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者“教育是传递社会的经验”。这句话不能概括一切教育。假使教育是仅仅把社会的经验传递下去,那就缺少进步的动力。所以与其说“教育是社会经验之传递者”,不如说“教育是社会经验之改造者”。教育上之所谓经验,原有两种意思:一种是个人的;一种是人类全体的。但是经验无论属于个人或人类全体,决无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可能。我们至多

7、只可说:有些社会经验,是不限于一时代,一地域的。经验又有直接和间接的分别,这当然是不可否认的。六、接知如接枝直接的经验,就是真知识;真知识是要安根在经验里的。但是样样的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上得来,这是大圣大贤也势所不能的。因为我们若抹杀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而不去运用,那真可算是大呆子了!例:比方某甲因触电而几至毙命,这是某甲从经验里得来的真知识;假使某乙在旁见了,他不知运用某甲的经验,而自去触电毙命,事前不会用某甲的经验来求避免以致枉死。我相信这样的大呆子,连枉死城中也不易找得出的“凤毛麟角”吧!我们应该知道,在“做学教合一”的原则下,最重大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别人经验里所发生的知识,使

8、它成为我们的真知识,而不要成为我们的伪知识。例:比如接树,这一种树枝,可以接到别一种树枝上去,使它格外发荣滋长,开更美丽的花,结更好吃之果。如果把别人从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接取我们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真知识上面去,那么,我们的知识必定是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不过,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一来,别人的知识在我们的经验里活着,我们的经验,也就要生长到别人的知识里去开花结果。至此,它已经不是别人的知识而是自己的知识了。倘若对于某种知识,自己的经验上无根可找,那么,无论如何勉强,也是接

9、不活的。以上便是“做学教合一”原则之下的所谓“接知如接枝”的道理。简言之,就是说:我们必须有从自己经验里发生出来的知识做根,然后才能把别人的经验接得上去。假使自己对于某事毫无经验,我们相信他决不能运用或了解别人关于此事的经验。七、举一知万人类全体的经验,虽和个人有些分别,但是我们必须有个人的经验做基础,然后才能了解或运用人类全体的经验。我们必须以个人的经验做基础,来吸收人类全体的经验。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曰:“以一知万。”无论它是“一隅反三”,或是“以一知万”,我们可以知道那个“一”字,必定是安根在自己经验里的。我们更应该知道:自己经验里的“一”,是一切知识的起点,有

10、了这个“一”,才能收到“三反”、“知万”之效。墨辩分知识为:闻、说、亲三种。“说曰:传受之,闻也;方不瘴,说也;身观焉,亲也。”“闻知”,是别人传授进来的;“说知”,是自己推想出来的;“亲知”,是自己经验出来的。依“做学教合一”的理论说来:“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和“说知”,均系不可能的事体。因为没有“亲知”作安根。八、以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为证现在可以引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事为证:如果我们很正确的知道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的经过,恐怕要请国民政府效法西班牙王,拨下一只大帆船,横渡大西洋才行。即使这样办,我们也不能得到完全与哥仑布相同的经验,因为现在的情形和我们的同伴,决不能

11、和哥仑布那时候一样。可是,我们为什么这样正确的知道他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即使是探险家,也不须复演这套老把戏;现在已有更好的海船和工具,决不致发呆气去模仿哥仑布。“做学教合一”的理论,既不曾主张普通人去模仿特殊人物的特殊事业。“做学教合一”的实际,也不曾主张现代人去复演前代人物之过去事业。那么,所要知道的,是哥仑布发现新大陆的大概情形的影响。但是,要使人知道这件事上,便有两种不同的办法:一种是迷信书本的记载,别人的演讲以及所有代表经验的储藏库,以为只要读哥仑布的书本,听哥仑布的故事,便能十分明白,再也用不着任何直接经验了。一种是确信直接经验为了解一切事实的基础,所以要想大略了解一切事实的基础,要想

12、了解哥仑布之发现新大陆,也必要各个人的直接经验做基础,才能了解别人所写所讲的哥仑布故事,才能推想到哥仑布当年的航海情形,想象出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以后的影响。假使只知运用书籍演讲,那是和第一种迷信书本的记载,迷信别人的演讲的人,简直是“半斤八两”。所以他若能进一步审查那用以了解书本演讲中之哥仑布个人直接经验是否充分;若不充分,他便认为他的第一责任是使学生在“做”上补充这种经验,然后再叫学生去看书、听讲、推论。否则,那便是“耳边风”,或是“走马观花”,决定接不上丝毫真知识来。无论你说者说得“天花乱坠”,写者写得“湖纸玲琅”,终生不出半点影响来的。用以了解哥仑布发现新大陆所需的直接经验是什么?这可不能

13、一一数出,只好提要例举数种:坐过帆海船,渡过海,在海里遇过大风暴雨,受过同事阴谋加害,看过野人生活,住过荒凉大陆诸如此类,都是了解哥仑布故事的直接经验。如果没有渡过海,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渡过湖;再其次,也要渡过江;更其次,也要渡过河;万不得已,也要看过池塘。倘使没有坐过海帆船,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坐过鄱阳湖里的民船;再其次,也要坐过秦淮河里的花船;更其次,也要坐过西湖或湘湖里的小划船;顶顶起码,也要看过下雨时,堂前积水上之竹头木屑,在面上如何如何的飘泊。倘使这些直接经验,一点也没有,那我不知道他们打从哪里来会懂得哥仑布之探险?!九、以火星为证火星里的生活,必须到火星里面去过,才能知道清楚。假

14、使我没有去,但至少也要有人到过火星回来,把火星里的生活告诉我,同时,我又有足以了解这生活之基础经验,才能间接知道清楚。但是,如今还没有人到过火星,那么,火星里的生活,是决没有知道清楚的。关于火星的事,现在知道最正确的,也不过是用望远镜所能看到的,用算术所能推算得出的知识而已。最大的天文学家,也只能承认他对于火星只知道一点皮毛。虽然只知道这点皮毛,但“做学教合一”的天文学家,必定要在天文台上,用望远镜及高等数学,在“做”上去求得关于火星的知识。万一得不到望远镜,也至少要用肉眼对着火星去考究。关于火星的书,他是要看的;关于火星的演讲,他是要听的;但他必定要得到最好的望远镜看一看,才算甘心!不然,他

15、假使一有办法,必定要到火星去与火星人共同过一次生活,考验满足他的求知欲。十、以空气为例分子运动、原子运动、电子运动都是科学家从研究物质上推想出来的理论以解释种种物质的现象。我们要想真正了解这些理论,必须从研究物质的现象入手。在研究物质的现象上“做学教”,是了解这些现象上的理想中最有效和方法。倘使真要拿分子运动里的生活来说明“做学教合一”,我们便可举空气为例:分子运动速率增加便觉热;速率减少便觉冷。我们要想明白分子运动的速率,这气候的冷热,却是眼面前一个最显明的例子。十一、以飞机无线电为例证飞机和无线电的知识,可分为二级:第一级是制造的知识。制造飞机和无线电的知识,都要从制造上得来,方为有效。他

16、要在造上学,在造在教,才能一举而成。若单在书上学,在书上教,等到造的时候,势必重新学过,则以前所学的等于耗费了!第二级是要了解知识。这级知识,可从别人那里或书本上的经验得来,但学的人,必须有些基本的直接知识才能接得上去。这些基本的直接知识,都是从“做”上得来的。倘使没有从“做”上得来的基本的直接知识,那么,书上所写的飞机,嘴里所讲的无线电话,都与学的人漠不相关。十二、“做”是学教的基础有了上面的总解释,我们可以相信“做”是“学”的一切、“教”的一切之基础。那就无往而不应在“做”上学,“做”上教。但是人生几何,至多亦不过百年已耳。事实上那里做得完、学得完、教得完?我们只要遇事则估量价值,拣那对人生最有贡献的、最合乎自己的才能需要的去做、去学、去教。那不能参加的只好不参加,不必需要的就不要,不能做的也只好不做。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呢?不过,人生既有为一大事而来,就该做一大事而去!只要在“做学教”的立场的,打定“做”的基础就是了。十三、以牛顿为证牛顿看见一个苹果落下地上,便发出一问:“为什么这苹果不向天上飞呢?”从苹果下坠推到一切,于是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