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7065865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预习的好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预备。学生的学习也一样需要,在上课以前,要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想知道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上课。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目的,课堂学习就会充满活力,学习不再是别人的事,自己就会变成课堂的主人。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我们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和培养就

2、显得尤其重要。也正是这种特点,给我们创造了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也使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首先就要从教会学生学会预习入手,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谈谈我的一些看法。第一、由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接触预习少,不仅没有正确的预习方法,也没有主动预习的兴趣和习惯。培养预习习惯的开始阶段,教师一定不能心急,毕竟中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很差,他们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所以,一开始预习,教师要安排预习时间,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对于好学生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3、而针对“后进生”,我们教师要进行帮助,使他们在预习中不掉队。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方式让学生收获预习的成功。比如在上新课之前提问学生、对预习情况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预习情况较差的学生要进行鼓励,这样对于刚刚参与预习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吸引,更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的一次预习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或有了成绩,那对于以后的预习是一种激发,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也是预习的“催化剂”。 第二、培养预习习惯教师的引导也是一个很重要阶段,就好比古语中的“师傅领进门”一样。在学生刚开始预习阶段教师要有具体预习提纲,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比如预习中重点看每个课题中的小标题,然后在预习每个小标题中的内容,看完之后

4、做课后练习,并检验自己是否理解;把重点内容做上记号,不懂得也要做好标记,请教老师,家长或其他人等,如果在课下不能解决等到上课时注意听讲,下来后还不明白再请教老师。第三、因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你的鼓励遇到“抵抗”时,适当的督查和惩罚是有必要的,比如在预习后进行一次预习测试,对于测试情况不理想的学生进行引导教育,我们帮助他坚持下去。引导预习了一个月期后,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了。这里的“放手”是给学生一个舞台,是对他们的预更高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让他们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自己要思考和分析,不一定非要在预习

5、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作耐心、细致的辅导工作,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学生如何提问题、想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标志。我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良好的预习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协同互助,持续有效地激励和引导。现在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喜欢预习,教师要从一开始就要求预习,检查督促,让预习逐渐形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对于那些还没形成预习习惯的学生,教师要每隔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提醒监督。家长也要可做好监督作用,帮助孩子持之以恒的做好预习任务。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引导学生预习,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普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是能使学生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善于提问,主动探索,培养学生成为“好知者”和“乐知者”,让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受益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